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信陽毛尖是我國國十大名茶之一,擁有很高的評價,同時也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那信陽毛尖是什麼茶種,是綠茶類的嗎?讓我們一起往下到毛尖文化看看吧!看看信陽毛尖會不會是綠茶類的精品。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着名特産。由漢族茶農創制于民國初年。主要産地在信陽市和新縣,商城縣及境内大别山一帶。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營養價值。信陽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3位。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
中國茶葉生産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産于中國西南高原,随着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茶樹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陽生根。
唐代,茶葉生産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産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曆史上,信陽毛尖主産于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随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産極為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民國時期,茶葉生産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産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
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産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五裡店、彭家灣、遊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裡崗,建立了紅旗茶場,朱堂、澀港、彭新、青山四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确認的。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産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産技術得到推廣,生産區域不斷擴大。
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産。
信陽市8縣2區中有133個鄉鎮、1245個行政村産茶;茶園總面積已達100萬畝;年産幹茶2000萬公斤,茶葉綜合産值20億元。現有茶農95萬餘人,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2007年,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葉生産專業村,種茶收入占農民收入的90%以上,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産業之一。
2006年,信陽市的代表、信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做大做強茶産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産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産值5000元,茶葉總産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産業綜合産值達到70億元;
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3至5個省級龍頭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标,5至8個省着名商标;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遊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範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遊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結束語】信陽毛尖是我國的“綠茶之王”,要喝綠茶首選信陽毛尖,那就不會有難喝的道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