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親子共沐書香,福進福見萬家。為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
“八閩兒童心向黨”主題實踐活動,“閩姐姐”微信公衆号特推出“福娃親子誦讀紅色家風故事”欄目,讓家長孩子們在誦讀中一起學習傳承福建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者和當代優秀共産黨員為國舍家、廉潔奉公、修身齊家、擔當作為的“紅色家風”。 本期“福娃親子誦讀紅色家風故事”講述的是
陳嘉庚的家風故事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人(今廈門市集美區)。陳嘉庚在集美先後創辦了水産學校、航海學校、農林學校、商科學校等各級各類院校。據統計,陳嘉庚共投資超10億元進行辦學。毛澤東主席稱贊他,“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勤儉”是出了名的。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在廈門的辦公室兼卧房裡有一張木床,挂着一頂發黃的且有補丁的蚊帳;木桌上放着一個倒扣的破瓷碗,碗上立着半根蠟燭;兩張不成對的破舊沙發,一個是新修過的,一個是舊的;破舊的木茶幾擺在房間中央,放着一個盛糖的瓷盤。有一次,陳嘉庚就在這樣的辦公室裡,接待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區别隻在于茶幾瓷盤上多了一斤糖塊。事後,陳嘉庚還批評下屬:“買那麼多幹什麼?首長最多嘗一二顆,買二兩糖果就夠了”。
陳嘉庚先生衣着儉樸,從不穿戴名牌。抗戰期間就穿用的一件黑色棉背心,絮棉已處處露了出來,還舍不得丢掉,一直穿到了1950年5月。他從新加坡帶回兩隻舊皮箱,其中一隻皮箱把手的皮帶斷了,他結上麻繩代替;另一隻皮箱的蓋皮裂了,他還在繼續使用。1955年10月,陳嘉庚視察新疆,添置了黑貂皮的被子和衣服,随行人員代買了一隻皮箱裝用。過後他得知買這隻箱子花了50元後,覺得太貴了,内疚不該浪費。
陳嘉庚要求子女也要勤儉節約,他在遺囑中對家費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血脈子孫回家無職業,男子老幼每人每月供給生活費20元,如有職業,不得支取;女子中幼每人每月供給生活費15元,如有職業或嫁出,不得支取。每人如逢結婚或喪事,各給費用200元”等。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嘉庚的十七個子女大都有所成就,并過着儉樸的生活。
敬告廣大讀者:
《福建紅色家風故事》音頻課程由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和閩姐姐空中家長學校聯合出品,共30期課程。通過生動講述19位人物的家風故事,深入挖掘故事背後的精神内涵與現實意義,并結合當前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與困惑,幫助家長正确認識立德樹人的本質,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引導孩子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廣大讀者可登錄“閩姐姐空中家長學校” 微信公衆号或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聆聽全部30期課程。
來源/省婦聯家兒部
編輯/黎晶瑛、陳佳穎
校對/陳佳穎
編審/鄭曉丹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