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癬,相信大家對這個名詞并不陌生,其實它是一個中醫診斷病名,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西醫診斷“嬰兒濕疹”。
由于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的方法方式不同,因此會出現相同的疾病,中西醫有不同的診斷病名;或者不同的疾病,卻有接近、相似的中西醫診斷病名。這也導緻很多家長把“奶癬”和“癬”搞混淆了。
奶癬,也就是嬰兒濕疹,主要是接觸進食緻敏源使體内産生一種過敏反應(Ⅰ 型變态反應);另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長時間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
三寶媽以後會專門寫一下有關“濕疹”的文章,今天我們的“點播”重點是講一下“癬”。
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表皮、毛發、指(趾)甲的淺部真菌皮膚病,也就是真菌感染。常見的有:頭癬、手足癬、體癬、花斑癬(汗癬)。
成人比較常見的是手足癬、汗癬、股癬,因此很多家長不知道其實小兒、甚至嬰幼兒也有可能感染癬的情況,隻是區别于成人,小兒更容易出現的是頭癬。尤其是南方、夏季,小兒感染癬的幾率會更高,農村發病情況也會高于城市。
常見癬的感染的臨床特征是局部皮膚潮紅、紅斑,伴有皮屑覆蓋或脫落,還可有類似水珠、水疱、丘疹這類特征,且會伴有瘙癢,其瘙癢程度和感染程度、病情輕重有關,所以孩子感染輕度的癬,沒有太明顯的瘙癢症狀,父母會誤以為是濕疹、痱子等常見兒科皮膚問題,按照常規濕疹、痱子的治療不見好轉。
那麼怎樣鑒别、發現是癬還是濕疹?
1 、簡單來說,皮癬是真菌感染,如果大家對真菌沒什麼概念,那麼三寶媽舉個栗子:菇類,就是真菌類的其中一種,隻是它們長得個頭比較大,我們可見;而我們皮膚感染的真菌,體型微小,肉眼不可見,必須通過顯微鏡檢查才可以發現。
菇類喜歡在哪些環境生長?陰暗潮濕溫暖的地方!同樣皮膚病的真菌也是一樣,喜歡在陰暗潮濕溫暖的地方滋生。因此,如果你居住的環境比較陰暗、潮濕、悶熱(春夏季是癬的高發季節,南方也是癬的多發區域),那就要考慮到寶寶的皮膚問題有可能是癬,而不僅僅是濕疹。
2 、癬是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如果家裡有其他成員有這類皮膚病,或者家裡有飼養寵物的(因為貓狗這類寵物毛發比較多容易發生皮膚病),就很容易有皮癬這類真菌感染。患病家庭成員、寵物和孩子長時間的接觸,就有可能會傳染到孩子,因此要有意識孩子可能是真菌感染而不僅是考慮濕疹。
3 、如果孩子的皮膚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濕疹、痱子等對症治療,沒有明顯好轉,甚至惡化,那麼就不要忽略真菌感染的可能。
怎麼預防、治療皮癬?
1 、保持居室的幹爽清潔、通風透氣;清除家中不必要的廢品、雜物,盡量不要給真菌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寶寶使用的衣物、被褥,要定期清洗、日曬,要勤于幫孩子更換汗衣,因為孩子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汗,而且夾雜排洩物的屎尿味、奶腥味,很容易出現細菌、真菌滋生,感染疾病。(日曬是最經濟有效的殺菌方法)
2 、如果其他家庭成員有感染癬這類疾病,要積極接受系統治療,其衣物、用品不要和寶寶的混洗、公用,要分開使用,減少接觸機會。
如果家中寵物有皮膚疾病,就要進行隔離,不要和寶寶接觸、玩耍,因為寵物受感染的皮膚掉落的皮屑會在家裡四處散落,真菌也會随之四處滋長,所以最好還是隔離完全清除,以免反複感染,延長病期。
3 、如果孩子接受一段時間的濕疹治療後仍無明顯好轉,且發現皮屑比較多,伴有瘙癢,就要去醫院就診,做些相關的檢查,例如真菌鏡檢,真菌培養等等。明确診斷,對症用藥。
真菌感染的用藥時間相對比較長,所以一定要按照醫囑堅持用藥時間,不要自己感覺症狀消失了就自行停藥,因為有時症狀消失了不等于真菌都清除幹淨了,如果皮膚的真菌沒有徹底清除,很容易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潮濕)再次複發。
其實很多疾病隻要防護好,就可以避免發生。如果發生疾病了,不能隻是做一個單一的判斷,要多方面的考慮和鑒别,這也是我們臨床醫生所說的診斷思維。如果家長們可以形成這種觀察、鑒别的習慣,很多疾病可以更好的早發現、早治療。
當然,要做到這些可不容易,也不是一天兩月就可以做到的,這也是三寶媽一直想多推廣醫學知識的原因。隻有心中醫學知識充實、豐富了,家長們自己對常見疾病的判斷、鑒别也就更清晰。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原創文章,可關注醫心凡人三寶媽(sanbaoma1320)
【聲明】
該公衆号所有文章均為三寶媽苦心原創,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且不得修改原文内容,違者舉報抄襲!商業用途或需合作請聯系sanbaoma-jody
【三寶媽簡介】
家有三胞胎,人稱三寶媽!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從事産科工作多年;自媒體,特約撰稿人,專欄作者。緻力分享中西結合的醫學知識,孕産、育兒的心得經驗,當媽後的成長曆程……希望三寶媽的用心分享,可以給你點滴啟發。做最真實的我,做最強大的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