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雞白痢的病原體是沙門氏菌,該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都較高,且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有種蛋垂直傳播、呼吸系統傳播等多種傳播途徑。一旦雞群感染此病,養殖場需耗費較長的時間對雞群進行治理及消除,會為養殖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從自身的實際經驗出發,對雞白痢的流行、診斷以及防治等多個方面展開論述。
雞白痢屬于細菌性傳染病的一種,雛雞較為多發,表現為下白痢,患病後兩星期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此病是全國範圍内發生率均較高的疾病,因此養殖戶需加強對此病的了解,進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此病的發生與蔓延。
1.雞白痢的流行特點
雞白痢為所有雞群都可感染的疾病,出生兩至三周左右的雛雞發病率最高,一旦發病常會引發大面積感染。成年雞禽發病率較低且多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的種雞産出的蛋會攜帶沙門氏菌,且病菌可通過傷口、飼料以及呼吸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1]。如養殖場的飼養管理不佳、飼養環境不清潔、飼養密度過大或溫度不适合都會引發此病并出現大面積感染,進而導緻大量雞禽死亡。
2.雞白痢的臨床診斷
雛雞患病後少部分會突發性死亡,無明顯症狀,大部分出現精神萎靡、貪睡、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同時被毛淩亂、怕冷、不喜進食甚至絕食,且伴有腹瀉現象,排白色稀便,糞便凝固于肛門周邊導緻排便困難,部分雛雞存在呼吸性障礙。
1-3月齡的青年雞易感此病,通常是雛雞時發病後轉為慢性,表現為精神不佳、食欲不振,伴有白痢現象,嚴重者會突發性死亡,病程為20-30天左右。
成年雞隐性或慢性發病,症狀不明顯。雞群大面積感染時産蛋量明顯下降,産蛋高峰縮短,種雞淘汰率增加。部分病雞雞冠逐漸萎縮變細,伴有下痢症狀。
3.病理學變化
多數雛雞病變不明顯,嗉囊空虛為明顯表征,且卵黃吸收不佳,存在肝脾腫脹現象,肝髒顔色偏黃且伴有出血點。腎小管中尿酸鹽增加,小腸及盲腸表面壞死嚴重。存在塊狀出血現象。腦部充血且血液滲出,肛門周圍凝結大量白色幹便。青年雞肝脾腫脹明顯,肝髒被膜下存在密集度較高的紅白色小點,肝髒被膜處有血塊,腹腔中布滿血水。心包擴張明顯且厚度增加,顔色偏黃且透明度低。心肌存在壞死竈,呈黃色,數量不均等。部分病雞心髒形态發生變化,逐步趨于圓形,壞死組織增多,腸道存在卡他性炎症。成年雞的明顯表征是卵巢炎症,卵泡萎縮變形,顔色發生變化,且卵泡内含有油水樣或幹酪樣内容物,患有輸卵管炎的同時并發卵黃性腹膜炎,輸卵管脹大且堵塞,存在凝卵樣物質。患病公雞睾丸出現炎症,且逐步縮小,質地堅硬[2]。
4.實驗室診斷
4.1細菌學檢查
在無菌條件下取病死雞的肝脾等髒器的組織材料,經革蘭氏染色後鏡檢觀察,可見散狀分布呈杆樣、兩端為圓形的革蘭氏陰性菌;将病料放于瓊脂中在37oC溫度下培養,24小時後可見圓形且濕潤的菌落,無明顯顔色,将之移植于三鐵瓊脂上培養後,發現該瓊脂斜面及底層分别呈紅色及黃色,且底層出現氣泡。
4.2血清學診斷
取少量細菌學檢查中于普通瓊脂中培養的培養物,将之與放置于玻片上的沙門氏杆菌全價血清進行混合,搖勻後放置于20-25oC的溫度環境下,兩分鐘後液體出現凝集。通過凝集反應試驗,得出陽性檢測結果。結合該病的流行特點及症狀等可最終确診感染的為雞白痢。
5.雞白痢的預防與治療
5.1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應合理進行育雛期雞禽的飼養管理工作,定期進行飼養環境的清潔,及時清除雞糞并更換墊草,保持良好的通風。育雛室内應保持恒定溫度,合理進行濕度控制。不得過密飼養,确保飼料營養豐富符合雛雞生長需求。
及時淘汰與隔離帶菌種雞。定期進行雞舍消毒,在育雛室入口處建立消毒池,入内人員需對使用器具及衣物進行全面消毒。從未感染此病的雞群引進種蛋,且應全面進行孵化所用器具的消毒處理。如引進的是一日齡雛雞,可将敏感藥物普康加入到飲水中,連續飼喂10天即可。一旦種雞被檢測為陽性必須及時淘汰,且應對其進行隔離飼養,做好隔離期的消毒,以免傳感給健康雞群。
5.2治療措施
中醫療法。取等量黃連、金銀花、陳皮等多種藥材研碎成粉,拌至飼料中連續喂食雛雞七日左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西醫療法。以20:1的比例将乳酸諾氟沙星兌入水中,每日對全舍雞群飼喂兩次。或以5:1的比例将土黴素粉添加至飼料當中,連續飼喂10天也可取得良好療效。
綜上所知,雞白痢是雛雞易感的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此病應從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淘汰帶菌種雞等措施入手,也可利用中藥或西藥進行飼喂,降低雞白痢的發病率,及時控制住病情的惡化。
作者簡介:姜青華 副高級獸醫師 董海臻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