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闆增多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髓增殖性腫瘤之一,特點是骨髓巨核細胞過度增殖,外周血血小闆持續明顯增多。這種疾病多發于50~70歲,偶發于兒童。
血小闆增多症患者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血管運動性症狀,包括頭疼、頭暈、暈厥、不典型的胸痛、肢體末梢的感覺異常、視覺異常、紅斑性肢痛病等,血栓栓塞及出血等症狀。但大部分患者基本上沒有什麼明顯症狀,從外表看來和正常人沒有差别,而且這種疾病病程緩慢,許多患者可能會長期無症狀,正常生活。但還是有很多ET患者對這種疾病充滿了恐懼,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血小闆增多症患者都會問,我能活多久,擔心疾病會很大程度地影響自己的壽命和生活質量。我們知道ET最終可能逐漸演進為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或急性白血病,一旦病程加速,疾病就很難控制了,這是很多患者恐懼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最終都會惡化,其實有很多保護得比較好的ET患者的生存期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且血象能一直維持在比較穩定的階段。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被認為是骨髓增殖性腫瘤中最惰性的類型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這種疾病進展緩慢,惡性程度低,危害小。所以相對于其它惡性疾病來說還是比較好控制的。
但是也要注意ET的一個很危險的特征:血栓和出血。
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血小闆數量肯定要高于常人,血小闆≤400×10^9/L,屬于完全緩解狀态,這種情況下基本上不會出現出血和血栓事件;當血小闆數量越高出現血栓和出血的情況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是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所以對于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患者我們總是會叮囑一下:多喝水、多運動、清淡飲食、不要熬夜,也要定期複查血象,不要因為身體沒有症狀就忽略掉自己生病的事實,預防血栓合并症。
所以ET患者在患病後一定不要過度恐懼,一聽到是腫瘤類的疾病就覺得自己活不久了,放棄治療、懈怠用藥,一定要科學理性地對待自己和自己的身體。我們經常和患者說,消極的情緒對疾病并不會有一點好處,而且對于患者或家屬都是有負面影響的,積極治療、理性看待、樂觀面對才能有把握對抗疾病。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劉風(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