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佛教聖地,五台山佛樂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佛教音樂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成分,而五台山的佛樂也成為了北方佛樂的代表。對于五台山的佛樂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帶你走進五台山的佛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佛教音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佛樂以委婉、清秀為特點,江南韻味十足;北方佛樂則深受古印度音樂的影響,呈一種古樸、典雅、莊重和肅穆的特點。五台山佛樂,屬北方佛樂。雖然五台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于南方佛樂的婉麗。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五台山佛教音樂的樂器,青黃兩廟大體相同,都由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合而成。
五台山的佛教音樂分為兩大類,即青廟音樂(漢傳)和黃廟音樂(藏傳)。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一般包括瑜珈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留傳下來曲牌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組成:瑜珈焰口、禅門口誦,佛事散曲、三晝夜本等。青廟音樂講究“入法”,即規矩。風格幽雅、靜谧,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從五台山青廟音樂在全中國都有影響。
青廟樂器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魚、方鑼、鼓、铙、忏鐘、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為主,管梅相助。樂隊一般由14人組成。青廟音樂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純器樂曲。主要曲目有《上經台》、《秘摩岩》《普庵咒》、《雲中鳥》、《進蘭房》等40餘首,它們有的來自佛曲,有的來自古典樂曲,有的來自民間俗曲。
黃廟音樂
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一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留下來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禅曲誦經之部、吹腔之部、儀用之部。黃廟音樂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要求不甚嚴格,更富有民間色彩。旋律華麗,節奏活躍,曲調明朗,且羽、商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谧之佛樂風韻。僅在五台山繁衍發展。
黃廟樂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鈴管子、笙、大木魚,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其中管子為主,笙梅相助。(每日早晚迎送太陽時,使用的樂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樂隊一般由10人組成。黃廟音樂中的吹腔用于黃廟各種殿堂儀式和各種佛事活動。樂曲有的來自青廟音樂如《秘摩岩》、《上字翠黃花》、《六字真言》等,有的來自古典樂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兒高》等,也有一部分來自民間樂曲。
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贊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衆、廣傳教義,都吸收了不少中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黃廟音樂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傳入内地,曲牌多為藏語譯音。但也吸收了漢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但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風格特點不同。青廟音樂講究規矩,黃廟則不太嚴格。兩廟使用調高不同。黃廟使用本調,即管調。使用工尺譜,即現代E調。青廟比黃廟低一個調,即角調,高音相當于現代D調。另外,青廟以漢民族樂曲為主,黃廟則繼承了許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廟風格以莊重典雅幽靜見長,黃廟音樂則剛強洪亮,粗犷有餘。
傳承意義
五台山佛樂屬北方系統,但獨立于東西兩路之外,自成體系,曲調古雅。是音樂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産物,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被認為是北方佛教音樂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屬地域外,在整個中國北方及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在中國音樂文化裡,五台山佛樂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所以,傳承保護“五台山佛樂”具有重大的意義。
曆史上,五台山的青廟、黃廟都有自己的樂隊。除日常殿堂誦經吹奏之外,各種法會都會有樂隊吹奏。以後,廟堂音樂留傳于民間,祝壽、葬儀等也請和尚喇嘛念經奏樂。但是,由于培養一個能演奏樂器并會唱經的僧人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而訓練班裡的僧人流動性很強,這使得大多數樂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雲遊四方是不少僧人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但繼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樂文化遺産卻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與恒心。同時,随着五台山傳統法事的減少,應用的佛樂也少了用場,一些傳統曲目漸漸遺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