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院:
五年了,終于破解了中華文明起源最後一個謎,黃帝以姬水成的秘密。寫下這篇短文,以紀念這段日子。
我一直認為,神話就是我們的曆史。五年時間,禅精竭慮,今天終于頓悟。《國語 晉語》中“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所言非虛。古人誠不我欺也。
黃帝到底出生在哪?自古以來就說不清楚。因為最早的《史料》記載就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寫的《國語》:“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說文》曰:“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黃帝出生地之謎,主要有五種說法,列于左,熟悉的朋友直接跳過,看底下的結論。
黃帝出生地的五種說法第一種:因為《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是“少典之子。”三國時期,谯周說少典是有熊國君,《史記》集解引東晉徐廣曰:黃帝“号有熊”,而皇甫谧認為:有熊在河南新鄭。所以黃帝生于河南新鄭。姬水河就是姬水。但這個姬水河本來不叫這個名字,古名為潩(讀億)水。怎麼解釋這個呢?我們看看前人的說法:
“從“潩”字來說,是變的意思,不是原意。加上三點水,就說明這道河不是原名,而是更換了名字。
潩水原名◆水,在母系氏族時代,以女為主,“◆”字加女字為“姬”,所以潩水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點水,改姬字為潩字,就變成了潩水河。”
真知堂按:潩 水,第四聲,姬水,第一聲。一個讀易,一個讀雞,差别還是有點大的。
第二種:說黃帝都涿鹿,《史記》就是這麼寫的,涿鹿一般以為即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第三種;說涿鹿本名彭城,彭城即今河北南部之磁縣,《史記》正義引《輿地志》雲:“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
第四種:因為西晉皇甫谧說:“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史記》正義以為“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兖州曲阜縣東北六裡”。即山東曲阜。
第五種:何光嶽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說:“黃帝軒轅氏的居地為姬水,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陝西岐山縣南橫水河。”姬水就是岐水。
姬水讀雞,第一聲。岐水讀 其,第二聲。潩水,岐水,誰才是姬水?
啰嗦了半天,其實上述問題困擾了中華學者幾千年。誰也不能說服誰。所以說,黃帝姬水之謎,就是個謎。但真知堂今天真地破解了這個謎。不信?你往下看。
黃帝出生于姬水可信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來質疑一下問題本身,黃帝出生于姬水可信嗎?
大前提一:《國語 晉語》所言非虛。如果這個春秋時期晉國人(山西)所說的話可信的話,那麼,才有黃帝生于姬水的可能性。說這番話的司空季子,是晉文公重耳的老師,名胥臣,又稱臼季。《國語》記載"文公學讀書于臼季"。晉國是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晉人的說法應該能夠代表西周王室的官方觀點。所以,真知堂認為大前提一可信。
大前提二:古人之言皆為口述。必須同音。商周金文,甲骨文多通假字(也就是錯别字),《國語》目前所見最早的版本為宋版,之前皆為傳抄或口述。所以讀古籍,同音不同字的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尚書》之所以難懂,原因就是因為它的80多歲的伏生口述的文字。所以,真知堂認為,無論是姬水還是姜水,都應該是原來的讀音。隻不過後來傳 抄寫了同音字了。
大前提三,必須以古代對河流的稱呼去尋找,而不是今人對河流的稱呼。姬水河古稱潩水(清潩河),似乎并不符合大前提三。
大前提四,必須符合炎帝之姜水在其左近。二人若果為兄弟,不可能炎帝在陝西(姜水多數認為在陝西),黃帝在河南新鄭。古人跑不了那麼遠。上古時代的三門峽(陝縣)一帶,幾乎沒有路可以通行。這樣看來似乎姬水就是岐水的可能性還大一點。
大前提五,必須附近有大山,軒轅之丘就是大山。
好了,有了以上五個大前提,黃帝出生的姬水,就能找到了。真知堂認為:黃帝出生的姬水就是山西沁河。
山西沁河古稱洎水,就是黃帝出生地,古籍上的姬水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同樣,我們也來看看證據是不是充分必要。先來看看沁水到底怎麼回事。
第一:沁河,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二郎神溝,自北而南,經安澤縣、沁水縣、陽城縣、晉城市,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再經濟源、沁陽、博愛、溫縣,于武陟南流入黃河。沁河,古稱沁水,又稱洎水(《水經注》,沁水即洎水。)洎 ,讀繼,和姬同音不同調。但第一聲和第四聲很容易混,不像第二聲和第三聲。不信你快 讀 試一試。
沁水就是洎水,洎水就是春秋時期司空季子說的姬水,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洎 水讀音最接近于姬水,是姬水的可能性最大。符合大前提三。
第二:春秋時期,洎水是山西的河流,屬于晉國。潩 水是河南的河流,似乎屬于鄭國(沒有詳細考證)。而岐水則是陝西的河流,屬于秦國。洎 水,潩(讀易)水,岐(讀其)水,作為晉國人的司空季子,所說的話,也是山西人所記錄下來的。當時周王室自稱姓姬,那麼記錄者把司空季子所說的洎水記錄成姬水,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符合大前提二和大前提一。也有可能後世傳抄聽讀的時候寫錯了。但潩水和岐水則差異較大。
第三,炎帝之姜水在其左近。這個确實也找到了。同樣的道理,姜水也應該是錯别字。這個姜水在哪,就在洎水邊上百公裡範圍内。真知堂還找到了阪泉之戰的阪泉,也在左近。和本文關系密切,附近有許多炎帝遺迹。下一篇再給大家講。由于姜水和阪泉就在附近,符合大前提四。
第四,黃帝所居的軒轅之丘就是太嶽山。戰國《世本》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産青陽及昌意。”而沁水發源于太嶽山東麓。《山海經大荒西經》曰:“”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台。”在沁水附近,必須西顧,方可看見太嶽山。
太嶽山就在沁水以西。形狀非常像個台子,險峻難以攀登。所以屈原《楚辭 遠遊》中說:“軒轅不可攀援兮”。所以,軒轅之丘,也就是軒轅之台。下圖圖片來自條友地球旅客,表示感謝。
真知堂曰:從文獻和地理上考證,黃帝出生地就是山西晉城,臨汾,長治一帶的沁水流域(古稱 洎水,記錄者誤寫成姬水),應該是符合邏輯的。
從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的古文化遺迹來分析判斷,大約5500年前後,同源的來自西陰文化的炎黃二帝首先在山西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發生了沖突,也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阪泉之戰。炎帝戰敗後二族融合為一族。
二族後來北上進入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與後岡一期文化人群發生了沖突并驅逐了後岡一期人群。後者進入了陰山和燕山腹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就是史書所說的涿鹿之戰,兩次大戰發生時間并不一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