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講到秦孝公繼位時,秦國被魏國死死困守在河西之外,不與中國相通,受到諸侯疏遠和夷狄一般的待遇。這深深的刺痛了秦孝公,于是秦孝公廣納賢才,支持商鞅在秦國展開了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勢激增,“天子緻伯,諸侯畢賀”,魏國被從戰國頭号強國的地位拉下馬,為了避開秦國鋒芒,遷都大梁。
哪怕之後商鞅被秦惠文王所殺,仍然“身死法存”,幫秦國奠定了兼并六國的基礎。秦孝公死後(前338年),秦國曆代國君開始以壓倒性的優勢對中原諸國鲸吞蠶食,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帝,5代6君117年,秦滅六國(前221年),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首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奠定了中國數千來的疆域、文化和制度基礎。
圖.秦滅六國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作為秦國強盛的重大轉折點,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呢,為什麼能讓秦國突然強大起來,從一個備受疏遠和輕視的“邊遠僻國”成為擁有吞并六國實力的強大存在?商鞅變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第一次商鞅變法,第二次商鞅變法。他們的主要内容和各自的作用彙總分析如下:
一.發布《墾草令》,作為商鞅變法的預熱。《墾草令》以糧食作為手段,想方設法刺激農業生産,增加作為“第一生産力”的農民數量,而減少“隻吃不生産”的人口數量,通過限制人口流動、引導商人務農、削弱貴族特權、禁止糧食買賣、打擊遊說升遷等措施加強農耕,讓秦國實現了“國富”。《墾草令》的全文記錄在《商君書》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看。
二.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讓鄰裡之間互相監督檢舉,“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輕罪重罰,讓百姓不敢觸犯法規,這樣秦國的百姓治理變得極其簡單、令行禁止。
三.推行小家庭制,“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也就是說,家裡有兩個以上成年男丁還沒有分家的,就要兩倍征稅。這個舉措顯然可以強迫男丁參與勞動、加快成家立業、拉動家庭經濟,還能起到改變風化的作用。
四.獎勵軍功,禁止私鬥,“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商鞅通過嚴懲私鬥,獎勵軍功的手段,力圖讓百姓“勇于寇戰,怯于私鬥”。這樣百姓在國内就很容易治理,而在對外戰争中則為了戰功而悍不畏死。
五.鼓勵耕織,嚴管商業,“勠力本業,耕織緻粟帛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也就是說“耕織達人”可以免除徭役,而從事生意或者不學無術緻貧的,就把他們的妻兒收為官奴。
六.廢除世卿世祿,地位尊卑和軍功挂鈎,“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爵位高低直接和田宅衣服,以及它們所體現的個人地位挂鈎,而爵位隻有從軍功中獲得。沒有軍功,就連王室成員,也不能獲得爵位。這樣軍功成了普通人上行的唯一通道,也成了貴族們保持優越地位的唯一選擇。
七.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為禁”。這是對秦國風俗習慣的調整,“父子兄弟分居”可能一定程度上還能促進秦人的生育。
八.推行縣制,“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中央集權從這時已經在秦國大肆推廣,後來秦始皇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也算水到渠成了。
九.開阡陌封疆,“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廢除了名存實亡的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和交易,鼓勵開墾農田,統一賦稅,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十.統一度量衡,“平鬥桶、權衡、丈尺”。體積、重量、長度得到統一,秦國各地的商業和行政交流效率自然會得到強化,同時也有助于秦國同化新侵占的領土。後來始皇帝在全國統一度量衡,顯然也是順理成章。
以上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内容,其中第1條是商鞅變法前的預熱,發生在秦孝公3年。第2到第6條是第一次商鞅變法的内容,發生在秦孝公6年,是在秦國嘗到《墾草令》的甜頭之後開戰的。第7到第10條是第二次商鞅變法的内容,發生在秦孝公12年,是在第一次變法基礎上,對農業生産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進一步加強。
歸根結底,商鞅變法的目标是建立以耕戰為中心的軍國體制,通過一系列的舉措,有效地把秦國轉化成為強大的戰争機器。在和平時期,秦國以耕種為第一要務,想方設法保證農業生産;戰時,全民皆兵,為了獲得軍功,士卒們悍不畏死。細緻嚴密、邏輯自洽的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地實現了“國富”和“軍強”,秦人們除了農耕就是戰争,一心隻想兼并天下,其他業餘活動全然沒有。這樣一個國家,再加上奮發圖強的君主,隻怕不強也很難吧?
本文是秦國史系列第14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歡迎關注陽光舊事錄,看曆史和現實交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