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41:46

一、導入學習

有這樣一首小令,被稱之為“千古絕句〞,奉為“秋思之祖〞,它是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

知識補充:唐詩宋詞元曲,其中詞被稱為長短句、曲⼦等,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按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令(58字以内)。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單調隻有⼀段,雙調分兩⼤段,詞的⼀段叫⼀阕或⼀⽚,第⼀段叫前阕、上阕、上⽚,第⼆段叫後阕、下阕、下⽚。

而曲⼜稱為詞餘、樂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屬戲劇,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屬詩歌,分小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隻有一個曲子,套曲是由若幹曲子聯綴而成的一組曲子。每⼀套都以第⼀⾸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宮調。它⽆賓⽩科介,隻供清唱。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天淨沙秋思教學後記)1

二、初讀感知

1.解題及作者

①天淨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

秋思:标題。(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内容?)

②馬緻遠,号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所處的朝代中國人被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隻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而古代知識分子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馬緻遠前半生就為功名四處奔波,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卻仕途坎坷,壯志未酬。

2.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這首曲,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指名朗讀,正音正字。

3.讀完之後,兩組同學描繪你讀完之後腦海中的畫面(意境),兩組同學用繪畫形式來展現。(指名同學進行展示)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遊子,他牽着一匹瘦馬,迎着冷飕飕的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單獨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将歸巢的烏鴉栖息在樹梢上;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經過溪流邊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可是他還沒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吟誦道“枯藤————〞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天淨沙秋思教學後記)2

三、精讀詩歌

1.這首小令前三句18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運用白描手法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協調。

第一句寫深秋晚景,幹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的哀鳴,讓人感覺毫無生氣、暮氣沉沉,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下流水潺潺,正是黃昏時分,旁邊幾戶人家屋頂炊煙袅袅,在做飯,在團圓。這個畫面是不是屬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個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隻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馬。眼見别人家的美景和溫馨,更勾起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以樂景襯哀情,倍增其哀。

3.小令的最後兩句各寫什麼?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

“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為全篇主旨句。

4.“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想象描繪的畫面: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揭示了“秋思”的含義。

5.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文中是如何表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是這樣表現的:

①情景交融。人的感情是抽象而難于表達的,作者運用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寄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上,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②映襯手法。作者将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動态中的“流水”,與靜态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更加蒼涼,一面是秋風蕭瑟下枯藤老樹昏鴉的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晖給它們塗上一抹金黃;小橋流水人家的清雅安适與流落異鄉的遊子相應,使斷腸人更添悲愁。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仍是主體,景物是人的活動背景,相互映襯,相互烘托。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天淨沙秋思教學後記)3

四、拓展延伸

1.飽含感情地背誦這首曲。

2.欣賞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的《不朽的失眠》,看看她是如何解讀自己心目中的詩歌作品《楓橋夜泊》的。你能采用這種解讀形式,發揮想像将《天淨沙·秋思》創編成一個小故事嗎?

不朽的失眠 作者:張曉風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并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江楓如火,在岸上舉着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的坐着,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齧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而且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餘的枯樹,似粱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爾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幹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裡,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絕凄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顔。

江上漁火三二,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潇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裡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隻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有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鐘”,用以警世。鐘聲貼着水面傳來,在别人,那聲音隻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麼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個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的那張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景嗎?不!我們隻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天淨沙秋思教案設計反思(天淨沙秋思教學後記)4

附:改寫《天淨沙·秋思》

他,單獨一人,騎着瘦馬緩緩前行,一路颠簸,馬累了,人倦了,卻又隻能無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間,他憶起了家鄉破舊的瓦屋,紙糊的窗,幾棵繁茂的大樹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邊幾架葡萄,一排竹籬。心中有一條假設隐假設現的線連接着故土的一方黑土,一間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遠方,人在天涯。

許久,他哀歎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于是,鄉愁化為一頁詩篇,一段情結,一次默歎,一場無奈。

于是,鄉愁化為一縷輕煙,緩緩飄散,飄散在遙遠的天邊。

于是,鄉愁化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澀,徘徊不已!

這首小令的教學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體會意境,學習寫法并非易事。所以我把課堂重心放在引導學生體悟“畫面感”上,最終通過欣賞台灣作家張曉風改寫作品《不朽的失眠》,讓學生在模仿的同時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感變成語言文字,寫作過程中體悟馬緻遠的詩中意象,詩中愁苦,詩中悲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