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深夜在刷短視頻的時,有沒有過前一秒是隔着屏幕就能聞到的色香味俱全火鍋,下一秒卻是令人緊鎖眉頭的印度街頭小吃。
昨天盧妹兒就是這樣,越看越上頭,過于克蘇魯的烹饪方式讓你永遠不猜不到下一秒他們會放什麼調料;也看不懂為什麼平常的食材配合N罐不知其名的調料,不知不覺最後的成品總是一盤“黃糊糊”!?
官方解釋印度菜:
就是一種簡單食材 主要調料 烹饪方式的組合。而印度菜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多種多樣的調料。印度人早已在日複一日的烹饪中熟練使用各種繁雜的調料,也正是由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豐富的味道。印度菜是結合藥材和香料制作的樸實簡單、作工精細的菜肴。
印度菜:我和别人的思路不一樣
都說飲食是各地物産、習俗、文化乃至技術的綜合體現,但印度的糊糊裡熬煮着熱帶的陽光。
印度北部是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世界屋脊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流,讓印度形成了以亞熱帶氣候為主,熱帶氣候為輔的自然環境,同時也帶給了印度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其中就包括各種各樣味道豐富的香料,印度也被很多人稱為香料之國。
在高溫氣候下,食物很容易變質。為防止食物變質,需要通過一些特殊手段保存食物,比如腌漬、風幹,許多香料都有防腐和殺菌的作用,用香料烹饪或者處理食物,也是延長食物保質期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裡,印度人民在實踐中發展出了深厚的香料文化。将多種香料混合起來,形成像國内“十三香”那樣“内涵豐富”的調料,這就是著名的瑪莎拉(Masala)。
瑪莎拉(masala)和咖喱不一樣。印度各地的瑪莎拉配方都不盡相同,但通常包括胡椒、肉豆蔻、孜然、茴香、豆蔻、丁香、香菜等香料。不同的香料組合,就有了千變萬化的嗅覺和味覺體驗。
而瑪莎拉脆球、雞肉瑪莎拉、瑪莎拉水,這些沒有吃過卻耳熟能詳的食物(盧妹兒是真沒吃過),都是瑪莎拉個有的特色。
吃上一口加了瑪莎拉的小吃,酸甜苦辣鹹瞬間充斥在口腔,那一瞬間彷佛嘗出了人生百味
瑪莎拉在印度,就像大醬在東北、辣椒在川渝,幾乎是後綴一切食物的存在。
點一份印度炒面和炸油餅,可以瑪莎拉;
點一份甜甜圈和咖啡奶茶,可以瑪莎拉;
甚至,來上一份清甜解渴的水果沙拉或檸檬汁,你仍然可以瑪莎拉...
用手抓飯
是對食物的尊重
另外宗教對于印度飲食習俗的發展,也有着重大的影響。
很多印度人認為食物是神賜予人的,用手吃飯是對神的尊重。
在印度飲食文化中,人們認為進食是一種多感官活動,觸摸是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的創始人Charak Sanhita認為,進食過程需要調動人類的五感,要聽、聞、看、觸摸、品嘗食物。
通過自己的手可以更直接地感受食物的溫度與質感,體會豆泥的軟硬、馕餅的冷熱、米飯的顆粒感。糊狀的醬料,非常适合抓着管飽的大餅或米飯蘸取食用。
還有像印度的開齋飯,原始與粗狂,是Haleem誕生地的标配。
做大鍋飯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Haleem傳統上就是用大型燃木坩埚烹制。
每年的齋月,在印度的海得拉巴都會挑選健碩的青年負責Haleem的制作。
揮着木錘的男子,大力攪拌着肉醬,在被柴火炙烤的大棚裡揮發出印度特有的氣味。
汗水混入香料,成就了Haleem的不凡。
在被壯男蹂躏數小時後,與香料融為一體的肉糜将被裝進這些外表小清新的小桶中,運往各地,成為廣大群衆最愛的開齋節食物。
不過,不是所有的印度菜都是糊糊。咖喱餃Samosa、各種坑窯烤制的肉類、主食中的各種餅(印度飛餅~)、油炸小點心...
印度不同地域、族群不同,飲食也會存在差别,僅片面地用糊糊、香料等來總結印度菜,太以偏概全了。
怎麼樣
今天的印度菜夠下飯嗎?
轉發給其他的小夥伴
一起開開胃吧!
聊一聊
#你吃過印度菜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