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我國古代詩歌史,能人輩出,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流傳于世的經典詩篇。其中不乏有一些千古名作,是在詩人很年輕的時候創作而出。譬如,7歲的駱賓王寫下了《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16歲的元好問寫下了《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17歲的王維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石灰吟》,便是明朝詩人于謙12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相信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不過對于它的作者于謙,大家可能比較陌生,這裡小編便簡單介紹一下。于謙,字廷益,号節庵。除了是詩人外,他還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當年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便是于謙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避免遭受蒙古族的野蠻統治。
據史料記載,于謙自幼學習刻苦,志向遠大。他12歲那年,在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在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便深有感觸,寫下了這首《石灰吟》。所以這首詩不僅是他對石灰形象的寫照,也是他日後的人生追求。事實證明,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都印證了詩中名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從題目“石灰吟”,我們可以看出于謙這首詩是以物喻人,即借吟石灰的鍛煉過程,來表現自己不避千難萬險,勇于自我犧牲,以及對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的追求。雖然它是于謙以石灰自喻、自勉,但是就作品來說,它則有普遍意義和永恒意義。即便是今天,它依然給人以啟迪和激勵作用,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千古名作。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即無數次的錘擊開鑿,石灰石才能從深山裡被開采出來。千、萬,都是虛詞,在這裡主要是為了形容開采石灰石非常艱難。其實,對于工業文明的今天來說,開采石灰石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在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封建時代。其艱難的開采過程,可想而知。
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寫得則是燒煉石灰石的過程。這句詩看似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但是“若等閑”三字,賦予了石灰石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的力量,即面對熊熊烈火的焚燒,也隻是把它當作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此一來,它便象征着那些仁人志士,無論面臨着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最後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則是于謙對石灰石變成石灰粉最終結果的描寫。它的意思是說,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衆所周知,石灰粉是白色粉末。可見這兩句詩,于謙形象地寫出了石灰石燒成石灰粉的結果。以及所表達的不怕犧牲的精神,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綜觀于謙的這首詩,可以說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于謙一生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赈荒,深受當時的百姓愛戴。全詩語言質樸自然,一氣呵成,極具藝術感染力。尤其是詩中所蘊含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也依然有啟迪和激勵作用,是一首千古名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