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畫寬結,斜畫緊結。”這是沙孟海總結出的魏碑結構規律的兩大類型。在左右方向的運筆範圍内,筆畫或平或斜,與結構之松緊有關聯。不僅如此,或平或斜之間,也會體現出或直或曲的點畫形态,并由此進一步涉及楷書的間架結構,于是,平、斜、曲、直,方寸之内,一任縱橫,大有奧義。
斜畫緊結 《張猛龍碑》(局部)
平畫之“平”,意即水平方向的行筆,左右基本沒有高低之别,因而使結體有向左右拓展的寬博之勢。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字之結構,從視覺感受而言,取跌宕之勢,更會入眼。于是不“平”則成為常見形态,不平,從感覺上來說,就是斜,這在法度完備的唐楷中,已有很好體現。以顔、歐兩家風格相對鮮明的對比而言,即使如橫畫,二者都取平穩之勢,但都并非為水平,總顯左低右高,歐體橫畫比顔體斜度稍大,所以歐體比顔體更緊湊。
平畫寬結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局部)
由斜畫之“斜”,我們也就自然想到了其它筆畫,實際上,絕對平的筆畫幾乎沒有,而撇捺、提畫等更因有不同的斜度,而合理穿插其間,且因為有斜勢,也就避免了結構的呆闆,更有險勁之态。
對于“斜”這一術語,不可拘泥于橫向,還當作更寬泛的理解,在縱向中,歪與斜二字同義,故“勢若斜反正”“斜中求正”等書論常見之“斜”,就是從字之重心平穩角度而言。除懸針豎以外,縱向筆畫一般都欹正相倚,意即左斜與右斜對稱而取得平衡,這在全包圍結構類型之中較為多見。
顔真卿《顔氏家廟碑》中的“秦”“王”字
顔真卿《顔氏家廟碑》中的“圖”“兩”字
由各種取向斜勢的筆畫,在縱橫之間,自然而然,形成了筆畫之間不同的夾角,比如斜撇與豎畫一般形成45°,等等。這樣也就成為了結構中可以總結并運用的規律,諸如斜捺起筆處亦大緻與豎夾角成45°,以保證對稱與平穩。不僅是筆畫間的夾角可以讓書者尋繹異同,就單個筆畫如橫折、鈎畫等而言,自身就構成了夾角,且家家自成風貌。以顔、歐二體相較,豎鈎收筆夾角,前者約45°,後者則小于45°,這與本身結構特點相關。
顔真卿《勤禮碑》中的“泉”字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泉”字
由夾角的實際形态,不妨稍作延伸,曆代書家提及角的特點,基本是以筆畫的外在感覺而言,如張懷瓘《六體書論》雲:“若執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紙,勢有餘矣……轉運旋回,乃成棱角。”其把有棱角作為執筆合理并成勢的合理形态。蕭衍《答陶隐居論書》雲:“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則把有芒角稱為運筆正态,可見棱角芒角,外露生機。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我”“泰”字
這自然涉及用筆中的起、行、收等諸多環節,起筆藏露順逆之際,芒角或有或無,實關筆墨生機,而轉折之處,智果《心成頌》中有“竣拔一角”之說,并釋之曰“字方者擡右角”,可見,此右上之角,更是楷書關鍵運筆之處,不可不察。而收筆之論,無往不收,諸如撇捺,由着鋒穎圓錐之狀以及書時用力由重漸輕的結合,亦自成尖角,此則更見書者功夫,因為稍有不及亦往往成鼠尾而乏力也。
(傳)褚遂良《倪寬贊》中的“奉”字
同樣,角的概念,還可延伸其審美觀照,凡角處必成尖,故尖銳、鋒利之感覺又與方的審美内涵相連,弧形筆畫就體現圓的内涵。在楷書之中,“圭角不露”為風神所在,“圭”者,上圓下方,正可隐喻一個人的風操嚴謹,故而元氣渾然,是為至法,不露鋒芒。
一般而言,從角的概念而言,銳角淩厲、果敢,可謂外耀鋒芒。而鈍角則顯含蓄、飽滿、大氣,因此,配合每個筆畫的起行收,或鈍或銳,亦不可率意為之,正如所有的鈎畫如斜鈎、橫鈎、卧鈎等,常見向内收成銳角,或可見一斑。
(供稿:2020《書法報》14,15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