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0年前曾被視為“鐵飯碗”,很吃香的6種職業,後來怎麼樣了? 這四種工作是八十年代以前比較吃香的工作。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經改制,職工下崗了。在當年确實是多少人羨慕的職業,有誰又想到以後的變化呢!當年比較流行的順口溜:“聽診器,方向盤,不行找個營業員!”,“金飯碗,銀飯碗,不如穩定的鐵飯碗!”
第一個“鐵飯碗”職業:司機
最牛的是司機,我記得開拖拉機的人很吃香,開汽車就不用說了。特别是山溝溝的企業司機,開個車,帶個小媳婦,老嫂子去50裡外趕個集,去個鎮,給生産隊拉個種子,化肥,西瓜啥的。那個時候貨車司機最吃香。當時很威風,收入也高的職業。
再過三十年,開汽車的司機應該絕迹了,取之而來的是無人駕駛機動車,到了那時候,現在的好多職業都要消失了。
第二個“鐵飯碗”職業:食品站工作人員
最早食品站由鄉鎮供銷社建立,說起食品站,給人的記憶就是管殺豬的。以前是計劃經濟時代,物資供應是限量的。所以在食品站工作的人很吃香,很牛氣。公社的外貿部門有食品站特别是殺豬賣肉的人很吃香的;還有食品站,收豬的,也是很威風的。食品站工作人員,有吃不完的肉。進入八十年代,時代進步與發展,養豬戶越來越多,肉品供應充足了,後來就把票證供應改為副食品補貼。
第三個“鐵飯碗”職業:糧站
“糧站”是什麼地方?七八十年代,每個公社有一座糧站。它跟供銷社、食品站一樣,都屬于國營單位。既肩負着收購農民交公糧的任務和發放糧食、儲存糧食的部門。過去的年代,需要憑糧食供應簿或者糧票購買糧食。
當年檢質員可就吃香啰,當年交的公糧是要檢驗稻谷的等級要求,等級的核定就是由糧站質檢員現場決定。憑着肉眼查看黃米粒、雜質等質量問題出現,也會用手抓幾粒放在嘴裡用牙齒咬一咬,檢驗糧食水分。那年代吃香的糧站,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
第四個“鐵飯碗”職業:供銷社營業員
憑票購物的年代,幾乎所有的供應物資都是供銷社提供的。供銷社必定在鎮上最繁華的地方。三十年前供銷社最吃香,買斤白糖八毛一一斤還要票,沒熟人别想買到,手中的權力大了地位也就高了。
提起供銷社,我就想起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火水”味!當年在供銷社上班的營業員可以說是人們心中的鐵飯碗。售貨員是妥妥的鐵飯碗。當年有一套順口溜:“聽診器,方向盤,不行找個營業員!”。小時候記得和父母一起去鎮上的供銷社買東西,銷售人員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對買東西的人呼來喚去,
第五個“鐵飯碗”職業:郵政郵遞員
上個世紀的郵遞員職業,被稱為“鐵飯碗”的年代已成為過去式。當年郵遞員是讓人羨慕的職業,工作穩定,工資待遇也不錯,很多人都會搶着做的行業。
當年的快遞員都騎自行車送信,而且當時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溝通的方式就是信件或者電報。如果聽到有人按自行車鈴铛的聲音,好多人跑出家門,看看有沒有自己的信件。現在信件已經被手機所替代。 郵遞員現在被快遞員替代了。被稱為“鐵飯碗”的年代已成為過去式
第六個“鐵飯碗”職業:電影放映員
《情滿四合院》我也喜歡看,許大茂就是廠裡的電影放映員。很懷舊那年代。七八十年代沒有多少文化生活,電視機很少見。電影院是唯一最受公衆歡迎的娛樂形式場所…已經是四五十年代了,鄉村放映員是一個非常吃香的職業,電影放映員啊,定期輪換各村放映。那時候公社都有放映隊,輪流去每個村放映。是因為社會環境,放映員工作簡單舒服,放映員到哪都是吃好喝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放映員是個“肥差”。
以前看電影的人要人山人海形容,不過以前電影比較符合觀衆口味,像李連傑的《少林寺》,于榮光的《海市蜃樓》,邱建國的《南拳王》,王群的《少林豪俠傳》還有王赤的《無敵鴛鴦腿》等等都比較吸引觀衆的,哪像現在的電影,看了半天也理不出頭續出來,結果電影沒人看了。從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後放映員這個職業就已經不複存在了。電影機都被個體戶承包或買走了,都是自己單幹了。
第七個“鐵飯碗”職業:公社廣播員
當年公社8大員,廣播員,電影員,林業員,漁業員,炊事員,飼養員,市管員…,其中就包含了公社廣播員。播音員也是當時“鐵飯碗”,當年人們精神生活匮乏,人們都是通過廣播這個媒介了解外面的信息。所以當時廣播站的播音員,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對于這個職業要求也是蠻高的,不僅文化水平高,口才也是相當看重的一點。所以這個行業是當時很讓人羨慕的職業。
那個年代造就了這幾種職業,可這幾種職業在服務大衆也立下汗馬功勞,人們不應忘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