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1 09:19:31

語文教材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對該文大體意思的解讀應該歧意不大,但實際上對細節的具體解釋很值得探讨。

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

1、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中間有個斷句“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其實私下認為該斷句是有問題的,正确斷句應該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身與行為一體,理解為令其身體和行動疲憊空虛,幹啥啥不通,點背背到家。這樣斷句正好在字數上成對稱。

2、“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到底是什麼意思

“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這句話的理解其實有難度,對該句的理解大多數似乎解釋不到位。這句話與上下文有連貫性。前句的意思是遇到了困難,然後才認真思考對待,然後采取正确行動,而“征。。。。喻”是指天将降大任的那個人從身邊其他人對他的态度,以及環境給了“有心人的他”以某種有益啟示,而後他終于明白了某種道理。這裡面"征于色,發于聲"中的"征"與“發”,是兩個非常強烈的動詞,汲取“于”色,啟發“于”聲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

這樣的解釋應該能與前後文義相連接,強調努力進取才能有所收獲,後句一氣呵成-如果外界環境缺乏強敵制衡,内部失去秩序規則,這樣的國家很快将滅亡,所以說“保持憂患意識的人,往往會有好結局,國家也是如此”。

其實漢語到了孟子那個年代已經很成熟,語言一脈相承,漢字體系自戰國時期已基本成型。文言文字數過于簡潔,因而真實意思有時反而不明确,這可能與書寫成本有關,畢竟在古代寫字很廢材料也廢功夫,或許多少也與統治者想設一個文字知識門檻有關,假若民衆都有點文化,民衆的心也就混亂了,難以管理。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

意氣風發的孟子,寫出了大氣磅礴的《孟子》

雖然有人懷疑《孟子》為其門徒所著,但可以肯定的是與孟子本人深刻相關聯。先秦文言文作品中是沒有标點的,因此後人對于斷句有很大主觀性,這也包括《論語》以及老子的《道德經》等等等等,從文言文作品傳世一直到現代,這種分歧從未停止過,這也是為何古漢語過于複雜的一個原因。因此說官方教材上所言的有些也未必正确。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還是于“斯”人,原文是“是”,一字之差的表達差異是人的視力所見的區别 。為何孟子用“是”,一個“是”字表明了孟子強烈的主觀進取心,這才是真實的孟子,為天下擔道義的必是那種人。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

老子的“道家”強調的是無為而無不為,道家體現出一種天地智慧,而孟子的主張展示出強烈的人文精神,提倡“人的主觀進取心”,這二者談不上誰對誰錯,孟子希望民衆主觀意識覺醒,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精氣神”的人,而老子用無為的心态順其自然。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課(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