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都殘成這樣了,你怎麼還敢吃蝦,海鮮都是發物,會刺激它的,活這麼大,怎麼這點常識都沒有,還想不想你的臉好了?”坐在餐桌上剛剝完幾顆蝦的歡歡,聽完老媽的話臉瞬間就垮了下來。
随後,她反駁道:“發物怎麼了,有傷口要吃藥的人才不能吃,會把藥效降低的,我又沒吃藥臉上隻是起了疹子,有點發炎而已,為啥不能吃?”
這下輪到歡歡的媽媽開始自我懷疑了,難不成一直以來是我記錯了?事實上,發物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情況下不能吃?
“感冒了不能吃雞肉”“過敏了不能吃海鮮”“腸胃不好不能吃糯米”……在特定的情況下,雞肉、海鮮、糯米等常見的食物都成了不能吃的“發物”,否則會加重病情,導緻久病難愈。
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所謂“發”,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發物”即可能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舊疾的食物。
發物五花八門,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食材。常見的有花椒、胡椒、蔥、姜、蒜等調味品,雞肉、羊肉、牛肉、牛奶、雞蛋等禽畜肉制品,蝦、蟹、貝殼、海魚等海鮮産品,韭菜、芹菜、茴香等蔬菜,荔枝、柚子、柿子、桑葚等水果。
癌症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發物”?對于癌症病人來說,忌口就更重要了。很多癌症病人不敢吃發物,擔心會加重病情或引起并發症,所以雞鴨魚肉等發物一概不吃。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首先,發物更多還是民間定義,之所以廣為流傳,一是缺乏營養知識,把平時見到的現象歸結為經驗;二是衛生條件差,很多食物都莫名其妙背上了寄生蟲和細菌的“鍋”。
所以,發物理論并無充足的證據,目前更沒有發現關于發物影響傷口愈合、加重病情的記載和報道。
其次,癌症是消耗性疾病,癌症病人在抗擊癌症的過程中,身體免疫力本來就低下,更需要補充營養,增強體質。如果盲目忌口,高營養食物攝入不足,反而不利于康複。
癌症病人真正需要忌口的,是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喱等,以免引起血熱,影響恢複和調養;含碘高的食物,如海帶、螃蟹等,碘會促進組織溶解,使腫瘤破潰,加重病情;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燒烤、煎炸小吃等,油膩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加重患者惡心、嘔吐等不适症狀;此外還有煙酒,煙酒會加速身體對毒素的吸收,對身體傷害巨大。
與注重忌口的癌症患者不同,有的癌症患者喜歡大補,一日三餐離不開人參、靈芝、蟲草、甲魚等補品。需要提醒的是,癌症患者進補要合理,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身體質和具體的腫瘤類型來選擇補品。
按照《惡性腫瘤患者膳食指導》,腫瘤病人膳食的标準是合理膳食、食物選擇多樣化、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減少或限制精制糖的攝入。
因此,要想補充營養,做到主食多樣化,粗細搭配,适當攝入小米、燕麥、紅薯、紫薯等粗糧;少吃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多吃魚肉、雞肉等白肉;果蔬均衡搭配,每日攝入白菜、西蘭花、胡蘿蔔等新鮮蔬菜500g左右,蘋果、橙子、梨等水果300g左右;适量食用豆芽、腐竹、豆皮、豆腐等豆制品即可。
既然說發物理論并無充足證據,那麼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吃了發物之後傷口愈合更慢,有的人吃了發物之後毫發無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空軍總醫院營養科主任劉冬莉表示:傷口愈合速度确實與吃不吃發物無關,而是取決于感染、組織受壓缺血缺氧,以及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是否充足。
如果患者營養不良,傷口愈合的速度就會明顯延緩。因此,總的來說,傷口愈合的速度,與發物的關系并不大。相反,要想傷口愈合得快,反而應該适當攝入牛肉、羊肉、魚肉、豆制品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發物。當然,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發物應該少吃,以免造成疤痕增生。
真正不适合吃發物的人,應該是以下3類人:
一是有皮膚病的人,吃韭菜、香菇等發物會加重皮膚瘙癢、紅腫、發炎的症狀,導緻皮膚問題反複出現。
二是感冒的人,避免吃牛肉、羊肉等發物,否則容易生痰,引起呼吸不暢,加重病情。
三是過敏的人,盡量不吃海鮮,海鮮所含的異性蛋白會成為過敏原,造成頑固性皮膚病發作,甚至引起哮喘。
總的來說,發物的理論不無道理,但也不可盲目聽信。是不是發物因人而異,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應該聽取醫生的意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确的飲食調理。#清風計劃##謠零零計劃##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發物真影響傷口愈合嗎》.健康時報.2015-06-25
[2]《生病了不要吃「發物」?可能的結果是……》.丁香醫生.2017-06-19
[3]《有外傷不能吃海鮮羊肉? 傳說中的發物才是療傷佳肴》.科技日報.2020-09-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