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畢業兩三年,似乎迎頭撞上書業“蕭條期”;35歲編輯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未來發展能夠看清嗎?45歲的資深大編是不是已經内心笃定知道該做什麼了呢?
上期《中國編客》,我們邀請了從業年限在15年甚至20年以上的資深編輯分享了各自不同的做書心境(鍊接:與20位資深編輯暢聊:35歲迷茫,40歲就會好嗎?)。本期,我們繼續邀約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更年輕一撥的編輯和我們聊聊:25歲很難,到了35歲會好嗎?35歲這麼累,回到25歲就一定能玩轉嗎?
2011年,古月(化名)進入出版行業,在一家民營圖書公司做編輯。認識幾位百萬冊暢銷書編輯,和他們一起共事。回想這些年的職場經曆,古月能明顯感覺每隔3~5年,伴随着讀者更叠,曾經的暢銷書就會下滑,不少編輯漸漸消失,離開書圈。“還是那幾家出版公司,大佬還是大佬,編輯早就換了幾茬。”
圖片素材:包圖網
眼下,幾乎所有的圖書公司、出版社編輯、銷售甚至營銷的考核制度、收入都與銷量挂鈎。“要求編輯每年出暢銷書,真是一件非常累心累人的事情。”圖書公司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不停向前,暢銷書就是燃料。2017年,古月已是同行口中的“暢銷書編輯”。他自嘲:“百萬冊銷售業績狗屎運一樣砸在自己頭上,給同行們講經驗說技巧,意氣風發。”但到了2019年,運氣好還能有兩三個10萬冊,就很滿意了。但近年,感覺越來越困難。“心裡發虛,其間還夾雜各種懷疑、反思和調整。”
漸漸地,古月越來越不願意多聊做書。很多時候,他更願意相信,暢銷書是老天爺給飯吃。所謂的“暢銷書編輯”隻是運氣不錯而已。入行越久,他看到很多對做書有想法、有水平的編輯,“他們才是行業的良心”。
做書越來越難?
榜單和口碑效應越來越難聚焦。銷售環境改變,直播、視頻的熱鬧不但擠壓了圖書的利潤,分化着圖書的銷售渠道,同樣也分流着注意力和時間。
從近年的暢銷書市場看,公版書算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波紅利(公版書沒有稿費,具備一定價格優勢,外加網站促銷銷售、裝幀和營銷加持)。但如果隻是簡單消耗作者,沒有内容和營銷支持,熱度便很快冷卻。很多書在銷售榜單上出現後,迅速消失不見,節奏越來越快。另一方面,政策收緊,出書變得越來越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策劃編輯木之易與古月從業年限相當。一直在深耕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方向的學術出版,同時還在大學社教材主業産品線經營上拓展深挖積蓄能量。談及當下“做書”的感受,她毫不諱言對工作的懷疑“時刻存在”。“不誇張地說,應該是每天都在自我懷疑中磨砺心境。以每日清零的思維慣性來迎接編輯工作看似簡單重複、吹毛求疵的每一天。”
2008年入行的NARS(化名),一直在民營圖書公司摸爬滾打。對他而言,編輯生涯最重要的節點是回到曾經離職的公司後,自己的身份從編輯變成了職業經理人。“這是另外一種體驗。”去年NARS的團隊做好了今年可能大幅下滑的心理準備。但為了不下滑,為了幹掉這個可能,他們持續努力,結果反而略有增長。但他覺得,這并沒有什麼了不起。“雖然過程很難,但都是很正常的職場事件。”
圖片素材:包圖網
眼下,選題端的資源争搶變得越來越厲害,伴随着出版公司上市圈地的需求,花大價錢對賭心态争搶作者的操作屢見不鮮。優質版權越來越集中于幾家大型出版機構手中,中間層的出版機構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暢銷書的窗口期也在肉眼可見地縮短。
電子工業出版社博文視點總編輯俠少2007年入行,他曾經的“高光時刻”很多來自結果驅動——大爆款書的問世。但近年,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快速轉變,競争更劇烈,讀者更挑剔,營銷觸達和轉化率變低。他感受到來自于消費端、市場端最大的變化是讀者對産品形态和預期體驗發生了根本改變:出版方的産品供給滞後;讀者購買場景從主動搜索轉為被動跳轉,從自主下單到越來越多被某種情感或利益紐帶綁架下單。
相對于古月和NARS的民營公司經曆,湖南文藝出版社社科圖書編輯部部長呂苗莉在“國企”待了11年。從她的履曆不難看出,國企編輯的成長氛圍相對“安全”,沒有來自市場端過于猛烈的沖擊。呂苗莉職業起點是編輯湖湘人文閱讀品牌、連續出版物《讀有所得》,迄今已推出130餘期。2013年,她開始參與重大文化工程,先後策劃并主持《中國民間遊戲總彙》《中國民間口頭叙事文叢(第一輯)》《常書鴻全集》等多個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2019年,呂苗莉開始思考學術出版如何走進大衆視野,先後策劃、推出“劉再複悟語四書”(其中《西遊記悟語》已上市、《紅樓悟語》《三國悟語》《水浒悟語》即将上市)等書。從涉足的出版闆塊看,她一直深耕在人文社科領域。從産品形态看,她也在逐步靠近大衆市場。
“如果說,10年前行業在關注新媒體、新技術對圖書的沖擊,如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質書、自媒體是否會掠走讀者等。如今出版業的這種焦慮感在下降,呈現出來的是擁抱新媒體、新技術的姿态,積極尋求與新興平台的共赢合作。”這是呂苗莉對當下市場的最大感受。就人文社科類圖書而言,她能明顯感受到讀者審美力的大幅提升。一方面,讀者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在增強,以前有一定閱讀門檻的學術著作,經過重新制作後市場反響良好,如讀客文化最近的爆品《南明史》。
另一方面,讀者對裝幀設計的品質更為看重,内容好、顔值高的圖書更容易出圈。這些變化讓呂苗莉意識到,學術出版和大衆出版的邊界在逐漸消融,重大文化工程可以有更大的市場空間。而令她興奮的是,最近幾年她做的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的全集,将其中三冊(《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壁畫漫談》《敦煌彩塑縱論》組合為《敦煌三書》,在今年6月推向大衆市場,反響不錯。
對于行業生态的懷疑可能是更為緻命的職場魔咒。10年前,韓青甯剛入職北京出版集團科學生活事業部,中午吃飯時聽到老編輯說起他們以前做編輯的經曆,一年做一兩本書,踏踏實實做書,聽得很是羨慕。但這樣的“從容”已一去不複返。近年,因為疫情對大環境的影響,消費降級明顯。韓青甯一直深耕的童書領域營銷變得分散,編輯精力也進一步被打散。“整個童書出版的生态感覺在變差。”某年上海書展,她做《酷MA萌的秘密》新書首發活動,作為責編的她挑大梁上台做20分鐘推介。上台前,她突然接到一個消息,一本之前引進的書要全面下架、并出具公司層面的公開道歉書,真是“又驚又吓”。但還是把情緒強壓下去,調動現場觀衆情緒,結束後把觀衆送走,沮喪的情緒湧來,趕緊向上彙報,想辦法解決,感覺“挺分裂的”。
編輯的出路在哪裡?
疫情突發,政策收緊,價格戰……似乎讓從業者看不到出路。但将行業運行的軌迹拉長,不難發現,不管多麼困難的市場環境,總有佼佼者湧現。對編輯來說,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判斷力甚至優于策劃力排在第一位。更準确地結合時代等因素把作者、作品的潛力判斷出來,其他能力才有發揮的标的。
絕望了之後依然要繼續生活工作,如果沒有方向,就忍耐修煉。“編輯的核心,基礎是版權,其次是編輯力,包括對市場敏感,大膽創意,快速執行,以及完整的營銷銷售思維,這些是編輯需要不斷磨練的内功,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盡管古月在低迷時總會給自己打氣,但他太清楚這期間要經曆哪些難以忍受的辛苦或絕望。“如果運氣不來,要麼繼續忍,要麼就早點轉行。”
現在的韓青甯在禹田文化知否科普館擔任主編。她始終覺得,工作需要一個“先易後難”的積累,也需要“先難後易”倒逼一下自己。後者更容易“成長”。2014年,韓青甯除了擔任《亞曆克斯·弗格森:我的自傳》和《奇士王世襄》兩本集團重點書的責編,還負責七八個一般項目,責編了50本圖書館館配書,這一年的曆練對她的成長作用巨大。“再接大體量項目,起碼從心理上不會怵。”2017年10月,韓青甯與其他編輯配合操作“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原創繪本。選題倒逼成長,她們閱讀、整理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中西方原創人物傳記繪本,與不同專家溝通求教,接洽不同的繪者,不斷試錯糾錯,最終形成做主題出版繪本的思路。
2018年4月,韓青甯到禹田負責科普組工作,接觸了大量的引進版優質繪本,大開眼界。其間,她還針對優質童書做整體結構、頁面内容分配、分鏡的分析鍛煉,之後才有了《左手南極,右手北極》《中國恐龍地圖》《作物起源》等原創童書作品的誕生。每個人都不能脫離他所生活的時代,圖書也一樣。對于大環境,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對于做書,能做的還有不少。在韓青甯看來,圖書不僅是做出來,還有一個“完成度”的概念——針對各渠道的分類營銷資料是否完備,營銷文案是否精準抓人,能否策劃主題活動等等,而這些往往是衡量新手編輯和成熟編輯的重要标準之一。
俠少覺得,當下的編輯主要拼的是“創造”和“開拓”能力。經驗能轉化為靈感,但也會限制靈感,有利有弊。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平台和好的機制,能釋放一個人的潛能。善于觀察和思考,放大和跟随好奇心去了解新鮮事物,對編輯很重要。
古月有時也會被年輕同行的表達欲和好奇心所感動。他被拉入一個行業群,聽着編輯們的抱怨和吐槽,感覺“倒不是沒有希望”。
跟古月抱持類似态度的NARS奉勸想進入出版行業的年輕人,喜歡這個行業,就堅持下去,至少堅持3年,并且努力成為行業專家,就不迷茫了。如果不喜歡這個行業,趁早轉行,不要猶豫。NARS覺得,策劃力對編輯來說仍然重要,但與過去相比,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判斷力更重要。“判斷力甚至是第一位的。更準确地結合時代等因素把某個作者、作品的潛力判斷出來,編輯的其他策劃力才有發揮的标的。”除了業務上雞毛蒜皮的事情,讓NARS最頭疼的是時代變化太快。“唯一應該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及時自我更新,盡量跟上時代。跟上時代的人是幸運的,落後于時代的人是悲劇的,超前于時代的人是痛苦的。”
俠少在面對“未來”話題時,更為理性——回看出版業發展的幾十年,現在是真真切切的“至暗時刻”。在他看來,沒有什麼大編輯、牛編輯,要對大勢足夠敬畏,編輯的主觀影響,對大勢而言,隻是微不足道的局部擾動。
話 題
1. 今年,手頭的項目行情如何?
呂苗莉:今年整體行情還不錯,尤其是《敦煌三書》,市場反響良好,上市20天即實現加印。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常書鴻,讀到他的作品,我們做了一系列努力:首先,提出《敦煌三書》的“概念”,降低單冊書名制造的“學術”門檻;其次,重新設計封面,用醒目的敦煌元素,吸引敦煌文化愛好者駐足;最後,在微信公衆号、小紅書、豆瓣、微博等多平台進行有節奏的宣傳,為《敦煌三書》網聚流量。目前來看,《敦煌三書》前期運營得還不錯,編輯經常收到各個渠道的正面反饋,自媒體主動要求推廣、帶貨更是常事。繼《敦煌三書》之後,我們又從《常書鴻全集》中遴選出兩個非常好讀的品種:《敦煌,敦煌——常書鴻自傳》《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現在已經陸續上市了。
俠少:等比例收縮,做同樣的事達到同樣的效果,需要成倍的努力。如果按照曾經爆款書的标準來看,現在的爆款書就不是爆款書。整體而言,與合作方、第三方的溝通更密切了,出版社内部可以做的事情,對一本書的成敗影響越來越小,外部力量決定成效。
木之易:今年,更多是優化手中産品線,爆款遙不可及,最欣慰的是手中項目大多為長線。做書慣以目标導向經營産品線,分層培育積澱與長短線并行的方式,确保優質與長線産品持續良性積累。
2. 怎樣重新認識“策劃力”這個事情?
俠少:現在才是真正考驗編輯策劃力的時候,之前都是托大環境的福,從業者都在風口下,很多成功并不主要來自策劃力。現在的市場,不策劃和策劃的結果大有不同,強策劃和弱策劃的結局也截然不同。
劉園:之前編輯的策劃可能是在作者提供基礎書稿基礎上,加入創意衍生出更多産品。而現在,編輯的策劃力更傾向于自主尋找選題,然後尋找合适的作者,突出了編輯的主動性。當下,編輯的策劃力體現在是否能夠捕捉市場空白點或新興方向。然後結合讀者的需求,選取合适的作者團隊,還要能做好推廣工作。
木之易:當下的市場環境,編輯的策劃力應當有賴于成熟的自我意識、完整的精神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持續學習的耐力和駕馭社群生活的情商,然後才是資源整合能力、經營運作能力、市場敏感度與判斷力等等。
呂苗莉:編輯的策劃力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選題策劃”,還要進行“宣傳策劃”“渠道策劃”。“宣傳策劃”包括宣傳節奏、宣傳主題、宣傳方式、宣傳平台等多方位的策劃。“渠道策劃”則需要與銷售配合,根據不同發行渠道進行宣傳引流。
韓青甯:不管市場環境如何變化,策劃力始終都是編輯的核心能力之一,這是一種可以靈活“變現”的能力。策劃力強的編輯說明有“書感”。書感是一種悟性,對書的直覺判斷力,當面對一個想法、一堆文字和圖像資料,知道怎麼去架構、怎麼去做出目标讀者期待的書。這背後,是大量的圖書視野,還有不斷學習和重複訓練。比如我就是以策劃見長的編輯,我常年都在做一項訓練,會在腦海中、在紙上、電腦上不斷演練想法,遇到不錯的圖書,會下意識地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本書。策劃力後面緊跟着“執行力”。去年,我在一個原創童書策劃和執行的分享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起具體的執行落地,想法一文不值。想和做,永遠是兩件事,再好的想法隻有落地才有意義。
3. 有找到自洽的方式去完成工作嗎?
俠少:流量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而圖書的利潤空間并沒有也很難大幅增加。優化産品素質,減少尾部産品比例,讓自己在整體上正向增長,是絕大多數編輯可以自洽的模式。
木之易:眼下的編輯工作中,最頭疼的是時間不夠用。時刻都在調整節奏,借助抓大放小與輕重緩急還有團隊分工協作盡可能延展有限時間的廣度與深度,讓有限的時間變得更高效。
劉園:目前,由于市場競争激烈,讀者需求越來越細化,書稿的類型也多樣化。但因為編輯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所有的知識都具備,這就需要去查閱資料。除了基本的字詞有确定的工具書,比如現代漢語詞典等,一些古籍或外國文獻的獲取比較困難,這是目前我覺得比較頭疼的事情。
呂苗莉:最頭疼的是時間不夠用。很多想做的選題,限于時間和精力,無法落地。目前自己能做到的是思路聚焦,提高效率;團隊方面盡可能優化配置,分工協作。
韓青甯:作為部門負責人,我現在最頭疼的是團隊的建設。編輯能力無法憑空而來,隻能通過項目執行去積累,這需要一個過程。在工作中,擊垮個人積極性的,除了投入産出比這個硬指标,還有外界的一些評價。很可能一個拼盡全力做的項目被别人批評和诋毀,我對這件事做的“自洽”比較多,“已盡人事,已竭所能”,也就是充滿使命感地去做事,盡力做到别留遺憾,相信憑時間和精力做出的作品,時間會為之作證。
4. 出版行業的增長點和突破口會出現在哪裡?
俠少:需要轉型和升級,要麼下沉到服務行業,提高定制能力;要麼向上突破,融合進一個更大的内容輸出版圖裡,與其他IP方向高度融合。經過市場大力淘汰後,幸存者的生存狀态會很不錯,一方面競争者變少,另一方面能力更加匹配當前市場環境。
木之易:出版行業的增長點和突破口,或許要放到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層面來考量。未來當然是向好的,如果能夠實現文化的數字化,意味着各種文化要素如同随時待命的戰士,時刻處于在線狀态,可以任意解構、重組、取舍、創造,快速形成更為複雜、更加豐富多樣的全新文化形态,這對整個世界特别是今天的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文化大數據體系的構建可為今天從事文化産業的我們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巨大生存空間和創新空間。正在到來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智能化大生産,生産什麼?怎樣生産?這些需求信息的稀缺性急劇上升。
韓青甯:當下市場環境下,童書市場飽和,消費降級,“渠道為王”的特性會更明顯一些,這也是一些編輯做内容感到無力的地方。對于内容端的出版機構來說,我認為增長點和突破口在于對版權的掌握,版權的背後是具體工作的編輯,要規劃績效考核制度,培養并留住編輯。關于未來,童書早過了大環境“黃金十年”階段,能否有更好發展,需要平衡“機動”和“堅守”,并尊重出版規律,這對于每家出版機構都是考驗。
5.編輯身上的哪些能力是不同行業共通的?對年輕編輯,有哪些好的建議?
俠少:推理能力、共情能力。轉和跳或許是對的,因為留下來很辛苦。這時候,你就有資格比較哪個更适合自己。别學别人,奔着錢去,讓錢味兒帶你去發掘自己身上的優勢。
NARS:共通的能力太多了,其實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特别是溝通力、學習力、自我管理力、橫向領導力這類能力,更是每個行業都需要的。想轉行或跳槽的,想清楚了就行動吧,不用猶豫。當然前提是你真的想清楚了嗎?多問自己幾次。如果還沒想清楚,就等想清楚了再說吧,不然你的成本可能會比較高。
韓青甯:靠譜,靠譜的人哪個行業都需要。靠譜就是意志堅定、做事敏捷、細緻周到。每個行業都不容易,每一次跳槽尤其轉行都要付出一定代價,編輯是一個需要積累的行業。要想跳槽或轉行,建議先對自己和所在平台、目标平台的優劣勢、匹配度進行綜合考量後再做打算。如果希望在出版行業深耕,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得做個有心的編輯,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做自己的數據庫;在工作中不要有畏難情緒,做事要有主動性和閉環思維,堅持一兩年就會看到成效。其實,優勢在工作中被發現并非一件難事。比如擅長策劃,還是擅長文稿編加或營銷。對年輕編輯來說,優勢需加強,短闆一定得重視。比如有的人擅長做文字編輯,忽視策劃能力,時間一長沒有成就感,往往有職業倦怠;策劃型的編輯,文稿能力也别落下,否則輪到自己獨立做編輯,執行中也容易給自己埋坑。
6.未來在書圈“混”得好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
俠少:做書本來考察的就是綜合能力,所以一個人基本素質中任何一個單項能做到比較極緻,都能混好,比如交際能力、膽子、理解和改造能力、規劃和持續能力,等等。
木之易:未來在書圈“混”得好的人,至少應當是熱情與創意無限,善于“無中生有”敢想且能幹,對美有獨特感知力且具備強大資源整合能力的小衆群體。
NARS:熱愛自己的行業并堅信未來會更好的人,持續學習不斷精進的人,專業、專一且堅持不懈的人,努力跟上并敏捷把握時代脈搏的人。
訪 談 1
不要成為一個刻闆的編輯
■受訪人:吳 濤 (果麥文化總經理)
□采訪人:孫 珏(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您是什麼時候入編輯這個行當的?
■2010年入行。前10年一直從事外國小說的引進和出版,也叫外版編輯。入行初期正值《追風筝的人》《白夜行》《一個人的朝聖》等外國暢銷小說在市場上如火如荼,結合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興沖沖想要成為厲害的暢銷書編輯。從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開始,到小野不由美的恐怖小說再到《教父》《海伯利安》《安德的遊戲》再到《克蘇魯神話》《外婆的道歉信》《電幻國度》……每一本小說都代表了不同階段的自己對于外國小說的理解。
□10年前的書業環境和做書節奏和現在對比,您感受最強烈的變化是什麼?
■我感覺最近外國小說好難做,哈哈。大家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用3~8個小時閱讀一本書,門檻變得越來越高。一本書真的好看嗎?真的值得我花這麼多時間嗎?讀完我能學到什麼?它能解決我對生活的迷茫嗎?用這樣的标準去選擇一本小說來閱讀,也許就越來越難。
□現在,還覺得編輯是一個越老越香的職業嗎?
■從來沒有這麼覺得過,反而越老越有壓力。編輯需要不斷摸索選題趨勢、讀者偏好、做書的最新技術……我從不敢抱有自己是資深編輯的想法。
□回顧十多年做編輯的曆程,哪些節點、日常對個人成長相當重要?
■擁有自己的愛好是最重要的。我經常跟團隊講,如果你沒有特别喜歡的東西,那種看完廣告、長海報或預告片就想馬上掏錢包去買買買的經曆,你就沒法明白要如何做出超級産品。圖書也是商品,如果你自己都無法讓自己瘋狂,又如何指望讀者會瘋狂買買買呢?這樣說的話,我自己好像是因為對遊戲的熱愛,才擁有對于如何打磨圖書,有一點想法。總之,我的心得是不要成為一個刻闆的編輯。
□哪些事件讓您在從業過程中體驗到“高光時刻”?
■印象比較深的是《克蘇魯神話》,某個微博号發了這本書的九宮格後,評論裡大量回複說:“這就是我想象中《克蘇魯神話》應該有的樣子呀!”因為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而感到幸福。
□眼下,很多編輯處在迷茫期,不知道該怎麼做書、賣書,您怎麼看?
■别擔心,因為我也不知道……這是真話。每個人都是基于自己的成功而形成了自己對于編輯的經驗,這種經驗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我相信的一個方向是,盡量做“十年後看起來依然覺得不錯”的産品,别那麼急着想做及時性的暢銷書,有些書在上市後兩三年才突然爆火。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書才能契合當下需求,就努力去做一本不容易過時的書。
□有沒有一瞬間,您對自己的工作産生懷疑?
■每過一段時間會産生自我懷疑,好在不隻是圖書編輯這份職業會這樣,基本上所有職業都會有。“至暗時刻”對于編輯來說,大概就是自己投入很多心血的圖書,完全沒有引起任何市場反響……對于這種事情,也沒有什麼太多需要糾結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成功洗刷失敗。
□今年,有爆款書嗎?
■暫時沒有。今年真是“至暗時刻”。今年嘗試全新做了《16小時斷食術》,是一本生活類的圖書,原本希望做得跟其他生活類圖書都不一樣,市場的最終反饋和我們最初策劃還是有一定落差。
□怎樣重新認識“編輯策劃力“這個事情?
■策劃一本圖書的時候,多設置一些“傳播點”,哪一頁比較容易讓讀者想拍照發小×書,哪句話讓人感動到恨不得發朋友圈……
□眼下的編輯工作中,最頭疼的是什麼?有找到自洽的方式去完成工作嗎?
■最頭疼的是一些暢銷書的類型越來越超出原本的認知。年輕人喜歡的到底是什麼呢?十年後的年輕人又會喜歡什麼呢?自洽的方式是,讓自己保持年輕人的心态,畢竟廣受年輕人歡迎的東西比如《塞爾達傳說》,其實也是一群中年人(青沼英二)開發的。
□您覺得,出版行業的增長點和突破口會出現在哪裡?
■我相信人們最終會發現,短視頻無法真正解決人生的疑問和焦慮,世界變化得那麼快,但圖書所代表的人類智慧是永恒的,很多大的問題隻有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答案。未來會不會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就算未來沒有變好也不要緊,生活和做書都還會繼續,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做編輯這件事情上,您最大的心得是什麼?
■永遠保持好奇心。
□編輯身上的哪些能力是不同行業共通的?
■我認為編輯的本質是“辨别内容的能力 傳播的能力”。如何選擇一個選題,怎麼把它做成一本書,讓市場接受,這幾乎就是編輯的全部了。這一點是行業共通的。轉行和跳槽的編輯,優勢就是更懂内容,更懂傳播的奧秘。
□如果有年輕人希望在出版行當繼續發展下去,有哪些好的建議?
■當個酷酷的編輯,多看電影,多看展,多旅行,多發展興趣,然後把這些體驗都運用到圖書的制作上。
□未來在書圈“混”得好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
■深耕某個領域,然後特别好玩的人。我也好想多認識這樣的人。
訪 談 2
一直做小衆書,心态就像在尋找知己
■受訪人:西卡(現代教育出版社)
□采訪人:孫 珏(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2008年,我從攝影藝術類書籍入手進行學習。因為社長非常重視培養年輕人,所以接觸的都是業界頂級資源,還有跟國外攝影大師直接對話的機會,可以說眼界大開,也奠定了一個很高的審美起點。也是因為這段經曆,對攝影藝術和各異的生活方式非常感興趣,之後跑去做了一段時間的雜志,認識了很多設計師,也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被訪者,非常有趣,也始終保持了開放的心态,仿佛浪尖上的小舟,時刻都在感受時代急劇和欣欣向榮的變化。後來兜兜轉轉,又回到圖書出版上來,一面是熱愛,一面也覺得經曆過,是沉澱的時候了。□10年前的書業環境和做書節奏與現在對比,最強烈的變化是什麼?
■對我來說變化不大,市場更着急了,但出版剛好是走得比較穩的那一個,因為一直做小衆書,心态就像在尋找知己,做書的節奏永遠是“慢”的,因為你要給自己很多時間去盛放“愛”。如果去做小紅書、抖音,可能需要很多人在線,很多人點贊,但圖書的需求不是即時的,它可以一直塵封在書架上,多少天後忽然機緣巧合偶遇知音。那種感覺很美妙,無可替代。我想,寫書人和做書人都多多少少喜歡這種感覺。
□現在還覺得編輯是越老越香的職業嗎?
■當然,時間能帶給你的都是寶貴的财富。可能老編輯的視力不如之前好,但永遠可以相信他的眼力。至于故步自封帶來的“思想陳舊”,那不是行業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回顧做編輯的曆程,哪些節點、日常對您個人成長相當重要?
■那些與同事的“閑聊時刻”總是讓我靈感四溢,所以要多與喜歡的編輯老師一起聊天,一位我很敬重對我幫助也很大的編輯老師對我說,這叫“書誼”。另外,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别好,因為它發現了成長的秘密,都在點滴之間。
□哪些事件讓您在從業過程中體驗到“高光時刻”?
■我能很俗套地說,是我下套書出來的時候嗎?哈哈哈,真的非常棒,現在預告算不算趁機打廣告?
□眼下,很多編輯處在迷茫期,不知道該怎麼做書、賣書,您怎麼看?
■有句老話,叫幹一行愛一行。迷茫也許是因為不夠熱愛,也許是因為失望。如果不夠熱愛,我覺得可以随時轉換跑道,現在新興行業這麼多,沒必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兒,這樣你編的書也會很“躺平”,一定不好看。如果是失望,我覺得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态和方向,單純從工作方法來看,很簡單,就是從用戶角度出發看問題,問問自己,如果你是普通讀者,想看什麼書?如果你想買某一類書,什麼樣的營銷對你來說最有效,你喜歡怎麼了解圖書信息?同類書那麼多,為什麼這本會吸引你?這些想透了,自然就知道書怎麼做,怎麼賣了。
□有沒有一瞬間,對自己的工作産生懷疑?
■你指的是填表的時刻嗎,哈哈哈,當然很絕望,特别是你的書還沒有做完的時候。之前看過一個有趣的公衆号,他們在文章末尾說,有些人問我們為什麼更新這麼慢,因為我們要去填表,大概是這樣。希望各行各業都少點paper work。
□出版行業的增長點和突破口會出現在哪裡?
■我覺得圖書一定要與活動結合在一起。因為圖書就是用來交流的,需要真誠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包括編輯和作者的交流,也包括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以及編輯通過圖書與讀者的潛在交流,而編輯和作者的交流,其實也是作者通過編輯與市場上的讀者做交流,通過這些層級的交流,一本書才能真正地流轉起來。而活動,特别是線下活動,會極大地促進這種交流,會讓我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這種相對私密的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圖書的未來?穩穩的。我不相信若幹年後,大家還會念叨“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種句子,我相信書。如果有人把這種句子也印到書上,嗯……我相信的不是這種書,你懂的。
□編輯身上的哪些能力是不同行業共通的?想對轉行或者跳槽的年輕編輯說點什麼?■其實做哪一行都需要“靠譜”的人,都需要按規矩辦事和多想一步的人。如果想跳槽,我覺得沒問題,我年輕的時候也選擇了跳槽,但如果你真心喜歡,你還會在合适的時間回來的,而且那一刻你會發現,你那些與出版“無關”的工作經曆其實都不白費,出版本來就需要眼界和體驗,需要深入社會,需要洞察力——再回來的時候,你可能做得比一直留在行業内的編輯還要好。
□如果有年輕人希望在出版業繼續發展下去,有哪些好的建議?
■那還有什麼說的,大膽嘗試,好好幹,那麼多好書等着你呢。千萬别隻完成主任交給你的任務,偷偷幹點别的,好好想選題,噓……
初審:陳 麟
複審:張維特
終審:宋 強
©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