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嵩畫牛六要素?朱 爽(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文言文行文簡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書戴嵩畫牛》這篇小古文,語言精練,内涵深遠大家認為應該教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戴嵩畫牛六要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朱 爽(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文言文行文簡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書戴嵩畫牛》這篇小古文,語言精練,内涵深遠。大家認為應該教什麼呢?
高文草(洛陽市澗西區芳華路小學校長):是啊,這篇小古文雖僅有93個字,可教的内容卻不少:文言詞語可以教,句式可以教,篇章結構可以教……這麼多的内容該怎樣取舍?
呂曉峰(洛陽市西工區培智小學校長):六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表達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内容。我覺得教學時應重點指導誦讀,關注學生對人物的理解。
孫國英(洛陽市實驗小學副校長):呂老師考慮到了學情,我覺得可以根據年段目标、單元語文要素,再結合課文内容及學情共同确定教學内容。課标提出,第三學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單元人文主題為“藝術之旅”,語文要素為“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那麼教學内容是否可以确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展開想象,讀出形象,講好故事?
高文草:對的。另外,根據課後練習題的要求,這篇課文應當将指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故事、展開想象講故事作為本課的重點教學内容。
呂曉峰:對。讓學生講故事就是對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工、再創造的過程。
孫國英:講好故事的前提是讀懂故事。這篇文章中有幾個多音字要注意,比如“所寶以百數”中的“數”字,在這裡讀三聲,意思是“計算”,學生理解了杜處士珍藏的寶貝用百來計算,就能感受到杜處士好書畫的形象了。
王聰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洛陽分校教科室主任):那麼,讀懂故事這個環節是不是可以分兩步來進行教學:一是憑借語言讀出形象,并體會文言文語言的凝練隽永;二是通過文字讀出這篇文章的理趣。作者在文中要揭示的道理,需要引導學生理解。
朱 爽:文言文教學的前提是解讀文本,基礎是解決好“言”的問題,但隻理解“言”而不關注“文”,怎麼能體會到文本之意呢?将“言”和“文”統一起來設置主問題,大家有什麼看法?
王亞麗(洛陽市伊濱區福民巷小學):這篇小古文圍繞杜處士和小牧童對待一幅名畫《鬥牛圖》的不同看法展開。我們是否可以把教學活動設計為“讀明文意”“讀懂名畫”和“品讀形象”?
王小敏(洛陽市西工區教研室):這樣的話,由于文中描述名畫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句子有重合,那麼教學思路就有可能不夠清晰。
王亞麗:的确如此。教學活動可以再整合為“讀懂文意”和“讀出形象”兩個闆塊。在“讀出形象”這一闆塊中設計主問題:“對同一幅《鬥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看法。請大家自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并用一兩個詞語寫寫他們各自不同的表現。”是否體現了教學活動的逐層深入?
王小敏:這個問題緊緊圍繞“閱讀、思考、表達”三大語文核心素養設置。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深入思考,勾畫批注,多元分享,朗讀感悟,與文本、與自己、與教師充分對話,親曆語言學習的全過程。
朱 爽:剛才我們明确了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讀”,那麼在朗讀教學方面,我們有哪些方法呢?
劉志茹(洛陽市瀍河區教研室):打開文言文的大門需要“朗讀”這把鑰匙。以朗讀、誦讀、入境讀貫穿始終,按照“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趣味”這條線,使學生在這種螺旋上升的練讀中,把握文意,突破文言難點,獲得文言積累。
王向春(洛陽市實驗小學恒大分校):是的,讀準字音是讀懂文言文的第一步,對多音字“數”的指導,從了解“數”的義項入手,引導學生聯系語境選擇準确的字音;對生字“曝”的指導,聯系成語識記生字。在檢查學生讀音後,相機再讓學生齊讀全文,做到讀正确、讀通順。紮實有效的初讀指導能為後面的深入品讀做鋪墊。
劉志茹:是的,這種有梯度的朗讀将逐步幫助學生理解、品味、欣賞文本,因此學生的“書聲琅琅”不是浮在表層,而是有深度、有價值的學習活動。
高武強(洛陽市澗西區芳華路小學):朗讀還要激之以趣,導之以境,動之以情,可以緊扣杜處士的“尤所愛、常以自随”,小牧童的“拊掌大笑”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豐富的想象,再現故事中的人物,使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曆其事。
朱 爽:“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是本文的課後練習題,也是本課要落實的教學目标。大家認為應該怎樣指導學生講故事呢?
張俊娜(洛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教研室):首先,講故事應該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礎上;其次,講故事要層層推進,目标清晰,如将故事講完整、講生動、講出自己的理解,等等;最後,在前文理解的過程中,能夠将重點句的“理解”“講述”與“想象”巧妙融合,不至于“讀”“講”分離,各自為政。
張四美(洛陽市西工區教研室):幾次磨課中,我們發現學生講故事時僅停留在文言文直譯上。要想将故事講生動,引導學生依托文本想象是關鍵,如,當時天氣如何?杜處士的心情如何,怎樣曝書畫?周圍旁觀的人還有誰?小牧童當時的表情與動作又是怎樣的?講好這個故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态、内心活動都是可以挖掘和想象之處。
周崇俊(洛陽市澗西區英語學校):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或換一個角度來講故事。其實這篇小古文所涉及的人物不止杜處士和小牧童,還有聽到這個故事有感而發的作者蘇轼呢!如果從不同人物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是不是又能帶給學生新的思考和啟發呢?
裴 瑜(洛陽市澗西區英語學校):這個方法不錯!故事要想講生動是需要有鋪墊的。在理解課文環節中,學生先是“帶着表情、動作讀”,再觀摩教師示範讀時的動作,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能為後面的“講故事”埋下伏筆。進入“講故事”環節,可以先讓學生“講他們的故事”,學生将文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講出文章大意;然後像周老師說的那樣,“變換角度講故事”,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當成小牧童或杜處士或蘇轼,化身為角色講故事的話,自然而然地就會加入想象,故事的趣味性就出來了。
朱 爽:以上,大家共同探讨了文言文《書戴嵩畫牛》的教學方法,即,在誦讀過程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文言文要“言”“文”共生,教出意趣,讓學生品到情味。從而激發學生品讀更多的文言經典,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謝謝大家!
1.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
2.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的語言特點。
3.學習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造性地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4.領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過程:一、導入——解題意
1.課前談話,激趣導入。
2.闆書課題,指導朗讀課題。
二、讀通——知文意
出示學習提示:
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确,讀通順。
(2)指名朗讀,正音。相機指導“處、好、數、曝”四個多音字的讀音。
(3)齊讀全文。
2.自學質疑,理解文意。
出示學習提示:
(1)借助注釋及聯系上下文說說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詞句。
預設一: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理解“軸”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指導讀出停頓。
預設二: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理解“尾搐入兩股間”的意思,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三: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相機理解“奴”“婢”的意思。
3.整體感知,梳理脈絡。
相機指導會寫字“曝”的書寫。
三、趣讀——入情境
1.面對同一幅《鬥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表現,請結合文章說一說。
出示學習提示:
自由讀課文,用“ 橫線”畫出寫杜處士的句子,用“ 波浪線 ”畫出寫小牧童的句子,用一兩個詞語寫寫他們的表現。
2.學生彙報,交流分享。
預設一: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相機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杜處士對《鬥牛圖》的珍愛。
預設二: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抓住牧童的語言、神态、動作等,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預設三:處士笑而然之。
①對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兩處描寫“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現。
②再現情景,想象杜處士的神态、動作、語言。
3.朗讀描寫杜處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讀出趣味。
四、想象——講故事
1.用自己的話講講“他們”的故事。
(1)學生自由練習講故事。
(2)指名展示,評價交流。
2.講講“我”的故事。
出示學習提示:
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讀了不少書,可就是不願意做官……
今天天氣真好!放牛去喽!還沒出村子,我看見……
我是蘇轼,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士,尤愛書畫……
(1)選擇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講“我”的故事。
(2)指名講故事,評價交流。
五、總結——明事理
這篇文章以《鬥牛圖》為線索,寫了杜處士和牧童之間發生的故事,最後闡明“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道理。
本課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葉峰亮老師在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問題時注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通讀——知文意”和“趣讀——入情境”這兩個環節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及時反饋學習疑惑,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點撥,使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讓課堂教學更高效。葉老師還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指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做課堂筆記:記錄老師講的重要内容;有疑問需要繼續思考的地方做标記;把聽課中産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二、“層次感”和“情境感”誦讀,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葉老師通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節奏和讀出趣味幾個環節逐層深入引導學生讀出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哲理,課堂上誦讀聲不斷。在“趣讀——入情境”這個環節,葉老師通過抓重點詞句,創設情境轉換角色,讀中想象,把語言文字變成鮮活的畫面,通過男女生接讀、師生對讀、教師範讀等方式讓學生走近一位“好書畫”的杜處士和一個天真直言的小牧童,激發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興趣。
三、入文本強化文學意識,處理好“言”和“文”的關系。本課“趣讀——入情境”這個教學活動,在解決“言”的基礎上進入文本,品味語言,理解形象。葉老師從人物形象角度提出問題:“面對同一幅《鬥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表現,請結合文章說一說。”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從語言、動作、神态描寫品讀杜處士和小牧童的性格,體會文言詞語的準确生動,并指導學生趣讀,進一步加深對藝術形象的理解。
四、轉換角色講“我”的故事,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趣味。為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明白一事一理的寫法,感受文章的趣味,本課根據課後練習題設計了由文言到白話講故事和進入角色講故事兩個學習活動。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選擇喜歡的人物從不同角度講故事,深入人物内心,實現了對文本内容的再創造,增加了文言故事的新鮮感,深刻理解了故事所傳達的道理,汲取了人生智慧。
設計|葉峰亮
評析|朱 爽
葉峰亮,任教于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洛陽分校,中小學一級教師。從教以來,緻力于語文課堂教學,努力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形成紮實、輕松的教學特色。所執教優質課《西風胡楊》《少年閏土》分别獲得河南省第七屆、第十二屆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名師、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語文骨幹教師、洛陽市優秀教師、市首屆名師。2018年第三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中獲示範課例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