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指責性困惑”呢?困惑是假,指責是真,一個人在說自己的困惑時,他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指責對方。這是我在前幾天的直播中接聽一位朋友的電話時臨時發明的一個詞。
在直播中,打進電話的是一位媽媽,她告訴我,她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既喜歡和學習好的孩子一起玩兒,又擔心那些同學瞧不起自己,最關鍵的一點是,孩子明明很擔心,但是他還不努力,這實在讓她搞不懂。
在電話裡,她的聲音聽起來很熟悉,于是我試着和她确認了一下,就在幾個月之前,她找我做過咨詢,當時孩子狀态不是很好,一直休學在家。後來孩子參加了中考,考上了當地一所極其普通的高中。聽到這裡,我真的很為孩子和她感到高興,可是她的語氣很平淡,現在她隻關心自己現在的困惑,為什麼孩子願意和學習好的同學一起玩,而自己卻不努力呢?
然而在我看來他的孩子很努力了,否則孩子長期休學在家,是很難考上一所高中的,然而這位媽媽卻覺得孩子的努力還不夠,在她的頭腦中有這樣一個邏輯:“既然你想和學習好的同學在一起玩,那你就要努力讓自己變得和他們一樣優秀。”
這個邏輯沒錯,我相信她的孩子也很可能是這樣想的,但是這位媽媽在這樣想問題的時候就已經無法理解、支持到孩子了。有可能通過心理咨詢和學習心理學,這位媽媽還能勉勉強強地陪伴着孩子,可是當她有這樣的想法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媽媽的滿滿的嫌棄。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試着臨時想幾個同款問題,可能你一琢磨,就會感到豁然開朗。
比如在遊樂場裡我們看到一個小男孩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這時候男孩可能會愣在原地不知該如何是好。當他的父母看到這一幕時可能會想,孩子為什麼不去搶回來呢?有的父母甚至會直接上前質問孩子:“你為什麼不把被搶走的玩具搶回來?”
你以為孩子不想去搶回自己正在玩兒的玩具嗎?他心裡肯定想過,而且不止一次地想過,說不定你在問他的時候他正在想。那你可能會問,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孩子可能正在評估自己用哪種方式拿回自己的玩具比較妥當,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自己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後,并不是隻有搶回來這一種方式可以應對。
記得有一位爸爸在跟我交流育兒經驗時曾這樣說:“我允許我的女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隻要她不會受到傷害,隻要她沒有向我求助,我是不會插手我的女兒跟其他小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的。”
這位爸爸能做到如此,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我想,這也應該是每一個健康的父母努力嘗試着做的一個方向。作為父母,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孩子自己嘗試着解決問題的權利,然而當我們心存疑惑,感到不解,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維護自己的邊界時,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侵入到了孩子的邊界,破壞他嘗試着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了。
孩子在這種被破壞的空間裡會變得越來越困惑,他會漸漸地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很多孩子就是這樣變得越來越慵懶的,有的孩子随着成長,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或多或少都跟他們嘗試解決問題的空間被不斷縮小有關。
如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努力,如果父母能夠體驗到孩子内心的痛苦,那他們就會在跟孩子相處時少了許多指責和嫌棄,多了一些理解與支持,這既會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變得越來越有力量,也會父母使父母不斷地成長自己。
比如在一開始我分享的那個案例中,如果媽媽看到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在一起玩其實是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的,這證明孩子心裡有很強烈的讓自己變好的願望,這時候她就會以一種更成熟,更有力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帶着一肚子指責和困惑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節點,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極有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這份理解和力量時,可能會說出自己内心更多的擔心。
這時候媽媽需要做的依然不是着急着鼓勵孩子要如何努力,而是要跟孩子讨論,她可以問孩子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學習成績越來越突出,你可能會瞧不起比你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嗎?”孩子如果說不會,那媽媽就要跟上一句:“那你的這些同學如果是你真正的朋友,他們也一定不會像你但心的那樣瞧不起你。”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孩子會說:“我會這樣的,我瞧不起那些比我學習差的同學。”這時就需要媽媽增加一些智慧了,雖然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但是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父母很難回應。
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問題很難回應呢?因為很多父母會因此和孩起争執,父母可能會指責孩子:“你怎麼能這樣想呢?學習不好就不配做你的朋友了嗎?”其實父母大可不必這樣和孩子争執,因為這隻是在你問問題的時候,孩子的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回答,這樣的回答父母不能當真,隻要簡單的回應一句:“我終于明白你為什麼擔心學習成績比你好的同學不跟你玩兒了。”
這麼回應的言下之意是:“原來你也是這樣的呀。”因為你是這樣對别人的,所以你也害怕别人會這樣對你。這是在和孩子一起讨論他的擔心從哪裡來,這樣的讨論遠遠比帶有評論性的指責要更加有用,從專業的視角看,這是父母在用一種非常智慧的方式處理孩子和同學之間的投射。
當然,我們也見到過很多父母會支持孩子,甚至要求孩子隻能和比自己學習好的孩子,至少要和學習成績和自己一樣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兒,絕對不能和比自己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在一起玩兒。這些父母的内心有很多擔心和焦慮,而面對孩子的同學關系,父母這樣做,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牽扯到另一個主題,從心理學視角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色生命力”,孩子更是如此。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把孩子的這部分力量激發。因為這個話題和我們今天要讨論的主題關聯性不強,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可以以後專門找時間讨論。
如果作為父母,我們能夠嘗試着理解指責性困惑是親子關系中的一種極其不健康的遊戲,那我們就一定能越來越清晰地看到,我們是如何一點點把自己的焦慮悄悄地傳遞給孩子的,在這樣的關系中,孩子隻能拒絕和父母交流,用一種過度叛逆的方式和父母建立邊界。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長的一些最重要階段,正是他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的時候,這時候他更需要得到父母發自内心的認可,這份認可會帶給他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經過一番努力後可以給到孩子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可以朝着這個方向不斷努力,隻有父母願意提升自己,孩子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作者:樹輝老師
一個專心做咨詢的實戰派心理咨詢師
一個在來訪者面前沒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詢師
一個經常會有一些怪論,
可是會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詢師
總之是一個
最不像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咨詢師。
(接受地面&網絡視頻咨詢)
作者|樹輝
編輯|青雨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