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對岸
看德國的曆史時,有很多人對日耳曼、德意志與普魯士等概念分不清楚,那這三個名詞又有什麼區别呢?
日耳曼就如華夏民族一樣,是個民族概念。“日耳曼”這個詞彙,最早出于古希臘史學家波希多尼之口。而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又将其北方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稱為三大蠻族。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被認為是日耳曼民族的故鄉。其後,有部分日耳曼人南遷歐陸的北部,驅逐了原先居民-凱爾特人,并日益強盛而成為了羅馬帝國最為強大的敵人。
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并在其廢墟之上建立了諸多國家。曆史上的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等,都屬日耳曼人。而以現今的國家民族來說,英格蘭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瑞典人、挪威人、丹麥人、荷蘭人、比利時人、盧森堡人、瑞士人等,都屬日耳曼人。
而德意志(diot)這個詞彙,在古德語中是指“人民”的意思。最早見于公元8世紀,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耳曼部落。于是,德意志也就漸漸成為國家、地理的名詞。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曾經說過: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是一個神話,而“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
梅特涅說的德意志民族、德意志,是指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邦聯),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就是東法蘭克王國(即法蘭克王國的東部)。故而,現今的德意志,大緻相當德國、奧地利。而曆史上的德意志,曾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等國。
普魯士,則是德意志境内的一個諸侯,并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而令人玩味的是:普魯士最早并不屬于德意志,也不是日耳曼人。普魯士位于波蘭的東北方(俄羅斯的加裡甯格勒附近),其民族與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更為接近,同屬波羅的語族。
13世紀初,波蘭的康拉德公爵企圖向北方擴張,卻幾番被普魯士人打敗。波蘭不但沒能擴張領地,反到被普魯士人攻占了一部分。康拉德公爵極為惱怒,最終與條頓騎士團(德意志人為主)簽訂條約,承諾隻要條頓騎士團征服庫爾蘭地區(即東普魯士),即将該地永遠相贈。
最終,條頓騎士團不負衆望,征服了庫爾蘭地區的普魯士人。自此,條頓騎士團便在波羅的海地區紮下了根,又經五十餘年的血腥征服,而成為了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騎士團國。随着德意志人的日益增多,當地的普魯士人也就漸漸地日耳曼化。而騎士團國,在法理上仍屬波蘭,并不屬于德意志。
而條頓騎士團的第37任大團長(掌權者)阿爾布雷希特,為德意志的勃蘭登堡藩侯--腓特烈二世(霍亨索倫家族)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在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幫助下,将條頓騎士團變成自己家族的世襲公國(騎士團名義上直屬羅馬教廷,但事實上又為波蘭附庸。而依天主教的教規,騎士團成員不得成婚),即普魯士公國。
1618年,普魯士公國因無子嗣繼承,改由霍亨索倫家族的長支--勃蘭登堡公國兼任,而成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共主聯邦,如英格蘭與蘇格蘭)。此後,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又在大選帝侯弗裡德裡希·威廉的一系列武力征服下,擴大了公國的實力與版圖,并迫使波蘭放棄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
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腓特烈三世,通過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益交換(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王位的主張,即曆史上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而謀得了國王頭銜。但按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腓特烈三世不能在德意志稱王。于是,腓特烈三世到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加冕為王,并改稱為腓特烈一世。自此,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也就成為了普魯士王國。
19世紀中後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統一戰争,先後擊敗了丹麥、奧地利與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于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宣告了德國的統一(小德意志),及德意志帝國的成立,而該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