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寺位于莆田以西15公華亭鎮境内的三紫山頂,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莆田二十四景“龜洋積霧”所在地。也是“莆陽四大叢林”之一,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由無了禅師創建,是一座千年古刹。
周圍奇峰繞峙,列岫争聳,松林疊翠,溪聲如弦,景色優美。其洋中岚霧濃重,有“龜山積霧”之稱。自唐代起,這裡就盛産茶葉。舊志記:“莆諸山産茶,龜山第一。”明代各種“月中香”曾選為貢品,現亦産茶葉,其“炒綠”尤為著名。
龜山寺,就座落在這龜洋之中。該寺系唐代無了祖師(788—867)創建。他出生在賢石橫塘的一個祖輩世代尚佛的家庭裡,七歲為童子,十八歲披剃,同時到城南靈岩寺(即廣化寺)受具足戒,旋即到玉澗寺學律,不久北上雲遊學道,求法證悟。
北歸後,他重住靈岩寺。一日清晨,他從靈岩寺右側登山西行,策杖披榛,攀藤附葛,翻山涉林,走到一平塢裡,發現密林覆被一坳,泉水依稀可見。他走向坳邊掬水解渴,迎而走來一隻六眸巨龜,引領四隻小龜向禅師三彳複行禮,爾後立時消失。他頓然領悟,仔細審視,但見山深林密,群峰環屹,遠離俗塵,恍若世外。他即下山回寺,翌日肩挑十八斤重的鐵鋤與日常生活用品,依路上山,找到原處,結茅為庵,孤身樓隐,以野茶為糧,日間懇荒建置,夜間參禅悟道,就這樣,他牢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訓,帶領徒衆,幾經風霜,幾度寒暑,建成庵宇,立名“龜洋庵”,後逐漸擴殿,改稱“龜山福清寺”,俗叫“龜山寺”。經多興多廢,現寺宇規模宏大,輪煥新貌。
寺宇由三進殿堂組成。第一進為天王殿,祀彌勒佛;殿前有寬闊的場院,場上有一對石幢,幢座上镌刻法語,浮雕羅漢、比丘人物像等。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構築宏偉高大,為衆殿之冠,祀“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年藥師佛”和“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殿前有丹墀和放生他(即六眸池)。第三進為法堂,堂上供奉無了祖師塑像,慧忠和月中祖師塑像分坐左右。左翼自天王殿而上的為功德堂、鐘樓、伽藍殿、客堂、齋堂(左為大寮)、庫房;右翼自天王殿而上為西歸堂、鼓樓、祖師堂、禅堂(念佛堂,右為新建之學戒堂)、方丈室(右為地藏廳)。兩旁長廊直徑各百米,共占地一萬多平方米,計大小殿堂三十廳,僧房寮舍一百五十多間。整體建築巍峨壯觀,主次分明,錯落有緻,古樸大方。
在寺右前寬廣的石埕上,建有全石構的高33米的尖頂翹角的七層“定光舍利塔”。塔室空心,有石梯通往各層;層層供有菩薩,镌有羅漢像和法語、經文;周圍又有護欄;站在七層護欄上眺望,四周景緻盡收眼底。它宛若巨人立地頂天,勞動人民稱八閩之最。
寺中還傳有“龜井吐杉”、“石鴨上山”、“胞粗剃頭”、“梅寺鑄鐘”、“千年寶樹“、“名茶晉京”等故事,留有“龜井”“鴨毋乙石“、“寶樹”、“石槽”,“曾為肉身今為骨質的無了祖師塑像”等實物。
相傳陳經邦出仕前,曾在寺内寒窗苦讀,并題有一對楹聯;“山半樓台天半寺,雲中鐘鼓月中僧”,後得中進士,官禮部尚書,并任國師。
龜山寺是名聞遐迩的千年古刹,為莆田四大宗林之一,如今寺業發達,吸引不少遊人前來觀光
▼天王殿前的一對經幢……
▼天王殿前左側的龜造型……
▼天王殿前的大香爐……
▼大雄寶殿前的一對經幢,這是龜山寺看到的第二對經幢……
▼鐘樓……
▼《重建龜山福清寺碑記》……
▼《龜洋靈感禅院東塔和尚碑》……
▼碑文由唐監察禦史黃滔撰文……
▼碑首圖案……
▼唐龜泉井……
▼大雄寶殿背面……
▼石槽,據說為宋代……
▼天王殿……
▼寺前的七寶塔……
▼寺西南的一處喇嘛塔,塔周圍長滿雜草,嘗試三個方向都未能進入塔周……
龜山寺觀星夜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