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魚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魚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13 01:13:27

  在水生動物疾病的防治過程中,雖然我們始終強調“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但是,疾病一旦發生,就需要對病因進行準确的診斷,才能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準确的診斷是采取下一步治療方案的基礎,不能準确診斷出疾病的病因,治療就無從談起。而水生動物由于自身和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診療活動中較其他的動物疾病的診斷流程又有差異,一般來說,在養殖基層,水生動物疾病的診斷流程,有問診,看體表,看鰓,剖檢這幾個步驟。本文主要探讨水生動物疾病診斷過程中問診的注意事項。

  一、問診

  問診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生動物在養殖水體中的群體活動,生活環境情況,養殖管理情況以及發病史及用藥情況。

  1了解水生動物在養殖水體中群體活動情況

  需要了解水生動物在養殖水體中的遊動情況和吃料情況,吃料較正常情況下降很多,除了考慮天氣變化和其他因素導緻的應激,也可能是疾病的因素。患病的魚常常出現在水面離群緩慢獨遊體色發黑的情況,魚的缺氧浮頭則表明水體中的溶氧匮乏或者呼吸機能障礙,吃料炸群則需要考慮是有寄生蟲病,食場區域缺氧和吃料過程中受到驚吓等因素,魚類在水體中出現沖頭,俗稱“蛙泳”,除了考慮投料區域溶氧不足之外,還要考慮魚的肝膽患病的可能;在水裡面狂躁不安,狂遊,在固體物上摩擦等現象,則可能是有寄生蟲病;如果池塘中套養鲢鳙魚在水中出現尾部倒立,露出水面,俗稱“翹尾巴”,則可能是患有中華蚤病。

  圖1 草魚“蛙泳”

  2水生動物生活環境情況的了解

  在水生動物疾病診斷過程中需要了解養殖池塘的基本情況,養殖面積和水深等,為後續的方案中外用藥的量提供依據;水源情況,了解水源水中是否存在工廠和其他可能對水體有潛在污染的污染源,水源水中是否養有魚類,養殖水體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水溫,水色,透明度,很多疾病(包括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與水溫密切相關,水色情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質的好壞,透明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水體中浮遊生物的量和其他懸浮物質的量,水面有氣泡不斷上冒,說明底質已經完全惡化。

  養殖水體中化學指标的測定主要檢測的指标有氨氮,亞硝酸鹽,PH,硫化氫等,溶解氧由于帶回魚藥店來檢測一般不能反映整個池塘的溶氧狀态,最好能在池塘中現場測檢測。

  在水質的檢測過程中,有以下幾個誤區,一是沒有注意溶氧的測量時間,測的是養殖池塘水體溶氧水平最高時的溶氧,在養殖過程中,其實更需要知道的是養殖水體中溶氧水平最低時的水體溶氧,這樣才能避免缺氧浮頭事故的發生。

  在水體pH值的檢測過程中,有的養殖戶測的是某一個時間點的水體pH值,忽略了池塘水體的pH值的日變化,pH的日變化是反映養殖水體的緩沖能力及浮遊生物組成的一面鏡子,對于養殖生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在檢測過程中,對于那些像磷酸鹽,餘氯等指标,一般不會經常測,但不能代表就一定沒問題,因此,氨氮,亞硝酸鹽,pH,硫化氫等常見指标的檢測結果有時候并不能代表整個養殖水體水質的情況。

  診斷的過程中還需要留意最近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極端強對流天氣可能導緻水生動物的應激。

  

  圖2 強對流天氣

  3養殖管理情況

  主要了解養殖前池塘底部是否有翻曬,是否清塘,放養的苗種情況,入池前的消毒處理(特别是苗種池),是否注射過疫苗,放養的密度和搭配情況,投餌次數和投餌量是否适宜,飼料的質量(有無發黴變質,或有異味),其他的一些日常管理措施,水質調節,疾病預防,捕撈或者轉塘的操作等,拉網捕撈或轉塘等操作容易可能給水生動物體表帶來機械損傷繼而引發細菌感染。

  

  圖3 示黴變飼料

  4發病史及用藥情況

  主要了解養殖池塘發病魚的死亡情況,通過對每天死亡量及死亡持續時間的統計,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同時了解一下發病死亡的病魚種類,規格大小,也可以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一定的參考。因為有些病原微生物對魚類具有選擇性,如果在混養池塘中,出現底層魚死亡居多的情況,則在診斷過程中,要考慮底質的因素。通過理清既往病史以及用藥情況,為現在的疾病診斷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同時也清楚最近階段的用藥情況,避免在診療後給出的處方與之前使用的藥物之間的存在相互拮抗甚至是用藥事故的情況發生。(未完待續)

  

  圖4 示漁藥的使用

  二,體表症狀的觀察

  在水生動物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問診完畢之後,就要對水生動物進行觀察。通常在大多數的時候,水生動物一旦患病,會引起水生動物機體的病原的寄生部位,或者是其他緻病因素作用的靶器官的組織發生一些病變,這些病變我們就稱為症狀。在水生動物觀察的過程中,通常是從這些症狀入手,進行病因的查找和分析。在養殖基層,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目檢,剖檢,鏡檢等手段。

  供檢的動物必須是患病瀕臨死亡的個體,或者剛剛死亡的個體。死亡已久的個體,體色已經改變,機體組織結構已發生變化,症狀不明顯,有些病原體已經脫落,很難去診斷,分析病因,做到正确的診斷,因此不能作為供檢的個體。

  而在魚類的病理症狀的觀察和分析中,為了便于操作,一般是從體表到鰓,最後在進行剖檢,基本上遵循由表及裡的順序。

  1體表及口腔的病理症狀及病理分析

  體表和口腔這部分的觀察主要是看魚的體色是否正常,體表的粘液狀況,是否有出血,有腐皮,爛嘴,紅點,白點,白毛,潰瘍,裂頭,尾鳍發白,肛門紅腫。肉眼可見的大型寄生蟲等症狀。

  

  圖1 示黃颡魚正常體色與異常體色之間的對比

  體色變異多見于無鱗魚(圖1),目前一般認為飼料當中的抗營養因子(非蛋白氮,油脂氧化,黴菌毒素)以及飼料當中營養素的缺乏(比如維生素C等)是導緻無鱗魚養殖過程中出現體色異常的主要原因,因此,魚類的營養是是診斷過程中無鱗魚體色異常的病因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圖2 示草魚頭部及尾鳍的出血

  如果池塘内沒有出現其他混養魚的死亡,且草魚在2齡以下,沒有注射草魚出血病疫苗的話,首先應該考慮患有草魚出血病的可能,草魚出血病有三種類型“紅肌肉型”,紅鳍紅鰓蓋型(圖2),以及腸炎型。在診斷的過程中,特别要留意草魚出血病(腸炎型)與細菌性腸炎的區别。

  

  圖3:示花鲢頭部充血

  引起魚體表的充血(圖3),除了細菌性感染,還有可能是拉網,轉塘等操作導緻魚類應激引起的,在診斷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區分,結合問診的情況以及後面的剖檢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圖4 示草魚頭部鰓蓋的“開天窗”

  “開天窗”(圖4)是草魚細菌性爛鰓的典型症狀,在後面鰓部的病理觀察過程中要特别留意。

  

  圖5,示眼球渾濁發白

  在診斷過程中,引起魚類眼球發白的原因有細菌感染,營養元素(主要是維生素)的缺乏以及寄生蟲感染,需要結合魚的其他情況具體分析,比如,如果羅非魚的眼球渾濁發白(圖5),機體其他部位有細菌感染的症狀,則診斷過程中首先要考慮鍊球菌,如果是花白鲢,則首先要考慮莖雙穴吸蟲。

  

  圖6 示肝門紅腫

  魚類的肛門紅腫(圖6)一般預示着腸炎,在後面的内髒器官的剖檢過程中需要留意。

  圖7 示鲈魚體表的潰瘍病竈

  

  圖8 示魚頭部的“裂口”

  在水生動物疾病的診斷過程中,“爛身”(圖7)主要見于無鱗魚和鱗片較細的魚,相對于“裂頭”(圖8)僅在黃颡魚養殖過程中有出現的報道,疾病發生固然跟動物機體本身的結構有關,相對魚鱗片比較厚的有鱗魚而言,它們的機體表皮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裂頭和爛身的病竈組織,幾乎都可以分離到細菌,但是,引發疾病其他原因往往容易忽視,餌料當中的抗營養因子對機體相關組織的損傷有關,高密度養殖導緻的養殖生态環境失衡,養殖水質和底質的惡化也是疾病爆發的重要因素。

  

  圖9 示金鲳體表的白點

  而對于體表出現白點(圖9),或囊胞,粘液增多,加上在前面的問診當中池塘裡面的魚類有狂躁不安等情況,覺得體表有寄生蟲的征兆,就要刮取體表的粘液做成水浸片,在顯微鏡下進行鏡檢,對于體表出現的寄生蟲,可以通過鏡檢确診。一般在魚的體表常見的的寄生蟲有車輪蟲(圖14),小瓜蟲(圖10),斜管蟲,杯體蟲,波豆蟲(圖11),本尼登蟲(圖12),線蟲(圖17),錨頭蚤(圖116),魚虱(圖18),粘孢子蟲等,其中,粘孢子蟲一般在體表形成白色的囊胞,錨頭蚤一般導緻寄生部位出現紅腫和炎症。其中,線蟲,本尼登蟲,錨頭蚤,魚虱等可以肉眼觀察得到。

  

  圖10 顯微鏡下的小瓜蟲

  

  圖11 魚波豆蟲

  

  圖12 寄生于海水魚體表的本尼登蟲

  

  圖13 累枝蟲

  

  圖14 車輪蟲

  

  圖15 斜管蟲(a,b,c為腹面觀,d為側面觀)

  

  圖16 寄生于體表的錨頭鳋

  

  圖17 寄生于體表的線蟲

  

  圖18 寄生于體表的魚虱

  對于魚的口腔,則要留意口腔内是否有大型寄生蟲如魚虱和日本魚怪。

  

  圖19 寄生于石斑魚口腔中的魚怪

  在體表觀察中,還需要注意觀察魚的尾部的形态,是否有白邊,燒尾等,如果魚的尾部邊緣發白,則表明魚患有肝膽疾病。

  

  圖20 示太陽魚尾鳍白邊

  三,鰓部病理症狀的觀察和分析。

  對于大多數魚類來說,鰓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鰓不僅是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場所,同時又是新陳代謝的排洩器官,魚類的代謝産物氨,主要是以分子氨的形式,透過鰓上皮排除體外。此外,鰓還參與了魚的機體滲透壓的調節。對于部分濾食性魚類來說,還起到了過濾食物的作用,正是由于鰓本身的結構和自身承擔的生理機能,使之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感染疾病。

  在魚類的疾病診斷過程中,觀察完體表的症狀之後,就是用解剖剪剪開鰓蓋,對魚的鰓進行整體的觀察,魚健康的鰓部一般呈鮮紅色,離水之後顔色會稍微變暗。當鰓部受病原侵染,或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導緻患病時,鰓部往往會出現發白,有白點,紅色的出現點,粘液增多,末端分叉,腐爛缺損等症狀,或者肉眼可見的一些大型的寄生蟲。當我們在鰓部的觀察過程中發現鰓上面有白點,出血點或者發現魚在池塘内的活動異常,出現狂躁不安等情況時,就需要剪取鰓絲鰓絲制作水浸片或組織壓片進行鏡檢,通過鏡檢,可以做到對鰓黴和寄生蟲性鰓病的初步确診,需要注意的是,寄生蟲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緻病。

  經常發現在魚類鰓部寄生的寄生蟲有以下一些種類,如圖1與圖2所示,寄生蟲的寄生,通常容易導緻魚類鰓部的機械損傷,進而引發細菌的激發感染,同時,由于大量寄生蟲的寄生,奪取宿主的營養,可能導緻宿主的營養不良,進而導緻鰓顔色變淡,甚至呈蒼白色。一般鰓上面有白點多見于原蟲類寄生蟲的寄生,而大型的寄生蟲肉眼可見。由于寄生蟲的刺激,通常容易引起鰓部的粘液增多的現象。

  

  圖1 鰓上面常見的一些寄生蟲(1)

  

  圖2 鰓上面常見的部分寄生蟲(2)

  

  圖3 示寄生在魚鰓部的中華蚤

  鰓黴的寄生通常容易導緻鰓部的點狀出血或缺血的斑點(如圖4),有時呈現花鰓,嚴重時由于貧血,整個鰓呈青灰色。

  

  圖4 鰓黴引起的爛鰓

  

  圖5 示鰓黴寄生的鰓絲鏡檢圖片

  一般來說,導緻魚的鰓部組織發生潰爛的原因有細菌感染,鰓黴和寄生蟲的寄生,水質惡化,藥物使用過量,飼料營養原因導緻的,在診斷過程中,可以利用顯微鏡對鰓絲進行鏡檢,做到寄生蟲性爛鰓和鰓黴引起爛鰓的初步确診,在排除了上述兩種情況之後,則需要對爛鰓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細菌性爛鰓的典型症狀是鰓蓋上出現透明的小孔,俗稱“開天窗”(如圖6)鰓絲末端挂有污物,呈“鑲邊”的症狀(如圖7所示)。

  

  圖6 鰓蓋“開天窗”是細菌性爛鰓的典型症狀

  

  圖7 細菌性爛鰓的鰓部症狀

  由于鰓的特殊結構和功能,在養殖過程中,水質惡化,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等含量超标,比如氨能侵蝕鰓表皮的黏膜,從而導緻鰓的表皮失去屏障;都容易導緻鰓部受到刺激,進而引發鰓上皮細胞的變性,壞死,導緻鰓絲末端出現不規則的腐爛,缺損(如圖8)。

  

  圖8 鰓絲末端的腐爛,缺損

  在診斷的過程中,飼料營養的不均衡,引發鰓部的病理組織變化往往容易被忽視,主要的症狀為鰓絲末端分叉,鰓小片粘連(如圖9)。

  

  圖9 鰓絲末端分叉,鰓小片粘連

  引發魚類白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魚機體本身的“貧血”,一方面的原因是魚類感染的細菌性疾病,或者是病毒性疾病,或者寄生蟲的寄生,對宿主營養的奪取,導緻機體大量失血,從而引發貧血;另一方面是由于飼料當中的營養配比不均衡,導緻魚類的營養需求得不到滿足,營養不良從而引發貧血,導緻“鰓發白”(如圖10),此外,外用藥物的過量使用也可導緻這種情況

  

  圖10 魚類的“白鰓”

  四,内髒器官及肌肉的病理症狀觀察與分析。

  在魚類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在觀察完鰓部的症狀後,我們就需要對病魚進行解剖,觀察魚體内部器官以及肌肉的狀況,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層的疾病診斷過程中,通過診斷前面的幾個步驟,雖然可以做到對體表及鰓上的寄生蟲,細菌性爛鰓,鰓黴等疾病的初步确診,但是由于這些疾病和魚體内髒器官及肌肉所出現的疾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即前面幾個診斷步驟所得到的結果并不能代表内髒器官及肌肉沒有問題,因此,不管前面問診,體表,鰓的病理症狀情況,都要對魚體進行剖檢,以避免漏診的發生,此外,在某些時候,内髒器官以及肌肉的病理症狀的觀察和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前面幾個階段的診斷提供一定的佐證。

  在解剖之後,首先是對魚的内髒器官的一個整體症狀的觀察,看看是否有腹腔内是否有腹水(如圖2),體内器官有沒有出現白色的胞囊(如圖1)等。

  圖1 示魚内髒器官出現的大量白色胞囊

  圖2 示魚體内腹腔出現的腹水

  在對魚的内髒器官整體觀察完畢後,接下來就開始對魚的各個内髒器官進行逐個觀察,以查找病因,一般最先觀察的是魚的肝髒。

  肝膽發生病變後,一般有以下一些症狀:肝髒較同種類的健康的魚肝髒明顯腫大(如圖3)或萎縮(如圖4),或者肝髒上有出血點(如圖5),有時肝髒的質地發生變化,易碎,甚至呈豆腐渣樣病變,膽囊較正常魚出現明顯的腫大(如圖6)或縮小,膽汁的顔色加深,或者變得稀薄,魚體表的鱗片易松動,抗應激能力很差,當捕撈或運輸時,常會引起魚體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後很快發生死亡,或在運輸途中死亡。

  圖3 示肝髒腫大

  圖4 示肝髒萎縮

  

  圖5 示肝髒上有點狀或斑塊狀出血點

  

  圖6 示膽明顯腫大

  導緻魚肝膽發生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過量投喂或者飼料中的營養不均衡,導緻飼料當中被魚類吸收的營養物質沒有完全被利用,從而轉化成脂肪在肝髒或者腸系膜(如圖7)的積累。其次是飼料當中的一些抗營養因子,比如飼料當中的油脂氧化産生的一些小分子的醛和酮,黴菌毒素,喹乙醇,非蛋白氮等對肝細胞的損傷導緻肝髒病變;三是飼料當中B族維生素,膽堿,磷脂,EFA(必須脂肪酸)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導緻機體脂肪代謝障礙,導緻甘油三酯不能及時運出肝髒從而形成肝脂的沉積。此外病原菌的感染,水質環境惡化,長期大劑量使用刺激性的藥物也容易誘發魚肝髒病變。

  

  圖7 示脂肪在腸系膜的積累

  魚體感染疾病時,腎髒比較常見的病理症狀有腫大和出現白色的結節(圖8)等。

  

  圖8 腎髒出現的白色結節

  在魚類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脾髒的病理變化的觀察往往容易被忽視,脾髒出現的病理變化主要包括明顯腫大(如圖9),白點等。脾髒是魚類的重要免疫器官,魚的機體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後,魚類免疫系統與病原菌相互鬥争的過程中,脾髒就容易表現出一些病理症狀,一般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容易導緻魚類的脾髒腫大,不同性質的細菌的感染均可能導緻魚的脾髒出現白點。

  

  圖9 示脾髒的腫大

  在對魚體内髒器官的觀察過程中,一般在最後觀察魚類的腸道,因為腸道往往需要和其他内髒器官分離,對其進行解剖,觀察其内部的病理症狀。為了避免對其他的器官的觀察造成幹擾,所以一般在最後觀察魚類的腸道,腸道常見的比較明顯的病理變化有,疊套腸(如圖10),腸道内壁充血發紅,腸道内粘液多(如圖11),無食物,腸道内壁點狀出血或淤斑,腸道内壁糜爛(如圖11)等。

  腸道内常見的大型寄生蟲有線蟲,棘頭蟲(如圖12),縧蟲(如圖13)等。

  腸道内寄生的大型寄生蟲可以肉眼觀察,寄生蟲的寄生,除了奪取營養和機械損傷之外,在腸道内寄生還會導緻魚類的腸道阻塞,進而引發魚厭食,使治療過程中内服驅蟲無從下手,因此,在診療過程中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腸道其他病因的診斷中,主要是要注意細菌性腸炎與病毒出血病(腸炎型)的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别如下:

  腸炎型病毒性出血病的主要症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也會出現腸道充血發紅的症狀,有時候腸壁上也會有出血點,但腸道内的粘液少,肛門一般不會發紅,腸道的彈性仍較好。腸炎型病毒性出血病的草魚剖開皮膚,有的可見出血斑點。對于病毒性出血病而言,一般2齡以上的草魚不易發生,多呈無臨床經過。

  細菌性腸炎肛門常紅腫外突,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或血膿從肛門處流出。腸壁充血發紅、腫脹發炎,早期腸腔内沒有食物或隻在腸的後段有少量食物,腸内有較多黃色或黃紅色粘液,腸道的彈性變差,用手輕拉易斷;可發在在任何年齡段的草魚。

  套腸多見于無鱗魚,至于引發套腸的具體原因,目前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都會伴随細菌的繼發感染。

  

  圖10 示叉尾鮰套腸

  

  圖11 示腸道内糜爛和黃色粘液

  

  圖12 示腸道内的寄生的棘頭蟲,線蟲

  

  圖13 寄生于草魚腸道内的縧蟲

  在魚類疾病的診斷過程中,需要注意魚體肌肉組織的病理變化,一般較常見的肌肉組織病理變化有充血發紅,點狀或斑塊狀彌散出血等。在大多數時候,魚體肌肉内髒器官的的點狀出血或斑塊狀淤血多是由病毒感染引發的(如圖14)。

  

  圖14 病毒性疾病導緻的肌肉出血

  在基層的診斷過程中,由于條件的限制,往往需要經過詳細的問診,通過對水質常見指标的檢測,水色情況,水生動物生活環境,養殖操作,餌料投喂量,攝食情況,活動情況,病魚死亡的種類,持續時間和死亡量的了解,通過目檢,剖檢,鏡檢等手段對魚體的體表,鰓,症狀進行觀察分析後再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可以再很大程度上縮小病因的範圍,做到對具有明顯症狀的細菌性疾病,真菌病,寄生蟲病及營養性疾病,中毒缺氧等疾病進行初步的确診。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層養殖過程中,有時候容易遇到魚同時患有2種疾病,即存在并發症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注意抓住導緻魚類死亡最主要的病因,優先采取治療方案,以減少魚類的死亡,降低經濟損失。(全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