江蘇泰興36歲的女教師吳萍在監考時死了。
那是一間坐滿幾十名初中學生的教室,因為正在考試,也許安靜得都能聽見筆尖劃過試卷的聲音。但生命最後時刻的吳老師同樣安靜,“安靜的坐在椅子上,沒有發出任何聲響”,直到考試結束,因為她沒有站起來收考卷,學生們才發現有異,但遲到的救援,已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安靜。
安靜的坐在椅子上。
安靜的坐在椅子上,沒有發出任何聲響。
細思極恐!是什麼樣的疾病,居然能讓一個人就在幾十個人的旁邊逝去,連呼救的可能也沒有?!
1、
事發後,吳老師被趕來的同事送往醫院,醫生說她“心髒驟停”……原來又是心源性猝死!
然而這樣的煎熬其實并不少見。資料顯示,全中國每年54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這樣安靜地、迅速地告别,其發病過程,可以短暫到1個小時内,而搶救成功率不到1%!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每年車禍死亡人數大概20萬人,差不多是心源性猝死人數的40%,然而,關于駕駛安全每個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關于心源性猝死,普通人卻真是了解不多。
3、
那麼哪些人存在心源性猝死的可能?對此,我進行了一番小小的調查……我期望我能得出一個結論,以提醒存在潛在危險的人們。然而結果讓我吃驚:
你是個學生,學期結束體測,你做了幾組深蹲和折返跑,心源性猝死了;
你是個程序員,你長期加班,某天坐馬桶上個廁所,心源性猝死了;
甚至,你是個前特種兵,負重15公裡能秒殺三角洲,但你跑了個馬拉松,心源性猝死了;
……
我這才驚覺,原來“猝死”真的就是字面意思,上一分鐘你一如常人,但下一分鐘你我已陰陽相隔,突然、迅速、殘暴。
4、
我決定與“猝死”認真地死磕一下。
關于"猝死",這實際上是一個醫學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将之定性為平日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急性症狀發生後6小時内死亡者,其特點就是:①死亡急驟;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或非暴力死亡。
甚至我們從這個定義中還可以找到人類科技進步的痕迹:在多年以前,這個定義中的時限是24小時,因為當時的運輸和醫療技術等水平,哪怕發病後有24個小時,也基本反應不過來。而現在,包括我國在内,基本都是采用6小時的标準,而心源性猝死的定義則是1個小時内。
1個小時啊,這個時間實在太短,短得一場考試可能都還沒有考完……
5、
那我們有可能通過一些平時的征兆來“預防”猝死嗎?答案仍然是冷酷的一個字,“否”。
有醫生說,某些疾病确實可能引發猝死,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腦出血、肺栓塞等,但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卻是無法預測它們具體在哪一天引發猝死……
所以也無所謂準确地預防。
所以也無所謂準确地預防。
所以也無所謂準确地預防。
6、
到目前來看,這個世界對人類真實殘酷,但上帝總算也給人們留下了一扇窗戶:在猝死的所有病因當中,心髒疾病占了80%~90%,尤其是冠心病和各種未知的心律失常。所以我們隻要搞明白哪些行為會影響心髒機能,以及哪些症狀表現出心髒有問題不就行了?
真是太機智了!順着這個方向,有專業人士提出了下列觀點:
1)據統計,半數以上的猝死和過度勞累、大量抽煙/飲酒有關,其中勞累是誘發心源性猝死的最重要因素。這是因為,當人體處于緊張和壓力下,心率會在交感神經和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增快,以更好地應對挑戰。但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态,心髒就有可能不堪重負,誘發各種疾病。
2)頻繁的胸悶、心慌、氣促,甚至暈厥等,這有可能就是因為心髒缺血、心功能下降!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的同時,正好極度勞累、壓力山大,那更應高度警覺!(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可能不會出現上述症狀,反而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類似于胃痛,更加隐蔽!)
7、
但,我們無法判斷自己什麼時候會猝死,卻可以在别人猝死的時候伸出援手:心髒猝死發生後,最開始的4分鐘是援救黃金期--如何救?胸外按壓。
有資料顯示,已經把心肺複蘇列為中小學必須掌握機能的美國,到目前圍觀群衆的複蘇成功率已經達到40%,而中國呢,據說有3%(我表示懷疑)。這意味着,如果你是倒在美國,那麼你大概有将近一半的幾率被救活,而在中國的話……
所以,就從現在開始學會胸外按壓吧,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對于心源性猝死,隻進行胸外按壓也是可以起到複蘇作用--因為對嘴對嘴呼氣存在顧慮的小夥伴們,可以打消這個疑慮了,捋袖子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