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貝格格
在遊樂場,看到一個孩子在小賣部那指着冰箱哇哇地哭,一旁的媽媽氣得直吼:“哭哭哭,就知道哭!你都多大的人了,還哭!”
我猜孩子想吃冰淇淋,而媽媽不讓吃,所以孩子哭起來了。
果然,媽媽緊接着說:“一天到晚就想着吃冰淇淋!你現在咳嗽還沒有好,等你咳嗽好了再給你買。别哭了别哭了!”
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哭得更兇了。
此時,孩子媽媽發現很多人在看他們,就有點惱羞成怒了:“你再哭,我就走了!”
或許是為了離開這個尴尬的地方,所以她真的扭頭就走了,孩子一看媽媽走了,隻能邊哭邊去追媽媽。
我們非常愛孩子,卻對孩子缺少情感支持,我們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甚至傾其所有,卻總習慣在孩子哭泣——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不讓孩子哭的負面影響: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被壓抑着,容易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沒有那麼健全,隻能用哭泣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壓抑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釋放,就容易形成自卑、讨好型的性格。
父母長期向孩子傳遞“不能哭,不許哭”的信号,會讓孩子很矛盾——我明明很想哭,可爸爸媽媽卻不讓我哭,那我隻能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哭了。
長期以往,孩子有什麼心裡話也不願意跟我們講,有 什麼情緒也不敢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孩子成了表面上的乖乖兔,可心裡面可能正在被叛逆的惡狼一步步侵蝕,直到青春期,一下子爆發出來,那時我們就會更加地拿他們沒辦法了。
我們該如何處理孩子哭鼻子的問題呢?
一、不要隻是在意如何終止哭鬧這個行為。
隻要不哭不鬧怎麼都行,而不考慮孩子哭鬧的原因和需求,采取了簡單粗暴的做法,比如吼叫、打罵和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二、冷靜,保持耐心
如果孩子哭鬧時,我們也跟着變得煩躁起來,那麼問題隻會越來越糟糕。
三、允許孩子哭,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哭是對情緒的宣洩,而情緒的宣洩則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很傷心,想哭就哭吧,媽媽抱抱。”當孩子知道媽媽是理解自己的,慢慢就會平靜下來。
四、幫助孩子識别和說出情緒
用描述事實 表達情緒話術跟孩子說話,比如:“媽媽看到别的小朋友搶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對嗎?”“媽媽錯怪你了,你很傷心是嗎?”
我們要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和内心真實的需求,才能明确解決問題的方向。
先處理情緒,孩子才能自己去想辦法去解決事情。
真正厲害的家庭教育,都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父母需要讓孩子真正明白:不管怎樣,他都可以安全地向父母尋求幫助,對父母這個“後盾”的堅信,才是安全感的真正基礎。
不要再把孩子的哭鬧當作洪水猛獸了,其實孩子每一次哭鬧,都是我們幫助孩子認知情緒、面對情緒和解決需求的最佳機會。
——END——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關注@澳貝格格,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