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中庸作為儒家經典思想之一,是一部助人提高思想境界修為的典籍。
但實際上,人們提到中庸,說的更是一種智慧,即所謂的中庸之道。
那麼,怎樣才能抵達中庸之道呢?
這就要先從中和說起。
在工作和生活中,隻有把自己的修養境界提高了,才能從容應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系。
因此,中庸一書中明确指出,中和才是天下的根本。
那麼,什麼是中和呢?
所謂的中,指的就是一個人心中的平靜淡然。
具體表現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是中。
可是,在這個莽蒼的世間,人的情感是很難掩蓋的,凡夫俗子都有喜怒哀樂,但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符合常理,有理有節。
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喜怒哀樂等情感,但釋放要講究度,要節制。
這就是和。
中與和在人的控制下協調和諧,就成了所謂的中和,也就是人們所謂的中庸之道。
這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而抵達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修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堅持這樣三條原則。
慎獨自修 人生于世,最高級的修行莫過于慎獨。
所謂的慎獨,就是一個人的獨處。
慎獨是儒家思想中一種極為高妙的道德修養之方法。
說的就是,一個人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時,能夠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依然恪守道德準則,依然謹慎地做人做事,依然心有戒懼敬畏,而且在越是隐蔽的地方,這種準則越是嚴苛。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個人獨處時,其表現都是非常高尚的。
自修的意思就是,堅持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在一個人的時候,嚴格的要求和約束自己,做到至善至誠,至仁至聖。
故而,一個人在慎獨時也能嚴格而積極地提高自身修養,把自己修煉成為一個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這就是慎獨自修,隻有慎獨自修,才能不斷展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這是一條必由之路,無捷徑可走。
忠恕寬容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有一個經典的理論,叫做換位思考,用八個字概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說,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别人讓别人去做了。
這八個字所要傳遞的核心要義就是:将心比心。
在古代的《格言碧聯》一說中說到的:“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别人,則交情深;以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則過錯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孔子的思想中,這就是忠恕之道。
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比如,遇到跟自己有矛盾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罵他祖宗十八代,更别說以恕己之心恕人了。
這樣的話,就會積怨愈深,最終可能拔刀相向。
隻有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才能與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
與人和諧相處,才能一片其樂融融,開出友誼之花。
否則,那就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至誠盡性 至誠盡性是抵達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隻有極端真誠的人,才能發揮自己的本性。隻有堅持至誠的處事原則,才能讓自己善良的天性自由揮發。
人無信不立,車無轅不行。
一個真誠的人首先要對自己真誠,對自己都不真誠,更談不上對别人真誠。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真誠了,才能對所有人真誠,真誠可以讓一個人傲然立于天地間,位列天地之外的第三位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才:天、地、人。
一個人與天齊,接地氣,自然就能至誠,釋放無限天性,充滿無限的智慧,抵達中庸之道。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雄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