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裡讀到一篇文章《教師是教育創新的最大阻力》。作者是上海某學院的一名大學老師。作為一線教師,顆粒讀完此文,對文中的部分觀點确實不敢苟同,或者說不能接受,現就部分言論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如下:
1.原文:從全世界範圍看,選擇教師職業的人往往具有反創新情愫。我們創新社會所需要的有創新特質的人,往往就不是老師所喜歡的。我們的學校、教師最大的問題,是保守治學,治“過去之學”。
顆粒兒:教師怎麼反創新了!又怎麼不喜歡有創新特質的人!教師教學的内容是國家規定的書本教材,而書本教材不教“過去之學”,你還讓教師自己去創編新的教材嗎?當然,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也一直再努力。
再說在這個仍然“以成績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下,考試大多考的不就是“過去之學”的書本知識嗎?還有,在有些地區,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區域都推行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流程、教學時間都掐的死死的,還叫教師怎麼創新?在現實中,教師更多的是被要求不折不扣的落實。至于怎麼創新?貌似根本是教師的事兒。要說真正創新,高校應該首當其沖。
2.原文:從中國實際情況看,教師比學生、家長和官員更像既得利益者。相對于普通教師,教輔人員、校長院長、教育行政官僚們似乎更像正常人,而天天盯着眼前且不滿現實的那些教師呢,其實更像一個既得利益者。
顆粒兒:看到這句話,估計大家驚得眼珠子都能掉下來!簡直是站着說話不腰疼。“教師的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喊了多少年了?為什麼大家一直對評優選先、績效工資、職稱評審等牽扯利益的事怨聲載道?就連溫文爾雅的女教師都因評職問題站在桌上大罵校長。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的原因作者搞清楚了嗎?到底誰是既得利益者?
3.原文:從行業分布來看,似乎找不到比教師更加安逸的群體了。很少有像教師這個行業,他們的朋友和生活圈子,就隻有教師。教師的朋友是教師,這是一個很奇特的問題,其背後的原因在于他們更加安逸和圈子狹小。
顆粒兒:說教師圈子狹小,這是事實。但說找不到比教師更加安逸的群體了,又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争着眼睛說瞎話。看看教師每天的作息時間,上班“披星”,下班“戴月”。再看看教師的工作,肩負的是“億萬家庭的希望、整個國家的未來”,容得下半點兒懈怠嗎?
沒有像“神”一樣的愛心、像“海”一樣的耐心、像“天”一樣的責任心,能擔得起嗎?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做好“x種有意識”的人(如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包括作者所說的創新意識等等),同時還要幹好“N樣有意義”的事。
除了備課、上課,聽課、評課,改作業、講作業,輔導學生,教育學生等分内工作外,還得幹好其它諸如填表冊、抄筆記、寫體會、補資料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重要事情”。教師倒想安逸,做夢吧!
如果說教師這個群體最安逸的話,那麼隻能把“辛苦”一詞由“安逸”的反義詞颠覆為近義詞了!
4.原文:抱怨和能力撕裂,成為教師不敢面對自我和現實的最大問題。教師也許是這個社會群體抱怨最多的群體了。教師的抱怨,往往來自于對院長、校長以及對社會待遇的想象和意淫。
顆粒兒反駁:不是想象和意淫,是現實。教師為什麼要抱怨?一方面來自教育内部的各種跟風複制、标新立異的“折騰”,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外界對教師的各種推責、壓責、指責、追責。
最近網絡上有一句話戳中了教師的痛點,說學校是無限責任公司,教師是全職保姆(或全能孫悟空)。教師也不想活在抱怨之中,但是教師是人不是神,教師也有正常人的需要,教師的情感也需要發洩。
教師的需求無非就是一加(加上與教師實際工作相符的酬勞)一減(減掉與教學無關的事),從而讓教師無生活之憂而安心教書,無雜事幹擾而靜心育人。
最後,顆粒兒想說的是:教育需要創新,也需要堅守,更需要反思。需要在堅守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前行。面對今天的教育現狀,教師固然需要反思,但把阻礙教育創新阻力的闆子打在教師頭上是極為偏頗的,更是有失公允的。
在此,顆粒兒弱弱地懇求:如果你關心教育的發展,關注孩子的成長,就對教師多點理解、多點支持吧!别再想當然的意淫教師了!
顆粒兒的話說完了,大家是不是也有話想說,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