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姓的來源相當複雜。
一個說法是出自少吳金天氏。傳說中少吳是古代東夷部落首領,名摯,号金天氏,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少昊的後裔便以金為姓。這是漢族金姓主要的一支。
另外一支非常有意思,出自匈奴族,而且這一支還很重要。匈奴族裡的金姓怎麼來的呢?漢朝的時候,在中原王朝的連續打擊下,匈奴的主力被迫西遷,沒能遷走而留下的一些人最終融入到漢族當中來了。其中最著名的是誰呢?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禅,這個名字的後兩個字經常被人讀錯了,很多人會念成金 ri dan,不對,應該叫mi di。至于為們什麼這麼念,不知道,反正是約定俗成的。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金日禅的部落有祭天的風俗,并“鑄金為像”。注意,這裡所說的“金”不是指黃金,而是指銅,因為古代金和銅往往不分,也就是用銅鑄一個很高的人像。後來這個金像被霍去病繳獲,獻給了漢武帝,同時俘虜了金日禅及其家人人。一個偶然的機L會,漢武帝看見了養馬的金日禅,見其體格魁梧,容貌威嚴,十分喜歡,後得知他是休屠王之子,就賜姓為金了。其實他原名就叫“日禅”,金姓是後賜的。
第三,改他姓為金。金姓人本來是不多的,有段時期一下子多起來了。怎麼回事呢?這和錢姓的老祖宗還有點兒關系。錢家這一支的老祖宗吳越王錢鑼,他名字裡的第二個字“镠”(鏐),與“劉”(劉)字既同音,又形似,所以“劉”這個字就犯忌諱了,得改。這一下子,吳越國裡很多姓劉的一下子全改成了姓金的。姓劉的人本來就多,這一改,金姓就迅速發達起來了。後來吳越國沒了,這些人大多也沒有改回來。
另外,兄弟民族當中還有好多姓金的,這種情況非常多。
還有一支就更奇特了:猶太人。宋徽宗年間,猶太人從天山南麓進入中國。先是到處經商,後來就逐漸定居來。漢化的猶太人一共有17個姓,其中就有金姓,還有一個很奇怪的姓一一俺。雖然姓俺的人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寫的或許是漢族,但其實沒準兒就是猶太人的後代。
得姓始祖
少昊氏、熊卓、金日磾、孛爾隻斤·也先土幹、易蔔拉欣·先錫、胡達哩、金聖歎(張采、張人瑞)、愛新覺羅·塔石。
遷徙傳播
金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舊百家姓排名29,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九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六十七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9%左右。金氏姓源較多,發源地主要有山東和陝西及浙江、江蘇間地。
先秦時金姓的活動僅有點滴資料,秦漢以後,金姓活動地區很快擴展到西北、東北、中原和江浙閩地區,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動中心。到唐宋時期,由于中國人口重心的南迂,金姓的重心向東南移動,最終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時期,金姓大約有13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宋朝姓氏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金姓總人口的22%,占安徽總人口的0.6%。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國金姓人口的九成。全國形成了以皖南為中心的皖、湘、豫、浙、贛金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金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一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二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這二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為金姓第一大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47%。宋元明時期,金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的金姓聚集區仍在江南地區,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東漂移。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麗澤堂:宋朝的時候金履祥最長濂洛之學,進入元朝,元帝召他任國史館編修,沒到任就死了。他曾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稱“麗澤堂”。
金姓的名人特别多,舉兩個。這兩個名人都可以反映出金姓的一個特點:複雜。
第一個名人是元朝的理學大師金履祥。他是中國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在金華的麗澤書院講學,所以金姓有一個堂号就叫麗澤堂。值得一提的是,金履祥本不姓金,他就是從劉姓改過來的。
第二個名人大家都知道,中國幽默的第一代表人物一一金聖歎。金聖歎生于1608年,幼年生活優裕,非常有錢,後來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有一種說法,金聖歎原來姓張不姓金,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金姓是很多姓改過來的,金聖歎可能就是。這個人太聰明了,是個天才,狂放不羁,能文善詩,考試的時候從來不好好寫文章。有一次考試,題目叫《西子來矣》。金聖歎寫道:“開東城,西子不來;開南城,西子不來;開北域,西子不來;開西城,西子來矣!西子來矣!”很滑稽吧?這寫的叫什麼呀,肯定會留下不良記錄啊。幸好這篇文章他是用張姓那個名字寫的。所以再去考試時,他就改了一個名字叫金人瑞,這次不亂寫了,結果成績名列前茅。
金聖歎有個特點,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他不想想當官,就是自己好玩。這個人搞笑得不得了,評注了不少古典小說,被世人稱為奇才。順治十七年(1660年),金聖歎的名聲居然傳到皇帝耳朵裡去了。皇帝說:“此人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文章實在太好,不要拿八股文的評判标準去看他。當時金聖歎對滿清皇帝本來不太感冒,一聽皇上那麼賞識自己,熱淚盈眶,号啕大哭,北向叩首,知音啊。
按理說,這以後金聖歎就應該好好服管了吧?他不。後來就發生了一件事,史稱“哭廟案”,金聖歎為此喪了命。順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蘇州吳縣縣令任維初叫老百姓交稅、交糧,濫施刑罰,而且對讀書人也不例外。更可恨的是,交完糧以後,他又不把糧食交給國庫,反倒擡高價格再賣給老百姓。這當然就激起了民怨。當日時正好趕上順治駕崩,所以一些讀書人就借機組織反貪遊行,一百多名秀才到孔廟去“哭廟”,并且向巡撫朱國治揭發任維初。這就是清朝開國以後非常有名的一個案件“哭廟案"”。他們不知道,任維初和朱國治早就勾結在一起了,朱國治早拿了好處。所以這個揭發的帖子一呈上去,朱國治反而把18個核心人物給抓了起來,罪名是“聚衆鬧事,鳴鐘擊鼓,聚衆倡亂,驚動先帝之陵”。國喪期間還敢鬧事,這還了得?于是就把他們處以斬立決,其中一個人就是金聖歎。
幽默大師很多,死到臨頭還幽默的不多吧?金聖歎就是一位。砍頭的那一天是七月十三,也就是1661年的8月7日。已經被綁好,要拖出去斬首了,金聖歎小聲跟那個拖他的獄卒說:“你過來,你過來。”那獄卒一想:“這是有要事相告啊,肯定是有什麼東西要傳給我啊。難道是哪裡埋了點銀子,叫我挖出來,或者有什麼驚天大事要揭發?”于是趕緊湊了過來。金聖歎說;“給我解開,拿筆墨來,我要寫一點東西給你。”獄卒想:“莫不是要畫一幅藏寶圖?”所以趕緊照辦。金聖歎唰唰幾筆,寫了一個紙條。寫完以後,撕成兩半,分别揉成紙團,塞到了自己耳朵眼兒裡。他又對那獄卒說:“給我點吃的,待會兒我給你點東西。”獄卒趕緊拿來一碟花生米,一碟豆腐幹。金聖歎吃了半天,說:“我有個天大的秘密告訴你。這個花生米和豆腐幹一塊兒吃,能吃出火腿的味道,等你以後沒錢買火腿時,你就買點花生米和豆腐幹嚼一嚼。我很小就聽說過這個說法,我還真嚼過,卻一直也沒嚼出火腿味兒來。你也可以去嚼嚼試試。”一聽這話,這獄卒快氣死了,麻利兒地就把他拖出去斬首了。
一刀下去,頭下來了,兩個紙團也就從耳朵眼裡滾出來了,劊子手拿起來,打開一看,兩個紙團上各寫了一個字一一好、疼。這就是金聖歎幹的事,死到臨頭都這麼的幽默。
金姓在今天排名第64位,人口約38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3%。換句話說,一千個人裡邊就有三個姓金的,這也算是個大姓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