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經過90餘天的不懈努力,考古發掘工作全面結束。
經過清洗整理,
進入研究序列的标本小件達800餘件,
通過對堆積與出土器具的綜合分析,
海門口文化時間上限可能超過4000年。
什麼?
超過4000年?吓死寶寶了!
2016年10月,海門口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至2017年1月中旬全面結束,進入研究序列的标本小件達800餘件。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的總面積為1050平方米,以開展針對性的小規模發掘,以多學科手段盡可能多地提取曆史文化信息,以保護和未來的開發展示、回饋社會為更重要的目标,考古發掘組使用了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設備及技術,為制定海門口遺址大遺址保護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劍川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中,除了發掘出各類标本小件外,還首次發掘了多人的二次葬,為了解雲南青銅時代早期人群的喪葬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對堆積與出土器具的綜合分析,又讓劍川海門口遺址的文化序列向前邁進了一步。
“神馬”是二次葬?
二次葬是原始社會曾經普遍存在過的一種葬俗 , 其顯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屍骨進行兩次和兩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沒有皮肉的骨骼 , 且多數是易地安葬 , 所以又有“ 遷骨葬” 、 “ 洗骨葬”、“ 撿骨葬”、“ 拾骨葬”等名稱。
劍川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大大豐富了對遺址聚落結構的認知,為認知海門口文化的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為不同時期墓葬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線索。發掘早期階段遺存是對遺址分期體系的重要補充,和第三次發掘相比,發掘出土陶器特征略有差異。紋飾陶發達,以夾砂陶為主,紅褐陶、黃褐陶、灰褐陶占比較高,花邊器較為多見。整體特征可能早于河濱區遺存。
大理電視台 高棻蔚 趙紹遠
劍川記者站 黃大鵬 報道
劉林靈 整理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