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9:27:24

随着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大面積普及,人們交流變得越來越便捷,但是線上的交流有其自身的問題。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自己發給對方的微信,對方遲遲不回,事後問起,對方還稱已經回複過了?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名詞:意念回複。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1

意念回複 ,是指一種在腦中已經形成了回複内容,實際卻沒有傳達給對方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還可能産生一種以為回過信息的錯覺。

可能有人會覺得意念回複隻是一個借口,偏偏安上個高大上的名詞。那麼意念回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章将通過探究“意念回複”的産生因素、機制,讓大家能大緻理解“意念回複”這種行為,進而減少因“意念回複”産生的人際交往問題。

同時談談意念回複是否是個借口。

科學的研究離不開問卷調查

我們共回收了304份問卷,調查了人們在微信上回複消息的行為習慣,并初步探究意念回複的存在情況。

問卷的邏輯:調查人們不回消息的情況→調查意念回複在不回複的情況中的占比情況,并收集意念回複的相關原因→調查人們産生已回複過信息的錯覺的占比→調查人們對意念回複的看法

統計出來的數據: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2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3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4

我們發現意念回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其中原因可能涉及多個方面。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5

另外,手機對面的那個人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回複,産生負面情緒的可能性比較大。

随後我們對五位大學生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探究意念回複存在的具體情況和原因。

我們将訪談結果整合并制作情景小視頻。(視頻見我的主頁)

我們對調查到的幾種普遍情況進行了剖析,嘗試解釋意念回複産生的機制與因素。

剖析原因:意念回複别人的人

中樞能量理論(Central energy theory)

注意是人能用于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能量或資源,決定注意的關鍵是所謂的資源分配方案,資源的分配受制于喚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當時的意願和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

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比如訪談中有人說的大學生在期末埋頭寫論文之時,很大可能産生意念回複。因為即使偶爾會拿起手機看一下,也很可能會屏蔽了一切無關信息,以集中精力。此時若有人發微信給他,他很可能出現看了一眼,做了大概思考後又沒回複,即産生意念回複。

社會臨場感理論(Social Presence Theory)

面對面通訊由于傳遞了最多的社會線索而被認為是一種人性化、社會化、熱情的、敏感的媒介,具有較高水平的社會臨場感。而其他媒介由于缺乏如表情、手勢和肢體動作等的非語言線索,降低了溝通者在交互中的社會臨場感。

微信上的文字對話(不包括視頻語音形式)由于缺乏非語言線索導緻社會臨場感低,有時我們會忘了自己在與真人對話,對于回複消息的意願不強,很容易出現意念回複的現象。

想象一下如果在現實的交往中,一般就是你說幾句我答幾句的你來我往模式,我們在交流、在說話的真實性很強,不會出現你問了我,我在腦海裡做了回應,但卻沒說話的情況。

一般來說,線索過濾理論(Cues-Filtered-out Theory)社會臨場感理論(Social Presence Theory)關系密切,可以一起解釋上述的這種情況。

責任分散理論(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

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在一件事中如果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别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此理論更偏向于解釋群聊中的意念回複。

淺談影響:被意念回複的人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嬰兒在與養護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對成人的預期,這種預期發展為一種内部工作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将對兒童的各種社會人際關系(如母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都産生影響,更會對其成年以後的人際關系和婚戀關系都産生長期的影響。

依戀理論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安全依戀:正常應有的自己與别人的關系狀态,既能接受親密關系,也能把握好自己與别人的定位。

2.焦慮型依戀:把别人放在高位,把自己放在低位,總感覺自己對于别人來說是不重要的、不值得的。

3.排除型依戀:把自己放在高位,把别人放在低位,不太重視親密關系,表現為可有别人、可沒有别人。

4.逃避型依戀:與别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因為害怕被别人傷害。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6

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不少人在被人意念回複之時會胡思亂想,他們的想法就涉及到依戀理論的相關内容。

焦慮型依戀大概是說:我發現别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并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即在一段交往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較低水平線上,總覺得自己不如對方,患得患失。

(視頻中)大美與男神的聊天中(情景來源于訪談),大美對男神的意念回複抱着一種焦慮的心情,不斷産生自我懷疑、自我否認,他們的關系中大美處在一種較低的位置,表現出的是焦慮型依戀狀态。

線索過濾理論(Cues-Filtered-out Theory)

第一,互動者之間的交流包含着不同信道所傳輸的交際線索訊息,如視覺線索、聽覺線索、情境線索等,這些線索訊息是互動者借以判斷他人的各種特征從而削減交際中的不确定性的主要依據。

第二,以傳播媒介作為中介進行的傳播,會造成傳播信道的減少,導緻交際線索訊息的缺失。

我們在問卷、訪談的調查中也發現有許多人在知道自己被意念回複以後,還是能理解對方、包容對方的。這些人由于缺少提供信息的線索,所以不知道對方在幹什麼,會出現猜測對方正在忙、暫時不能及時回複,也算是此理論的正面影響了。

有效規避“意念回複”的小tips

巧用微信的“标為未讀”功能

雖然意念回複似乎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行為,但如果你不想“同流合污”,而想做一個有來有回的人,可以試一下微信的小功能:

當你一時無法回答時可以退出來,在信息欄初長按選擇“标為未讀”小紅點就會再次出現,這樣可以讓自己下次打開微信時看到這條尚未回複的信息,從而避免沒有回複的尴尬。

意念回複人群真的存在嗎(意念回複是借口嗎)7

這是在訪談中搜集到的人民智慧,我自己現在也在使用,效果很不錯~

結語

本次研究基于意念回複的定義:“指一種在腦中已經形成了回複内容,實際卻沒有傳達給對方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還可能産生一種以為回過信息的錯覺。”

所以本文中的意念回複不涉及主觀上不想回複的情況,講的大多是下意識的,人體本能适應大環境的情況,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意念回複不能算是借口。如果是因為這樣的意念回複而沒有回複的話,大家也就互相多體諒體諒,不要為此傷了感情。

#微信# #頭條心理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