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北方的朋友,都知道廣西有個長壽之鄉——巴馬,十天前,剛自駕旅行途經巴馬停宿了一宿,在賜福湖邊,碰到了兩位北方來的老年朋友,他們自我介紹說,已經在這裡養老,已經住好幾年了。
巴馬賜福湖甯靜而美好
其實,在距離桂林約55公裡的地方也有一個全國聞名的長壽之鄉,全縣28萬人口中,百歲老人有51位【數據來源桂林晚報2015.4.14.】,遠遠超過世界公認的每10萬人口,有7名百歲老人的世界長壽之鄉評定标準,它就是桂林的永福縣,一個被桂林山水自然風光奪去太多眼球,而被忽略太多的低調小城。
因為離桂林距離才不到60公裡,比從桂林去陽朔都要近,因為也就成為了我周末休閑的目的地之一,那個周末開着車就去了。
沒走高速,因為走國道風景更宜人
永福、永福,光從字面上看,就很讨人喜,那麼這個“福”,也是有由來的。
福園——位于永福縣城中心的鳳山上,是永福縣的地理坐标,雖說是周末,但是公園裡少有遊人,很是清淨,公園門口的LED顯示屏上有适時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到20000 以上/cm³,難怪,人一到這,就神清氣爽了。
從導覽圖上可以看到,公園有兩條線路可選擇,白色線路是:摸福線路,紅色線路是:覽福線路。我是從公園正門,即聚福門進入公園的,因為公園不大,人不多,所以,我是兩條線路交叉着走走看看,即覽福又摸福。
福園導覽圖
在有岔道的地方,都立有指示牌,下面标識的這四個地方,就是公園裡的精華所在,尤其是那“福字石刻”,是精華中的精華,這也就是公園為什麼叫福園的由來,也是永福縣因此而得名?
公園内的指示牌
鳳山古稱華蓋山,以其山木亭亭如傘蓋而得名,後改稱鳳巢山,現稱鳳山。在公園裡可以看到植被很好,樹木高大稠密,不愧于曾經華蓋山的美名。
鳳山雖然不高,也許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山上的濕度和霧氣都很大,在山中林間,霧氣彌漫,有種飄然若仙的趕腳。
慢行于鳳山福園,基本看到的都是高大挺拔的大樹,隻是在澄心寺前的廊道上,有一開闊處,才遠遠的看到了整個縣城的風貌,如此甯靜美麗的小城。
在澄心寺門聯上,看到這兩句話:澄神澈悟身下即為全福地,心境開明眼前便是最高峰。
诠釋了“福”的境界。
福→是什麼?
沿着福園裡的覽福路線和摸福路線,會看到各種不同字體的“福”字石刻,給我們一一道來,“福”是什麼?
福是:地魚化龍
福是:經天緯地
福是:有福具臻
福是:心想事成
福是:如日中天
福是:鶴發童顔
福是:椿萱并茂
福是:狀元極地
福是:笑口常開
福是:。。。。
一路走來,都有“福”相伴,都有形态字體各異的“福”字,等待你去賞福、摸福、祈福、得福。
上面的“福”字石刻,想必是後來為了完善和便于傳誦福文化而篆刻的,而真正具有曆史價值的卻是下面這塊位于山頂北面,一楷書大“福”掌書石刻。
鳳山最珍貴的石刻
石刻 “福” 的簡介
“福”:紅石為體,字長83厘米,寬78厘米。該字書寫奇特,每畫收筆處均現五個指痕,給人以無限遐想。“福”字鐵劃銀勾,剛勁有力,镌刻于山頂巨石之上,字大三尺見方。
此字為清代鳳山澄心寺主持聽石僧依據宋代武狀元李珙掌書真迹而刻成,至今已有880多年。永福縣也由此而得名。
因“福”而得名的永福縣珍貴石刻
在這刻有“福”字的巨石上,有紅綢覆蓋,巨石前有香缽,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當地百姓有淨手焚香,摸福祈福的習俗,所以也對這“福”字鐘愛有加,呵護備至。
在離“福”字石刻不遠處,發現了一隻惟妙惟肖的蟾蜍,通體用褐色石雕制,想必寓意是隻金蟾吧。
相傳,金蟾所到之處,那裡的人都必定會富庶起來,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财之寶地。
宅内擺放金蟾,有吸财、吐财、聚财、鎮财的作用。那這縣城中心的福園之地鳳山之上,放有金蟾,豈不是全縣城人民都享福咯。
有福必有财,這方水土不愧是塊風水寶地。
金蟾聚财、鎮财
在福園的正對面,是2014年建成的福壽橋。福壽橋全長約80米,仿清建築,主體結構為兩個門樓和一個閣樓,外加兩端的遊廊組成。
福壽橋
在福壽橋的西段遊廊,可以看到鳳山福園的正門,組成一條中軸線,這仿清的福壽橋,也按照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形式來建造,在廊道裡走走看看,仿佛有在京城的感覺了。
仿清的福壽橋和福園組成一條中軸線
福壽橋内飾
在橋頭,看到有地攤,是廣西常見的少數民族赤腳醫生,一位瑤族裝扮的大姐,正在給一位光着膀子的男子拔火罐。
最原始的拔火罐
永福被稱為“福壽之鄉”,一是依據世界權威組織用于評定長壽之鄉的硬性指标,即:當地百歲老人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值。然而,除了上面介紹的“福”文化曆史,下面,我要帶你去看的是被稱為永福第二寶——百壽岩。
遠遠的就看見青石灰瓦的永福縣百壽鎮大門,和周邊群山相輝映,顯現出莊重典雅的中國美。
現在的官方地名應該是百壽(上圖),可我從小耳濡目染聽到長輩們都慣稱“壽城”,這是在百壽鎮306國道去往融安縣的路上看到的路标,我自幼都熟悉的名字。
百壽岩又名夫子岩,位于百壽鎮北面1公裡的對河村山腳,與永甯州城隔河相望,岩口朝北,前有一見方平台,尤如一座舞台,岩口寬19米,高13米,岩深30米。
百壽岩以其“百壽圖”聞名于世。這個大“壽”字筆劃中嵌入100個“壽”字,一字一體,無一雷同。筆力遒勁,雕刻精工,集中國漢字演變于一體,容宋代之前書法精粹于一身。百壽岩因此而得名。
永福又一珍貴石刻——“壽”
《百壽圖》三奇:
第一奇:岩壁上镌刻着似床面寬大的壽字,楷書的構架,篆隸的行筆,已是一奇。
第二奇:壽字象形,上下兩豎像老壽星公公,其中一點像壽桃,口字像古币,是為二奇。
第三奇:壽字當中,又刻有100個書體各異的小壽字,百壽、百壽,由此而來,此乃三奇。
在百壽岩,還有一幀趙孟頫的石刻。
據度娘說: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别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書的"甯壽"
在百壽鎮,一樣具有悠久曆史的,還有永甯州古城。
永甯州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周長約1000米、高約5米、厚約2米。是廣西現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永甯州古城位于百壽鎮北端,與百壽岩隔河相望。
現存城牆為青石砌築,南北長430、東西寬170、高35~37、厚3至33米。
有城牆,那就一定會有城門。
據《永甯州志》記載,永甯州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成化是明朝第九代皇帝明憲宗的年号。先為土城,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砌為石城,牆心填土。
隆慶六年(1572年)開東、南、西、北四門,東稱“東興門”,南曰“永鎮門”,西為“安定門”,北呼“迎恩門”。
南門:永鎮門
東門:東興門
東、西、北城門為單檐建築,唯南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
這東西南北四個門,也有當地百姓約定成俗的規矩,那就是:
東門、南門是“喜門”,有喜事好事則從這兩道門過。
北門、西門是“幽門”,有不好的事就隻能走這兩道門。
上兩圖是南門和東門,從外觀來說,氣勢更勝一籌。
下兩圖是北門和西門,相比來說,有點很憋屈的趕腳。
西門:安定門
北門:迎恩門
從東門出去就是靖江,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水運通道,靖江河的對面就是百壽岩。
古城裡,現在還有住戶,但整個古城被四道城門說圍攏,在古城裡,很是有幽靜、祥和的氛圍。
福園和百壽岩,構成了永福縣福壽文化的精髓,它們是整個桂林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人文曆史的遺迹。然後,更唯美的自然風光,才是吸引曆代文人騷客大賞詩賦的所在,在百壽鎮,同樣有着令人傲驕的自然景觀。我們就去發現永福第三寶——海菜花。
在百壽鎮往融安縣的S306省道邊,一條小河與公路平行向前,放眼望去,河面上一簇簇白色的小花漂浮于水面,把河面裝扮得有些許妖娆。
這星星點點的小白花,就是國家3級瀕危重點保護植物——海菜花。
海菜花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瀕危水生藥用植物,它對水質污染很敏感,隻要水有些污染,海菜花就會死亡。
海菜花,系沉水植物,生于湖泊、池塘、溝渠及水田中,要求水體清晰透明,喜溫暖。據當地村民介紹,一年四季都開花,但以秋季為最盛。
百壽河盛開的海菜花,說明當地的水質是優異的,人們也慣用河裡是否生長海菜花,來判斷水質是否受到污染,環保部門稱其為“環保花”,是監測水體質量的指示植物之一。
海菜花,潔白的花瓣,亮黃色的花蕊,釋放出一種華麗聖潔的氣質。
“福”、"壽“雙全曆來是咱老百姓最樸實最美好的心願,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曆史遺迹,永福縣把每年的九九重陽節設定為當地的“福壽文化節”。
更因為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4.8%,而被譽為“生活在樹上的城鎮”,有東方神果之稱的“羅漢果”就是當地久負盛名的土特産。
關于作者:行行攝攝去旅行 自助自駕遊資深玩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