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就算是在今天,天各一方的人們,可以打電話,可以聊QQ微信,甚至可以視頻通話;但是,分别仍然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事情。小虎隊的經典歌曲《祝你一路順風》唱出了我們現代人對分别的感情:
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萬語
卻不肯說出口
你知道我好擔心我好難過
卻不敢說出口
當你背上行囊 卸下那份榮耀
我隻能讓眼淚留在心底
面帶着微微笑 用力地揮揮手
祝你一路順風
對于古人來說,由于交通不發達,通信也十分困難;一次分别,可能就意味着永不再見。因此,送别詩在詩歌裡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那麼,詩歌是如何表達人們的感情的呢?個人以為,送别詩主要包括以下十種不同的思想境界,更有三個不同的思想高度。
1.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送别詩表達對親人、友人的挽留和不舍之情,是它的第一層境界。而“柳”諧音“留”,則是送别詩最常用的意象,唐代詩人王之渙在《送别》一詩中寫到: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用“柳”來表達惜别的情感,最早,我們可以追溯到《詩經采薇》,裡面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古人折楊柳送别,表達的是希望離别的人們能夠“留下來”之意。王之渙的這首詩,就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詩,“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通過側面描寫出送别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别的愁苦。
2.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而渲染離别的痛苦,則是送别詩的第二層境界。以“柳”諧音“留”,雖然有哀傷,那也是淡淡的。所以,詩人們就開始尋找其他的場景來表達離别之苦。晚唐詩人許渾在《謝亭送别》中寫到: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兩句包含的故事太多:朋友乘舟走遠後,詩人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别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後,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着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滿天風雨。一句“滿天風雨下西樓”,足見詩人别後的痛苦之情。而溫庭筠在《南歌子詞》中寫到,“玲珑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則表達的是戀人之間離别的痛苦之情。
3.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别的第三層境界,則是永不相見的痛苦。古代的分别,往往意味着生離死别。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也不發達,一次的分别,往往意味着天各一方,所以,古人對離别後的重逢往往不抱期望。大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到: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你再多喝一杯酒吧,出了陽關以後,我們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是送别詩凄涼到了極緻的表現,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出詩人對此生再見的深深絕望之情,也表達了對友人友情之深,天下再也沒有第二人能稱為“故人”了。
這首詩,是送别詩中的第一個高度!
4.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離别詩的第四種境界是祝福,祝福朋友前程似錦。我們現代人最常用的送别語是“祝你一路順風”,而古人的祝福語則更具詩情畫意,宋代詞人王觀在《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中寫到: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既是對眼前風光的贊美,又是對離别男女的贊美,“眼波橫”,是女性特有的妩媚,而“水”則是柔情似水之意;“眉峰聚”,當然是男子陽剛之美,“山”則是威武雄壯之意。“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春天裡,萬紫千紅,如詩如畫,這句當然是“祝你前程似錦”之意,但卻内涵更加豐富!
5.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比祝福友人更高一個層次的是,寬慰朋友其實我們并沒有分隔多遠,要見面還是很容易的。祝福朋友雖然安慰了朋友,但安慰不了自己,而“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則明顯表明自己和朋友沒有分離之意,既寬慰了朋友,也寬慰了自己。唐代詩人王昌齡在《送柴侍禦》中寫到: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沅水通波接武岡”,沅江的波浪連接着武岡,所以, “送君不覺有離傷”。更重要的原因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所以,我們并沒有分開,我們同一座青山,共沐風雨,同頂明月,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并且我們永遠不會分離。
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比起“我們是一生一世的朋友”,既有同樣的誓言,又充滿了詩情畫意!
6.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對朋友更為深刻的感情,莫過于不顧自己的悲傷,全心全意地祝福朋友,希望朋友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唐代邊塞詩人高适的《别董大》中寫到: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要因為我們分别以後,你就再也沒有知心朋友了;天底下,還有誰不知道您的大名呢?您啊!您的朋友遍天下。這是一句多麼豪邁激昂的勸慰,他能慰藉友人不再害怕前路的漂泊艱難,讓友人勇敢地去為人生拼搏奮鬥。這首詩,除了勸慰朋友,其實也包含了作者與朋友分别之後永不再見的心情。我們分别之後就永不再見了,但您不要擔心沒有朋友,因為您的朋友遍天下。但我呢?作者沒有說,其實是“我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我就再也沒有朋友了。
這首詩,是送别詩的第二個高度!
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宋人寫詩區别于唐人的一個特點是,宋詩通常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大文豪蘇轼的這首《臨江仙·送錢穆父》也不例外,他安慰朋友,出門在外沒有什麼稀奇,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你我都是行人;是行人,就免不了要出門在外,也免不了會遇到意外,也免不了會遇到打擊。全詞為:
一别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怅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如蘇東坡一生的豁達,這句也十分的豁達,他把人生看得很透,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就不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也不比計較仕宦失意,需要對自己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态度。對于這一點,既是詩人對朋友的鼓勵,也何嘗不是自勉!
8. 明鏡半邊钗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說出了“此生何處不相逢”,我可以說她是巾帼英雄,說“此生何處不相逢”,第一是很豪邁,是巾帼英雄應有的豪氣;第二,她自己未必相信,但是為了安慰丈夫,她必須這麼說。晚唐詩人杜牧在《送人》中寫到:
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
明鏡半邊钗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明鏡半邊钗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明鏡半邊钗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将半邊明鏡、一股钗子交付給愛人,隻要人生還在,在哪裡都會再度相逢。這裡借用了“破鏡重圓”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和丈夫一定會重逢的信心。
一句“此生何處不相逢”,後來演變成“人生何處不相逢”,被宋代及後代詩人反複借用,包括大文豪歐陽修和大詞人晏殊!
9.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這首詩特别就特别在送别雙方都要離别,而且都是因為被貶而離别。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時奉诏從各自的貶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為遠離朝廷的柳州刺史和連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陽分路。面對古道風煙,茫茫前程,二人無限感慨,相互贈詩惜别。這首柳宗元的《重别夢得》寫到: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這首送别詩的特别之處還在于,不再寫離愁别恨,不再寫祝福朋友,而是“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說起來,柳宗元的這次被貶,其實是受了劉禹錫的拖累,他自己本身并無多大過錯,但柳宗元沒有一絲的抱怨,而是熱切的盼望晚年能夠和劉禹錫一起,做一個相互為鄰的田舍翁,這種深情厚誼,這種同甘共苦,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也是數得着的。
做朋友,就要做劉禹錫和柳宗元這樣的患難之交!
1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最豁達的送别詩,莫過于初唐四傑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裡沒有半點悲傷和哀怨,一掃送别詩的頹唐: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内有您我這樣的知己,就算我們天各一方,但是我們心有靈犀,就像我們是鄰居一樣。這首詩一洗送别詩的悲涼凄怆,而表現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鼓勵友人不為遠别而悲傷,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這首詩雖為送别詩,但卻無離别的傷感愁緒,胸襟開朗,清新豪放,體現了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送别詩的第三個高度,也是送别詩的最高高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