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飽受争議,尊崇者認為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質疑者斥之為邪門歪道的僞科學。如今,各類打着辟谷旗号的養生機構不斷出現,形形色色,折射了養生文化的蓬勃,也反映了都市人群對健康的焦慮。
求健康卻暈倒了
冬日的北京被寒流輪番襲擾。躺在病床上的陳怡(化名)嘴唇幹裂,面色蒼白。“醫生說,再晚點兒來,我媽就沒命了!”陳怡的兒子氣憤地說。
陳怡是一個養生微信群的群友,群裡大都是同齡的中老年人,總有熱心群友分享各種養生話題,還經常組織一些線下活動。一位名為“辟谷達人”的群友,連續數日分享自己辟谷前後的照片,在線下活動中也賣力宣傳她所研習的辟谷機構,“免費參加”“瘦身減肥”等宣傳語以及熟悉群友的加入,讓身材有些臃腫且被糖尿病困擾了十餘年的陳怡動了心,“醫生說這個病沒法根治,但總想着試一試,萬一呢”。
在參與了一次免費體驗後,陳怡認為有些效果,“體重降了點,走路輕快多了”。半個月後,陳怡執意花費近1萬元參加了該機構組織的一次大型辟谷活動。
4天後,家人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因停用降糖藥并斷食,陳怡出現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低鉀血症、低鈉血症等嚴重的電解質紊亂。陳怡告訴記者,此次活動,參與者被要求連續3周在機構内食宿。“主要就是不吃主食,吃流食。”第一天下來,陳怡感到周身無力,但堅持了下來,第四天突然暈倒了。
與陳怡不同,年近古稀的李鴻忠自認為是辟谷的受益者。“血壓穩定了,身心舒暢。”在李鴻忠看來,辟谷更像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降血壓、減體重這些都是表象,通過辟谷讓身心回歸,調整飲食結構、改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兩次課程9800元
“陳怡們”對健康的迫切需求給了各類以辟谷為旗号的養生機構生存土壤。在位于北京東南五環一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裡,近40名學員聚攏在一個房間。“歡迎各位學員開始一段辟谷之旅!”這家養生機構的北京地區負責人趙欣說。這家機構主要教授信息辟谷,趙欣解釋,辟谷是每個人先天具有的功能,但需要通過語言激發。“這種激發需要我師傅劉老師的‘氣’來完成,讓學員進入辟谷态,這也是必須上課的原因。”
劉老師教授的信息辟谷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隻能由劉老師或其弟子通過“氣”開啟學員的辟谷信息通道;二是要做開智健身操,這是維持學員在辟谷期間身體正常運轉的重要措施。“新學員的費用是9800元,包括兩天課程和其後21天辟谷期指導,如果老學員還想上課,每次再交800元就行了。”
“大家準備好了嗎?有請劉老師為我們授課!”伴随趙欣慷慨激昂的歡迎詞,一束光柱直射下來,一位身着傳統服飾的古稀老人旋即走上講台,說:“我将‘氣’傳遞給大家,這樣,辟谷期間雖不吃東西,但可通過服氣來維持身體正常運轉。”
“請大家閉上眼睛,調勻呼吸,打開你的心。”随着劉老師音量的降低,房間燈光逐漸暗淡下來。“想象自己面朝大海,海水拍打在你的臉上……”台下的學員既有年輕白領、商界人士,亦不乏花甲老人,大家都在劉老師的引導下,微閉雙眼、凝神靜氣,工作人員則拒絕了記者錄像。
下午的課程,劉老師的另一個弟子林老師教授開智健身操,并叮囑學員回去後每天至少做6遍。“這套操是劉老師自創的,這是相關證明。”趙欣指着“證書”說。這份國家版權局2015年頒發的作品登記證書顯示,劉某某于1988年創作了信息辟谷開智健身操。
去過很多辟谷機構的李鴻忠說,到底什麼是辟谷,哪些是正規的辟谷,自己也沒弄明白。“每家說法都不一樣,有的不讓吃飯,有的教練氣功。”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何振中說,辟谷在曆史上一直屬于“非主流”,之所以在當下被重新發現“價值”,疾病譜的變化可能是重要原因。如今物質的豐富讓國人肥胖等問題日益突出,而辟谷被一些人認為是針對人體代謝問題的一種養生方法,成為渴望瘦身人群的選擇。
不應該玄學化
“辟谷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何振中說,“辟”即“避”“卻”,有避免、避卻之意;“谷”即五谷,主要指食物。關于辟谷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約200年的西漢時期著作《卻谷食氣篇》,這是最早專門論述辟谷的文獻之一。此後,《史記》《三國志》等古籍中亦有辟谷事例的記載。
何振中表示,辟谷不僅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同時也被曆代醫家記錄。唐代司馬承祯《服氣精義論》中概括了辟谷的養生作用,同時指出“調身、調息、調神”是辟谷方法的核心。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了辟谷方54個,并描述了方藥組成、劑型、服法和禁忌,是服餌辟谷的重要内容。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研究所副所長劉長喜表示,辟谷在曆史上主要圍繞服氣辟谷和服餌辟谷兩種方法開展,當下繁多的辟谷方法實際上是以這二者為源頭生發而來。“也有一些是今人臆造出來的。”
“服氣辟谷主要通過吞津、服氣等導引吐納術,讓修習者實現飽食感,即氣滿不思食,其本質是一種氣功。但我堅決反對将其玄學化,甚至變成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劉長喜坦言,由于曆史條件所限,服氣辟谷方法繁雜、晦澀難懂,多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這為其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他強調,服氣辟谷所需修習的功法應具有普适性,而絕非某個人或少部分人掌握的特異功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氣功熱,就有很多所謂的氣功大師聲稱自己掌握某種特異功能,可為受衆發功。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斂财的騙術。”
劉長喜說,服餌辟谷具體分為服藥餌和服食餌。前者以服用人參、黃芪、黃精等補益氣血的中藥材為主,古人曾将中藥材制成丹藥,又稱辟谷丹;後者則是辟谷期間食用大棗、生姜、紅糖等食物。近年來,西醫中提出的能量限制等概念被國人熟知,中西碰撞之下,辟谷和這些概念被任意使用,界限日趨模糊。
“服餌辟谷、禁食和能量限制都屬于控制飲食療法,三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别。”劉長喜說,禁食療法是指在一段時間内不攝入或極小量攝入食物,可分為間歇禁食和周期禁食,前者隔日禁食或一周幾次禁食,後者每兩周或更多周進行一次持續數天或更長時間的禁食。2002年,德國公布了第一部禁食治療指南,禁食療法成為一種臨床認可的治療方法。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禁食在代謝性疾病、疼痛綜合征等疾病治療中有積極作用。能量限制在營養學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強調有計劃地控制每日能量攝入,保持進食頻率,不強調空腹。
“服餌辟谷與這兩者最大的區别在于,不論服藥餌還是服食餌,都需要同時練習全面系統的功法,也就是氣功。”劉長喜說。
“目前,辟谷的相關研究存在概念模糊、内涵不清和方法混亂等問題。”劉長喜介紹,中醫學界對辟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餌辟谷的機理和應用上。比如,國内研究者将德國禁食療法與中醫健脾化濕的方藥聯合,建立中醫禁食療法,并在高血壓、代謝綜合征人群中證明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這些研究更多是趨于西方禁食療法,而非傳統意義的服氣辟谷。”劉長喜說,研究首先要以古籍為藍本,不能人為臆造,他的團隊目前正在開展辟谷幹預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研究以及腸道菌群、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數據分析研究。
監管灰色地帶
在百度搜索“辟谷”一詞,相關内容多達500多萬條。名為“辟谷”的百度貼吧裡,用戶達兩萬餘人,累計發帖15萬條,各類辟谷機構忙着招攬學員。
記者查詢到一家名為中國辟谷研究院的機構,該機構在官網上宣稱,可提供辟谷養生班、辟谷訓練營乃至辟谷師培訓班等多種服務。記者電話咨詢時,工作人員表示,該機構常年爆滿,需提前半個月預定,其中既有600元的7天體驗班,也有8000元42天的辟谷訓練營。
對于資質問題,工作人員表示,中國辟谷研究院具有中國辟谷養生協會頒發的資質,是國家權威機構。但記者并未查詢到中國辟谷養生協會的信息,僅百度詞條對其有寥寥數語的介紹,“中國辟谷養生協會,是經香港政府批準登記注冊成立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全國辟谷養生企業的協會組織”,且未标注政府部分出具的資質證明。在記者實地走訪的多家辟谷機構中,其營業執照上标注的經營範圍大都為健康管理或健康咨詢。
“這屬于監管的灰色地帶。”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說,如果相關機構或個人并不明确宣傳治療某種疾病,也不稱自己是醫生,且不使用藥物和醫療器械,而是打着傳統養生文化的旗号來經營,除非在具體操作時做出了相應的醫療承諾或聲明,否則很難界定為非法行醫。實踐中,這種取證工作難度很大。
對于是否超範圍經營,胡曉翔表示,營業執照由工商部門頒發,對經營範圍的界定也應由其來進行。各部門對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詢的定義還沒有統一認識,很多養生保健機構也是鑽了這個空子。記者還了解到,目前社會上一些所謂辟谷養生師并沒有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書;部分機構出示的“辟谷養生指導師”培訓證書也是數年前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放的,但2016年3月該中心已停止發放此類證書。
鍊接:
養生熱背後的冷思考
近日,有媒體報道,四川宜賓的郭某癡迷保健品和器械,不僅花光13萬元拆遷款,還花掉老伴撿垃圾多年積攢的4萬餘元。老人即使在發病時也拒絕就醫,而是盼着天亮後保健品店開門以便“拿藥吃”。對于此類新聞,身為醫藥衛生領域的記者早已見怪不怪。媒體一方面痛斥無良商販;另一方面則恨鐵不成鋼,将矛頭指向公衆普遍科學素養水平不高。
在對辟谷選題的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到,以上結論雖有一定道理,但并未談及問題的大背景——當下疾病譜的變化以及公衆對健康的熱望乃至焦慮。數據顯示,一方面,目前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6.34歲,超過全球平均預期壽命近5歲;但另一方面,慢性病導緻的死亡人數已占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其導緻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在采訪一位辟谷受害者時,她的那句“我們這些老人就是想把身子骨弄好點兒,給你們年輕人少添點兒麻煩”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讓記者意識到,養生保健領域亂象叢生的背後,還有着更為複雜的社會背景。
養生熱雖然催生了行業亂象,但從積極角度看,“熱”的背後是人們對健康的渴求。随着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健康促進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認識到健康是生命之本。而要把養生熱引導上正确的軌道,政府必須有所作為,加強監管。
同時,也應看到,眼下的養生熱,更多帶有養“病”的色彩。生了病,方知健康的可貴,而這時尋求健康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非理性沖動,這也是張悟本等所謂養生大師能夠生存的社會土壤。破題之道在于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始終是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則,也是實現健康中國目标的必循之路,要将這個原則紮紮實實地落實,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文/健康報記者 張磊 于夢非 楊真宇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