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書就夠了》
作者:趙周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2月
我最早在阿裡巴巴工作,從銷售管理做到培訓管理,後來去不同的企業講課,常有人說我講的課“幹貨滿滿”,我哭笑不得。
每個人都說“幹貨”,但大家的理解不見得一樣。“幹貨”一詞本是農牧業詞彙,最早用在教育領域,有案可查的是2002 年徐小平所著的《圖窮對話錄》,說要給咨詢者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十幾年後,這個詞的含義有了很大的變化。
“羅輯思維”不斷強調說自己把一本書加工成短視頻,是拿出了書中的“幹貨”。這種做法在商業上如此成功,以至于現在的各種讀書會和社群紛紛跟風,從緻用類圖書書抽離出“幹貨”叫賣吹噓。“幹貨”呈現形式多樣:短文、筆記、思維導圖、PPT、短視頻、在線音頻。
“幹貨”這個詞其實很貼切——把一本書的知識摘抄出“幹貨”,不是把大圖片壓縮成小圖片(壓縮後的圖片隻是清晰度降低,仍能看出原貌,但從書中摘抄出的要點無法看出原書全貌),也不是把濕衣服曬幹(衣服和水原本不是一回事兒,但書中的濕貨和幹貨渾然一體),而像是把鮮魚曬成鹹魚幹——脫水的同時破壞了細胞,轉換了性質,改變了味道。
有人就是喜歡吃鹹魚幹,這本是口味問題,不必讨論。但宣稱“鹹魚幹才是魚的精華”,這就是無稽之談了,食品科學和營養學早有定論:鮮魚加工成鹹魚幹後,營養會大幅流失。
“幹貨式學習”仍存兩個方面的誤區:
首先,“得到書的精華就是學習”是成人學習的歧途;
其次,幹貨也不是書的精華。學習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就是對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而從一本書中摘出幹貨,其實是一個逆向的過程,是去掉上下文把知識,降解為信息。如果是自己做這事,多少有助于記憶,但若把别人九蒸九曬過後的“幹貨”還當寶貝收藏,癡迷于“幹貨式學習”,那就是誤入歧途了。何況很多人拿到鹹魚幹并不吃,隻是聞聞味道,随手藏進庫房,和另外幾萬件都快放臭了的鹹魚幹堆在一起。時間久了他們又會焦慮,再去學習怎麼把不同的鹹魚幹分門别類,學習怎麼整理筆記。實在整理不過來了,再學習怎麼斷舍離……
除此之外,以下常見的其他三類僞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兒:
第一類僞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而且也沒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還是跳大神的。
第二類僞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從零到一》《人類簡史》《大數據時代》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标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出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
第三類僞學習——沉迷于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有人奔波于各個社群,有人參加各種訓練營,有人立志一年讀50 本書,有人堅持每天打卡背單詞……
那麼,對于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怎樣實現真正的成長呢?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濫,但能否真正地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是在于學習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拆為己用,可以處理信息,可以解決問題。歸根結底,是否能夠達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反求諸己,可以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斷升級,最終成為專家。
在這個全民知識焦慮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去考證,報各種在線訓練營,參與各種知識付費,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學習“本身。隻有真正地掌握學習能力,才不至于總是沒時間學習,過後記不住,或者學不下去。學習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掌握了學習能力,其他任何能力都可以事半功倍地升級。
自2009 年起,我開始在一些企業嘗試提升學的能力、學的方法、學的興趣、學的效果。從表象到本質,從理論到實踐,從工具到方法,逐漸完善形成一個體系——2013 年元旦,《這樣讀書就夠了》出版。
在這本書中,我提出了一個提升成人學習力的有效工具——拆書法。“拆書”是一種學習方法論,理論基礎是成人教育學,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
5 年間,幾十萬職場人實踐過拆書法。《這樣讀書就夠了》長期占據亞馬遜職場學習類暢銷榜第一名,并出版了韓文版。來自紐約、加拿大和非洲的學習愛好者紛紛表示,拆書法改變了他們讀書和學習的思路。
2017年12月,《這樣讀書就夠了》新版問世,結合了幾十萬人的實踐和反饋,添加了更具體的指導、示範和答疑,一半以上的内容是新增的,告訴你如何通過便簽學習法和RIA現場學習,直擊一本書的精髓,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在新領域中快速成為專家的能力——無論是面對一份新工作還是人生的新階段。
不要再把鹹魚幹當寶了,成人學習不是曬幹,而是轉換。學習者可以清蒸全魚,也可以隻吃魚頭,嘗過滋味後化為營養。把對自己有啟發、有感觸、有用途的知識貼上便簽,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應用,得魚忘筌,得飽忘魚,不亦樂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