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10月14日将迎來重陽佳節,關于這一天,你可能會想起登高,想起關愛老人,想起賞菊,亦或是想起茱萸。是的,作為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目,重陽節有登高望遠、賞菊飲酒等習俗,這些習俗離大家的生活也很貼近。但說起茱萸,至今仍隻是停留在很多人記憶中的一個詞語。
山茱萸
古人為重陽節賦詩繁多
提到“茱萸”的不少
“重陽”的名稱,來自《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
我們讀的詩歌,凡是吟詠重陽節的,大多會寫到茱萸。為什麼呢?古人把茱萸稱為“辟邪翁”,是重陽節必須要準備的。
《西京雜記》中有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佩茱萸即将裝有茱萸籽的“茱萸囊”挂在胸下,佩戴在腰間或系在手臂上。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提到:“汝南桓景随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稱:“重陽日,必以肴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當然最有名的當屬唐代王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插茱萸枝”在重陽詩中随處可見。“茱萸插鬓花宜壽”“散插黃花兩佩茱萸”“插鬓茱萸來未盡”等詩句均描寫出重陽人們頭簪茱萸的風俗習慣。
山茱萸
茱萸具有藥用價值
王維插的茱萸或是吳茱萸
同樣是與重陽節相關,如果說菊花是大衆都熟知的花卉的話,茱萸就顯得小衆許多了。小衆到詩中所寫插在身上的茱萸,很多人都不曾真正見過。
何為茱萸?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雲:“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
現代植物學中名字帶茱萸的植物不少,到底王維插的是哪一種呢?重陽節一般在公曆10月,正是茱萸果實成熟的季節。但與重陽節相關的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三種茱萸此時都處在果期。
中藥專家鄭金聲這樣認為:“李時珍做過考證,是吳茱萸。《淮南萬畢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于屋,辟鬼魅。”《周處風土記》也說,茱萸氣烈、色赤,折茱萸戴頭上,可避邪氣、逐風寒、延年益壽。
《中藥新編》中這樣介紹吳茱萸:“全株有特異的香氣。”這可能是吳茱萸被選中的主要原因。端午挂蒲艾,重陽佩茱萸。它們都是有芳香氣味的中藥。而山茱萸雖然是最常見的茱萸,但卻幾乎沒有氣味,因此隻能排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