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減肥,所以在吃東西的時候可謂真的是精打細算了。一兩包子也就是50克,算了算這個熱量也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我就直接點了一兩,想着塞塞牙縫,解解饞總可以了吧?
但當老闆将包子端上桌後,我突然有種老闆上錯桌的感覺。我所點的一兩包子,竟然有3個,并且怎麼看也不像是隻有50克的量。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習慣。“兩”是一個計量單位,早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後來,秦朝統一了度量衡,對它又進行了明确的規定:一兩等于24铢,16兩等于1斤。
于是,從那個時候起,“兩”就習慣性地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計量單位了。
後來,到了計劃經濟的時候,我們開始拿着糧票來買東西。糧票在那個年代裡,代表着我們的一種購買資格。而那個時候的糧票,也都用了“兩”來标記。
而對于包子,餃子,面粉,面條,等等這種要按重量來購買的東西,“兩”就成了一種很自然的習慣性購買方式。
但不得不說,這種購買方式對于老一輩來說,應該是習慣,但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顯然是不方便的。
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更加習慣以“數量”來購買。“一屜”,“一籠”,或者是“幾個”,等等,這樣的購買方式,顯然對他們來說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的方便。
傳統的計量單位,用在傳統的食物上。傳統的食物,就應該以傳統的計量單位來售賣。這對于店家來說,足以突出傳統食物的特點。同時,這也是向食客證明食物味道正宗的一種方式。
包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相傳從諸葛亮時期就已經被發明了。所以,使用“兩”來售賣包子,無疑是再合适不過的了。
而像那些按照數量售賣的包子鋪,其實大多都是為了圖方便。雖然味道上也不能說不好吃,但感覺上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除此之外,餃子,生煎包,面,米線,等等這類傳統食物,也都有很多是按照“兩”來計算的。比如,在桂林當地吃米粉,從來都不是按照“份”來買的。在點餐的時候,大多都是要點“二兩粉”,或者是“三兩粉”。
雖然我們買包子的時候是按照“兩”來買的,但如果你真的以為,你買一兩包子,買到的包子真的就隻有一兩,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包子鋪賣包子,一兩包子是三個,但這三個包子的重量卻不止有一兩。一般情況下,這三個包子中的每一個包子,重量都不是固定的,都是不同的。同時,三個包子的重量會在190克上下左右,也就是大約4兩。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賣包子的店家都是傻子?甯肯賠本買賣也樂意?
——實際上,并非如此!
因為,所謂的“一兩包子”,其實指的并不是指的三個完整包子的重量,而是單指包子的面皮,并且還是幹面粉的重量。
也就是說,“一兩包子”指的是:用于做這三個包子所使用的幹面粉是一兩。
至于包子裡的肉餡價值,做成包子後的人工價值,等等這一切,都被合計到了“1兩包子”的價值裡。
所以,我們在買包子的時候,一定要提前計劃好,我們到底能吃幾個包子,然後再轉化為“兩”。這樣不至于點得太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浪費。
“1兩包子”是3個,那麼“1兩面條”,“1兩餃子”,“1兩水煎包”,“1兩米粉”......又都代表多少數量呢?
其實并不能用“代表”這兩個字來界定這個數量,隻能說是我們習慣于用“1兩”來代表這些食物的多少數量而已。
通常情況下,我們習慣于:
“1兩餃子”,大約是7個;
“1兩生煎包”,大約是4個;
“1兩幹面條”,大約是70克左右;
而對于米粉來說,卻又有了新的算法。“1兩米粉”的實際重量是150克左右,按照這樣算的話,“2兩米粉”的實際重量就應該是300克左右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2兩米粉”的實際重量是250克!
因為在傳統的米粉界,賣米粉的人認為:按照我們的常規飯量來算,150克的米粉基本上可以吃飽。所以,就将“1兩米粉”的實際重量定為150克。如果吃不飽,就按照階梯式的重量遞增,100克,200克......
因此,米粉再賣的時候,也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1兩米粉”的實際重量是150克,“2兩米粉”的實際重量是250克,“3兩米粉”的實際重量是350克......
“兩”作為計量單位進行一些食物的售賣,這是“傳統與習慣”和我們之間的一種親密暗語。隻有了解了這些内在的意義,才能真正地體味其中所帶來的美食樂趣,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類似的“美食密語”呢?别忘了評論區留言告訴老于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