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多事之秋!
這一年正月,崇祯帝欽定逆案,開始對閹黨進行清算;二月,裁驿站,進一步激化了陝西民變的事态發展;三月,薊州,巡撫順天右都禦史王應豸試圖毒殺索要欠饷的官兵,引發兵變;六月,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閱兵為名,入皮島設伏,矯诏誅殺了江東鎮總兵毛文龍。
而這一年影響最大的,當屬後金軍叩關。
十月,後金之主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向導,避開袁崇煥的關甯錦防線,由蒙古繞道,直接叩關大安口,突破薊鎮大明守軍,直逼大明京師。
一時間,明廷震動。
這是大明朝自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以來,遇到的第二次危機。
己巳之變:後金軍進攻路線
面對來勢洶洶的後金軍,年輕的崇祯帝重新啟用已經退休在家的孫承宗為兵部尚書,賜中極殿大學士,主持抗金大局,同時調各地兵馬入京勤王,以加強京師城防。
京師已經戒嚴,除了調各路勤王大軍外,崇祯帝還下令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功臣宿将等大明既得利益者,帶着自己的家丁到城牆上去巡邏和守衛。
國危之際,君思忠臣獻策,良将征伐,崇祯也不例外,他需要有人能夠主動站出來為自己分憂解難!
此時的大明朝堂還是有救的。
在這危急之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針對大明眼前的困局,不僅指出了朝廷當下應該防守的重點,還向崇祯推薦了一位草莽英雄,并自薦上陣帶兵以禦後金。
這個人就是崇祯元年的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金聲。
“『通州、昌平為京師左右翼,宜以重兵掎角;而天津漕糧并集,防禦尤急。恐将士不足任,有草澤義士曰申甫,朝士多知之,屢薦未用;顧仗陛下威靈,同申甫練敢戰之士為陛下殺賊』,上從之。”---《崇祯實錄.卷之二》
安徽省立圖書館先賢像:金聲
金聲,何許人也?竟然敢自薦上陣殺敵?書生膽氣,竟然如此之大!
要知道,自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号,豎立反明的大旗以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逐漸減弱,到了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優勢損失殆盡,明廷對建州女真的政策由最初的鎮壓,改為了複遼,情形不可同日而語!
雖說袁崇煥向崇祯立下了“五年複遼”的軍令狀,但此時的大明朝堂,早就漫延着一股後金不可戰勝的畏懼情緒,“建虜”帶來的軍事壓力是壓在大明君臣心頭上的一塊巨石,很多人對“複遼”的結果都打了一個問号。
當然,此前的後金一直在遼東轉圈,自有關甯鐵騎、各邊鎮軍士們抵禦在前,躲在京師的大明官僚們,包括崇祯帝在内,都知道八旗軍打仗厲害,但實際上是體會不到他們有多可怕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後金軍居然繞過了袁崇煥的關甯錦防線,直撲京師,八旗兵胯下的戰馬鐵蹄震得大地塵土飛揚,這一刻誰還敢高枕無憂,夜夜笙歌?
很多文官猶如無頭蒼蠅束手無策,隻能躲在家中祈禱京師的城防堅固,後金軍不善攻城!
八旗鐵騎
所以,在衆人都把抵禦後金的希望寄托于孫承宗、袁崇煥以及各路勤王大軍的身上,而這位名叫金聲的翰林院庶吉士,竟然敢站出來自薦練兵,還要出城殺敵,這在他的很多同僚心裡,都不由生出了一絲疑問,這金聲是想要出風頭,還是真的書生意氣?
那麼,金聲是否是因為書生意氣用事,頭腦一時熱血上湧才站了出來,但在崇祯同意其所求後,心中又後悔了呢?
汪郎告訴你,金聲并不是書生意氣,也沒有後悔自己站出來為君分憂,因為練兵抗金,以禦外辱,是他自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舉旗反明後,就立下的經邦戡亂的堅定信念!
“經邦戡亂,匪異人任。王文成①本貴胄,生承平時,猶懷沙練步。我何人,敢耽軟媛?”②
己巳之變:京師守衛戰
金聲,字正希,号赤壁,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南直隸徽州休甯瓯山村!
他自幼天資聰穎,四歲入私塾,七歲就能作詩,十一歲時中徽州童子試中,得了秀才,有了功名,并在當年随經商的父親到了湖北嘉魚縣,此後長期在嘉魚生活、求學。
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十八歲的金聲返回徽州,和鮑氏女子成婚後返回嘉魚,而此時的他,早就在道德文章領域中闖出了自己的名聲。
在徽州,金聲的文章在原籍這個号稱“東南鄒魯”之地,深受當地的大儒、士人們推崇,他們認為“新安山水之秀,間鐘一人,若不騰空去者,吾當剜其雙目”③。
什麼意思?就是說,徽州本身就是科舉重府,讀書是很厲害的,但是金聲要返回徽州原籍參加科舉,高中者隻能是他,如果不是的話,這幫大儒發誓要挖去考官的眼睛,因為眼瞎了才發現不了這麼優秀的人。
而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時任湖廣提學副使,并創辦了江漢書院的杭州錢塘縣大儒葛寅亮,對他的評價是“嘉有士若此,科名足道哉”④。
什麼意思?就是說,嘉魚縣有金聲這樣的讀書人,科舉算什麼,嘉魚人根本不需要通過科舉來證明自己(插一句,金聲在科舉場上中進士,是算嘉魚縣名額的,但古代有借籍一說,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高考移民,故而也可算是徽州籍進士,而且他的後半生是在徽州度過的,所以二者并不沖突,嘉魚縣的朋友不要和我吵,大笑)。
徽州
但是,善作八股文章的金聲,卻不是一個隻會“之乎者也”的書呆子,相反,他對當時大明權貴的心态,尤其大明官場上的不良習氣,了如指掌!
“夫終日讀聖賢之書,不知所學之何事。一朝享君父之祿, 莫識此恩所從出。朝廷不辭賤,所欲則唾手而得,得且有名;軍旅不辟難,所憚則掉臂而行,行亦有辭。過則歸己,實或負戾,而強說人以無罪;功則稱君,非有誠節,而敢貪天為己力。大率近時之沿習,未保今者之悉去。”---《廷試策》
文官不愛錢,武将不惜死,才對得起朝廷的栽培;然而,當下的官場習氣,卻早已把“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抛卻腦後,隻在意自己的清名,溜須拍馬成為立足官場的根本,如此,怎麼能夠為君分憂,為國解難?
文臣一旦失去了造福百姓的初心,武将一旦失去了保家衛國的壯志,這樣的官場,即使君王再善于納谏,也無法真正實現大明中興。
故而,要想拯救大明官場的風氣敗壞,拯救大明的未來,吏治才是根本!
明朝官員
吏治雖是根本,但也不能忽視民生艱辛,也不能落下對社會風氣的整頓。
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同時,如果任由不良的社會風氣占據大明社會的主流,将會導緻大明精神文明的進一步堕落,這樣,也不利于明君中興天下。
“臣來田間而有見也,賦豪民之田,莫不什五;貸富室之息,率盡倍稱。而督農隴畔,非有田畯;追客蓬門;但聞胥吏。又其甚而椎埋嘯聚之傑,正不盡出于饑寒。臣入都門而有見也,趨竭報謝之節日,頓長安之騎傳空引滿之歡;澷勞庖宰之治,至于息偃在床多對妻妾及其出入,風議半為恩仇。推其故,而叢脞庋閣之事反不盡繇。”---《廷試策》
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麼?以天下為己任!
故而,無論是繼續發揚由兩宋傳承下來的程朱理學,還是推崇和傳播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下催生的王學(王陽明心學),都标志着明朝文治大興。
文治大興之下,有理想有抱負的明朝官員,自然也就把宋代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責任!
孔子的儒學是大明社會道德的根本
正因為如此,明朝才誕生了一批批名聲顯赫的名臣、谏官,如:方孝孺、解缙、楊士奇、于謙、商洛、王恕、李東陽、夏言、高拱、張居正、海瑞、袁可立、孫承宗、楊漣等等,莫不如是!
金聲雖然不是谏臣,在大明官場上也不算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畢竟是在大明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文人,受時代的影響,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并不弱于自己的前輩,同輩!
可以說,金聲雖然擅長八股文,但他并沒有因此被束縛,反而思維敏銳,目光如炬,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大明時局糜爛,朝政腐敗的根本,并指出朝廷解決眼前困局的着手點!
金聲雖然高中進士,但他對官場上的不良習氣并沒有選擇同流合污,反而更嚴于律己,對國家局勢、社會民情,始終保持着極高的敏感度。
在關鍵時刻,敢于站出來大聲疾呼,這正是封建士大夫的良心所在!
“『國家養士,莫大乎此!士人向學,莫盛乎此!吾所志何學?敢同兒戲?』故每得一題,必究極其歸,發人所未發。”---《金正希先生年譜》
故此,心中懷有經邦大略,腦中謀劃戡亂遠圖,以家國天下之太平為己任的金聲,見彼時朝中一衆文武敢站出來為君解憂,為國解難,為民安生者寥寥無幾,才會毅然挺身而出,試圖以一己之力救國于危難之時!
大明軍隊
那麼,金聲的同僚們除了少許人奔走城中做着抗金的準備工作外,其他人除了向老天祈禱後金軍不善攻城外,還在做什麼呢?黨争!
起因,源自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三,吏部會推内閣增補人員名單中,東林的錢謙益在榜,而和閹黨有外圍關聯的溫體仁,對入閣志在必得的周延儒都不在榜單之中,為此,以溫為主,以周為輔,二人聯手對錢謙益發難。
由此,也拉開了崇祯朝的黨争序幕!
“體仁以告讦見知于上,結黨之說深啟聖疑,攻者愈力,而聖疑愈堅矣。”---《烈皇小識》
黨争的進一步加深,是閹黨清算的不徹底。
崇祯二年正月,崇祯帝開始清算閹黨;四月,欽定需要清算的閹黨名單。
但崇祯帝為了減少因為清算閹黨所帶來的朝堂震蕩,他并沒有擴大範圍,隻是抓大放小,對天啟朝臭名遠揚的閹黨核心成員進行處決,非核心成員或外圍不予追究,以至于很多閹黨成員混入朝中,伺機對東林進行報複。
而報複的契機,就是抓住袁崇煥有無勾結後金為入手點,對錢龍錫發起政治攻擊,意圖替閹黨翻案。
“當袁崇煥之獄起,攻東林之黨,欲陷錢龍錫以編織時賢,周溫⑤實主之。”---《幸存錄.門戶雜志》
參與黨争的文官們,隻顧自己政治利益的得失,對後金軍兵臨城下也不管不顧。
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們,隻在意自身處于朝堂上的位置,至于抵禦後金,有守城京營,有勤王邊軍,他們除了祈禱,還是祈禱!
崇祯帝的影視劇照
對于當時朝堂大部分同僚的不作為,金聲是難以接受的。
這位科場上的小輩,朝堂上的晚輩,在拯救萬民于水火的責任感下,隻知為君盡忠,為民安命,對于朝中大佬之間的政治鬥争不屑一顧,既然你們不動,那我來!
抱着一顆必死之心,金聲就是在這樣的朝堂派系争端下,毅然走向了京師城外的抗金戰場,揮舞着手中的長劍,抒寫一腔熱血!
壯哉,金聲!
注:
①這裡的“王文成”,汪郎理解為是王陽明,“文成”是王陽明的谥号,明代習慣用人的籍貫、官職、谥号等加上姓來稱呼對方;這裡的“貴胄”,是因為王陽明生前平甯王叛亂,封伯爵,死後賜侯爵,他的心學對明末儒家弟子影響很大。
② ③④高原《文學家、思想家金聲研究》
⑤周溫:周延儒、溫體仁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曆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明朝軍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