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由克裡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劇情片,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所謂的差等生,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發生在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所寄宿學校裡,因為校長哈珊以暴力手段教訓學生,導緻老師們有樣學樣,也以此方式變相體罰學生。時間久了,這群“壞孩子”就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方法對抗校長,對抗老師。就連學校的名字也被他們形容為“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
原以為這種對抗會一直持續下去,可這一切都被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克雷芒馬修,一個秃頭矮個子的音樂老師。因為他的到來,整個學校都在慢慢發生轉變,大家不僅喜歡他譜寫的音樂,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當然,那個嚴肅古闆的校長除外。最終這個新學監被校長辭退,但他已将善良的種子深深埋進了學生們的心裡,這種善良會一直持續到孩子們長大成人。
放牛班的春天
面對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到底該如何取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兩者異同:
放牛班的春天
校長:一言堂的行為主義,這種思想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可以說是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大勢力,其中的代表人物華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按自己的願望培養,我保證把他們培養成我選擇的任何特定的類型———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領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分、愛好、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職業和種族如何。
放牛班的春天
這就是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會産生什麼樣的行動吧。所以,電影一開始原本應該是溫馨和睦的問題少年救助教育學校,卻在校長的管理下,變成了一座毫無人性監牢,而他手底下的老員工們更是奉行着死闆無用的原則,學生們的調皮搗蛋就是對這些原則的挑戰,更是對校長的挑戰,所以也導緻了校長更加瘋狂的鎮壓,到了最後就連學生們的娛樂都被禁止了。
放牛班的春天
馬修:發現人性美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以強調學生的整體性、獨立性以及自主性,注重創造力的培養,為建立民主自由的師生關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放牛班的春天
雖然影片并沒有交代馬修的人性美思想,但從他和學生的接觸就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善良與無私,在馬修的眼裡,這群孩子隻是暫時有一點點問題,隻要通過适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勸谏,就一定可以讓他們重回正軌。正是因為馬修的包容,以及對學生們的尊重,才讓他真正走進這群問題少年的心裡。
放牛班的春天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學生們調侃馬修的光頭時,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糾正了學生音準的錯誤,以這樣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指出了學生的錯誤,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因為“犯錯”而沒有被懲罰, 就是因為這樣的尊重與包容,才最終讓這個“放牛班”變成了一個愉快成長的大集體。
放牛班的春天
當這兩種思想發生碰撞時又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馬修老師指揮學生唱歌時,學生們全部敲打着桌子找節奏,這樣的聲音很快就響徹了整棟大樓。雖然大家都沉醉其中,可校長卻被這樣的聲音吓到了,對于他來說,這也許又是一次大規模的反對“起義”,所以他總是找各種理由阻撓馬修老師與這群壞孩子唱歌。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最後,校長借火災之名解雇了馬修,表面上看,代表一言堂的校長取得了絕對的勝利,而馬修隻能灰溜溜的離開,可事實并非如此,從這群孩子的表現就可以看出,這群所謂的壞孩子,在長大後竟然可以變成音樂家甚至是其他優秀的職業,不可否認這是非常大的成就,在我看來這就是打敗一言堂的最好武器,也是代表馬修教育觀念的勝利。
放牛班的春天
同時我們也需要承認,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其好的一面,以及不足的一面,我們不能武斷的下結論,更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義,也許最好的方法就是兩者的結合吧。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剛好體現了這兩種教育觀念,對于現實中的教育者來說,也許會有很多啟發,對于學生們來說,幫助更是巨大。在此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部優秀的作品,也希望電影的魅力能影響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