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随着各版本《法醫秦明》的熱播,讓法醫這種職業走入人們的視野,更多人們的開始去了解這種與屍體為伴,似乎又髒又累不讨人喜的職業;2018年,日劇《非自然死亡(Unnatural Death)》在網絡上走紅,豆瓣評分達9.2。對于法醫,這個在大衆眼裡神秘有略帶恐怖感覺的職業,再一次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緻。
而早在2012年,英國BBC就出品了一檔紀錄片《DEATH UNEXPLAINED》,講述一個與法醫緊密聯系,但更為特殊的職業:Coroner。
在國内,我們通常把這個詞理解為驗屍官,這讓它看上去似乎和法醫很像。但如果實際觀看了這部紀錄片,我們會發現,這個職業似乎翻譯成“死因裁判官”更加合适。擔當這一職業的通常為律師,他們根據各個專業醫學人員對屍體的分析報告,死者的病史,調查死者的生平,偵訊當事人,來得出死亡真相。
實際上,電視劇中從來不缺講述這類職業的,劇裡的醫學人員或者說法醫配合死因裁判官,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周便能解決一起死因不明的案件。但實際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在紀錄片的第一集便講述了一個持續了四個月的案子,在查明死因的過程中,他們有時候甚至需要将樣品送到别的國家,然後用一個月等待對方遞來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但等待,并不意味着休息。
在這期間,他們需要去了解死者的生平,從而去揣測死者當時的想法,隻有這樣才能配合屍檢結果,得出準确死因。
有時我們會覺得,他們經曆了那麼多的生死,見過了那麼多屍體,已經看淡了這些,變得冷漠,像機器人一樣冰冷。但在紀錄片中,實際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他們對于死者的無上尊重以及對于人性的關懷。就像死因裁判官Alison,始終堅持在判決書上,用took his/her own life 代替suicide(自殺)。
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行動,更是出于對“人”的尊重而行動。這份尊重,并非是被制度所要求的,而是在看過衆多死者後,發自内心的尊重。
就像紀錄片裡的驗屍房副主管說的那樣:
Even if that person does not have so much as one single living soul to shed a tear for them, here they will be treated well. So having respect for everyone, no matter what color, no matter what gender, no matter what they’ve done in their lives, we never judge.
即使在他們的身邊沒有一個人會為他們的離去落淚,在這裡他們依舊會被優待。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無論他的膚色、性别,無論他們生前的成就,在我們眼裡都一樣。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例如,替沒有親人的死者主持葬禮的殡儀執事:
We don’t necessarily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person, so we can’t
celebrate their life. At least there is the vicar and us there for their funeral service.
即使他們與死者未曾謀面,也會盡全力,給他們一個體面的葬禮,讓他們得以安息。
但這份工作的價值遠遠不止是查明死亡真相,更重要的是,預防類似事情的發生,給予家屬一個安慰,讓他們有機會面對現實,重新面向未來。
死因裁判官Alison在一個身患抑郁症多年,最終依舊選擇自殺的女孩的案件結束後,向有關部門送去了報告,講述了女孩的故事。女孩在抑郁症的折磨下,嘗試在黑色網站,最開始購買各種不入流的治療藥物,後來便是購買了自殺時使用的氯化鉀。這份報告成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警示,他們開始整治處于灰色地帶的各種網站,試圖避免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收到回複後,Alison将這件事傳達給了女孩的家人,希望這能讓她們得到些許寬慰。
It’s not bringing anybody back, but it does help families to know that it’s been taken seriously and that some good may come of it.
這不能使死者複生,但卻能讓死者的家庭意識到,我們很嚴肅認真得對待了這起案件,并且這起案件能夠帶來一些積極影響。
整部紀錄片十分肅穆,因為生命的沉重感,可能還會顯得有些壓抑。但沉靜下來,認真品讀這樣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收獲的不僅僅是英語的進步,還有對于生命的認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