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國際茶日茶香茶韻

國際茶日茶香茶韻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5 01:17:11

國際茶日茶香茶韻?來源:農民日報魯成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國際茶日茶香茶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國際茶日茶香茶韻(國際茶日是全球茶人的節日)1

國際茶日茶香茶韻

來源:農民日報

魯成銀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資深首席科學家

魏有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産業委員會秘書長、“一帶一路”國際茶貿易産業創新院常務副院長

王嶽飛

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

李樂駿

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弘益大學堂校長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彭瑤 趙新甯 見習記者 劉知宜

怎樣看待中國茶企“不敵立頓”的說法?

傳統茶産業如何開辟新賽道?

中國茶如何在世界舞台香遠益清?

今年的5月21日是第三屆“國際茶日”。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茶文化是數千年中華農耕文明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茶産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産業加速融入雙循環的重要風口。在2020年緻信祝賀首個“國際茶日”時指出,作為茶葉生産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當前我國茶産業發展情況如何?中國茶應怎樣在世界舞台上進一步打響品牌?本期對話邀請魯成銀、魏有、王嶽飛、李樂駿四位專家,在國際茶日到來之際共話中國茶。

中國茶産業發展有五大核心優勢,但還存在勞動力短缺、機械化率不高、茶消費增長緩慢等挑戰

主持人: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産茶國。當前中國茶産業發展總體情況如何?有哪些獨特優勢?又面臨哪些困境和挑戰?

魯成銀:我國茶産業有五大核心優勢。一是作為茶樹的原産地,茶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為茶樹新品種選育提供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遺傳基因。二是茶葉生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傳統制茶技藝,形成了六大基本茶類和相關習俗。三是我國茶區生态環境多樣,形成了江北、江南、華南和西南四大茶區,出産種類繁多、極具地域品質特色的名茶,如普洱茶、五指山紅茶、鳳凰單叢茶、武夷岩茶、西湖龍井、六安瓜片、信陽毛尖、漢中仙毫茶、安康富硒茶等。四是我國茶葉具有品質和特色優勢。五是有産業鍊完整和規模大的優勢。

王嶽飛:當下中國茶産業已迎來幾千年來最好的黃金時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茶年産值到了超過5000億元、近1萬億元時代。未來幾年内,茶行業在中國市場的體量一定會超過酒行業,幾十年内也會超過煙草行業。二是中國人均年消費茶葉量到了超過3斤時代。過去數千年中國人均年消費茶葉量從未超過100克,直到從2010年人均年消費茶葉約800克開始,幾乎每年增長100克,到2019年人均年消費茶葉已達到1600克。三是中國迎來人人想學茶的時代,即便是不經常喝茶或不了解茶的人,也能随口說出喝茶對健康的幾個好處。

魏有:近十年中國茶産業高速發展,茶園面積和産量突飛猛進,出現了産銷兩旺的現象。2021年全國茶園面積約為4906.53萬畝,同比增長1.69%,開采面積約3902.87萬畝,同比增加2.81%;茶葉産量約為313萬噸,同比增長6.76%;茶葉産值約為2162億元,同比增長約10.3%。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如勞動力短缺、機械化利用率不高,疫情這兩年表現尤為突出,出現了采摘不及時、鮮葉下不了樹的情況。出口增長緩慢,單價偏低,茶類單一,以貼牌和大宗茶為主,名優茶出口非常少。此外,茶消費增長緩慢,尤其是新的飲茶群體培養困難。茶産業整體上産大于銷,供過于求。

李樂駿:中國茶産業發展最大的特色在于,中國茶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名茶品類資源,幾乎縣縣有好茶、鄉鄉有好茶、村村有好茶,這是中國形成獨特茶産業的曆史文化大背景。中國茶産業鍊超長,涉茶人口衆多,全國形成了龐大且比較穩定的内銷市場,一片小葉子已經成為拉動民生的大産業。

但中國茶産業總體品類多、品牌少,不少名茶的有效宣傳半徑不能脫離一個縣、一個市,打造品牌的決心與能力明顯滞後。中國茶從農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的步子太慢,行業主體仍然停留在低效率的農業初級階段,還沒有摸索出一條高效的、适應信息化投入産出的、可持續、生态化的新路。

中國茶屬于“地緣茶”産品,應建立金字塔結構的消費體驗,打造自身獨有品牌

主持人:有人說,中國幾萬家茶企年利潤“不敵一個立頓”,但也有人說“中國茶不需要成為立頓”。對此您怎麼看?中國茶應怎樣打響品牌、提升競争力?

魯成銀:“不敵一個立頓”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茶分為地緣茶與非地緣茶。地緣茶是指,标示茶産品來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産品,所形成的是一種具有公有性、集體性和永久性知識産權的區域公用品牌,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因此,我國茶葉品牌建設走的主要是“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模式。地緣茶産品既是大衆化飲品,也可做成禮品茶,與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和文化結合生産出頂級茶;還可以與當地自然和人文結合,打造茶産業融合發展新業态。立頓茶則屬于非地緣茶産品,茶葉原料來自衆多産地,然後經過工業化生産,銷售到世界各地,産品易同質化,是一種大衆化飲料,産品的禮品性和文化性不足。

中國茶業品牌建設要充分考慮自身優勢,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基礎,建立“大衆茶-禮品茶-頂級茶”的金字塔結構的消費體驗,融合第三産業的發展,突出地域文化、健康等概念,打造自身獨有品牌。

李樂駿:中國茶産業需要虛心學習立頓在品牌塑造、營銷傳播、國際化視野、産品效率生産與品控等方面的優勢特長。當然,因為曆史發展基礎的大背景不同,中國茶産業的模式和立頓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産業鍊的價值分享機制。中國茶産業是自然形成的由數以千萬計的茶農、茶工、茶師、茶人構成的共同體,雖然沒有特别突出的大品牌,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價值分享鍊條,每個環節都公平分享利潤,數千萬的涉茶人口因此有了生活保障。立頓模式的主要品牌能力建立在英國本土和發達地區,利潤分享的主體也在極少數人和地區中,而涉及人口最多的加工生産環節,則大份額外包到斯裡蘭卡等地。立頓模式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養活如中國茶産業般如此大基數的涉茶人口。

當下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是大幅提升中國茶種植者、生産者、投資者、經營者等茶産業涉茶人口在職業技能方面的整體專業度,築牢築實中國茶産業的未來發展之基。

疫情給茶葉産銷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但也加快了産銷方式轉變

主持人:近期國内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對今年春茶産銷各環節造成了哪些影響?各産業發展主體可從哪些方面着手減輕影響?

王嶽飛:一是春茶上市受阻。春茶采摘的最佳時期一般在3-4月份,疫情給春茶生産經營和産能帶來了一些影響。二是工人返工受阻,勞動力不足。熟練技工緊缺加上産能不足,導緻茶葉品質不穩定;部分名優茶不能及時按标準采摘、加工,以緻特級茶、上檔茶産量比例下降;對于茶葉批發零售和進出口貿易的經營企業,因員工不能完全正常複工,茶葉品質和産量不能滿足既定目标,客觀上影響了訂單和銷量。

魯成銀:各地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茶區采摘、加工、茶葉流通和銷售等環節造成較大影響。茶葉生産面臨的主要難題首先是用工難。季節性采茶和制茶人員出行遇到困難,部分茶葉生産務工人員取消外出計劃,茶企減少外來用工人員數量。其次是茶葉流通和銷售等環節受阻。外地茶葉經銷商無法去茶産地交易市場、企業或茶農手中直接收購茶葉,然後轉運至各大城市門店和茶葉市場銷售;快遞等物流受阻,包裹攬收困難,無法保證茶葉按時投遞送達;疫情下消費者減少出門,進店客流減少;受經濟環境影響,居民消費力下降,消費意願降低。

盡管疫情給茶葉産銷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但也加快了茶葉産銷方式轉變,茶葉行業借助互聯網優勢,通過直播帶貨等新方式,顯著加快了線上茶葉營銷的步伐。通過舉辦網上茶葉推介會等活動,擴大了茶品牌的影響力。

茶文化不是一味的複古,當代中國人應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茶文化表達

主持人: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您認為,應如何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魏有:文化是魂,産業是根,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挖掘、培育、推廣,讓消費者不僅喝茶,更要愛上茶,愛上茶文化,通過文化助力産業發展。而産業的發展根本就是科技的發展,所以要重視和大力推進茶葉科技研發和創新驅動,讓茶科技成為茶産業發展的主力軍,讓茶葉真正融入科技。

李樂駿:在“三統籌”中,茶文化排在首位,要發揮更大的創新引領作用。首先是要盡快創新發展出适應新時代的中國特色茶文化。茶文化不是一味的複古,當代中國人應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茶文化表達。其次,茶文化需要更加廣泛的學術研究基礎,全國高校和研究團體應考慮設立規範的茶文化專業與研究機構,為中國茶文化的高層次發展打下學術基礎。最後,茶文化的未來在于青少年。當前,國家教育部門已經呼籲中小學生走進廚房勞動,希望各地号召青少年端起茶杯,學茶知茶,培育好中國茶文化的接班人。

魯成銀: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要在茶生産過程和茶産品中注入文化内涵,統籌茶産品的物質性、文化性與科學性。重點圍繞茶葉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地理标志産品三大載體賦能,提高茶産品文化内涵,提高美譽度。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擴大茶葉消費,實現産業增效,促進茶産業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目前很多地方将農旅融合作為茶産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但也存在同質化、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您認為,今後應怎樣破題推進茶業農旅融合發展,增強發展後勁?

魏有:有些地方的茶旅融合雷聲大、雨點小,多年來還處于發展的初級層面。一些茶鄉旅遊缺乏政府政策的引導,也基本沒有納入到地方大旅遊規劃圈,發展中出現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自身造血功能弱、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另外,茶民宿、茶莊園、茶餐飲等基本以茶農或者茶企自由發展為主,抵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推進茶業農旅融合發展,要在政策層面予以支持,積極挖掘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還要引進和扶持有實力、有能力的運營企業,吸引遊客停下來、留下來、住下來,讓茶鄉旅遊成為地方茶産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樂駿:農旅融合的核心是特色茶文化的展示與體驗。農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特色發展。同時,要做到文化引領,要舍得為當地的特色茶文化做投入、做研究、做宣傳,在茶文化上花一分錢,可以為茶産業增十分色。最後,要相信時間的沉澱,不少文旅項目開始轟轟烈烈,一段時間就草草收場,就在于沒有堅持去沉澱。農旅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旅遊,當地特色的茶文化需要一批茶農、茶師、茶店在當地不斷碰撞,才能生根發芽。

更加貼近生活,重塑消費情境,是未來新茶飲品牌提振國内消費市場的必修課

主持人:近年來,新茶飲、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風味茶等新賽道崛起,您如何評價這種新業态以及它與傳統茶産品之間的關系?我們應如何進一步提振國内消費市場,培養新消費增長點?

魏有:我國茶葉的市場拓展一方面是出口,另一方面就是開拓新的消費群體。傳統的飲茶群體基本比較穩定,多年來大家一直在探讨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茶、喝茶,因為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是增長還比較緩慢。新茶飲、風味茶、調飲茶等新業态出現後,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群體,讓更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茶、了解茶。雖然他們喝的不是原葉茶,但是也是茶的一個品類。市場是多樣性的,産品更應該是多樣性的,所以我認為這種新業态與傳統茶之間是非常好的互補和促進。

茶葉消費市場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增長幅度并不大。如果想培養新的消費增長點,就要挖掘茶葉消費未觸達或較少觸達的人群,也就是“95後”“00後”,這就需要茶企認真研究這部分人群到底需要怎樣的産品,能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産品,怎麼吸引他們關注茶産品。

李樂駿:中國茶可以時尚,中國茶應該時尚,中國茶本來時尚。一杯中國茶,從唐煎、宋點到明沖泡,從來都是時代的弄潮兒。曆經千年演化,既有傳承更有創新,中國茶的傳統工藝就是要守正創新,做到新中有舊,舊中有新。

新茶飲仿佛是為年輕人量身定制的“口糧茶”,将好喝、好玩、好看做到極緻。當然我們必須正視,新茶飲當下正在經曆從快車道到慢車道的轉型,大批新茶飲品牌發展遇到嚴重挑戰。新茶飲行業仍然需要加大對茶文化底蘊投入,隻關注産品,沒有很好地看到産品和消費市場之間的文化共性,沒有其自身茶文化特色的茶品牌,無論新舊,都不能走得太遠。新茶飲品牌如何更加貼近生活,重塑消費情境,以精煉的茶文化内涵作為産品支撐,呼應國人的精神需求,是未來新茶飲品牌提振國内消費市場、培養新消費增長點的必修課。

要加大培育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市場開拓能力的企業,積極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出去

主持人:2019年11月27日,聯合國大會第74屆會議将每年5月21日确定為“國際茶日”,這是由中國政府首次推動設立的國際日。“國際茶日”的設立對進一步提振全球茶産業的發展将起到哪些促進作用?

魏有:茶葉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是很多産茶國家的農業支柱和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貧困家庭的主要謀生手段。“國際茶日”是全球茶人的節日,推進了全球茶産業的融合發展,搭建了全球茶産業交流、合作、互動、研讨的機會。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全球性的流動,但由于“國際茶日”的設立,大家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到這個節日中,通過各種形式來慶祝和推動全球茶産業的發展,真正讓茶成為了友誼的使者,達到了“茶和世界,共品共享”。

魯成銀: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推動全球茶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持人:為促進全球人均茶葉消費量的提升,推動全球茶葉市場與貿易的持續繁榮,政府、行業組織及企業應從哪些方面強化國際合作?

魏有:政府作為管理者,要加強與國際組織、其他茶葉生産國政府部門、出口國政府部門的交流與信息溝通,積極傳遞本國茶葉的有關信息。行業組織要加強與各國的行業組織交流與合作,舉辦豐富多樣的涉茶活動,同時加強在國外媒體平台傳遞中國茶的聲音,積極關注主要出口國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動。企業要有國際視野,積極關注國外涉茶行業的信息和市場變動,開發适應國際市場需求的産品。

魯成銀:可以從四方面加強合作。開展國際茶葉科學研究與交流,讓更多人了解茶給身體健康帶來的益處。開展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合作與互認,可通過地理名稱保護并宣傳茶葉,向消費者傳達地理、生态、海拔和氣候等對茶品質成分形成的影響。開展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宣傳工作,如茶傳統手工技藝、茶戲、茶歌、茶舞、茶曲等。開展茶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宣傳工作,這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主持人:“十四五”期間,全球新一輪産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國茶産業進入全面提高産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的重要窗口期。中國茶産業要着力從哪些方面提質升級、強化國際競争力?

王嶽飛:首要是建立标準化生産體系,建立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台,實施“一藥一碼一冊”的溯源管理,同時通過政策性補貼,鼓勵企業使用新設備進行生産。其次,通過引導扶持,幫助國内的認證機構建立與國外權威認證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推進茶葉國内與國際兩個市場融合。第三,借助海絲茶文化溯源、國際級茶博會等,打造中國茶文化體系,推廣茶文化影響力。第四,通過品牌建設等全方位促進發展舉措,對在國外重要城市推廣和開辦相關項目或品牌店的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獎勵和扶持,減少企業國際推廣成本。

魏有:要加強質量提升,密切關注主要出口國的标準制定,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要加強科技研發,加強創新驅動,大力培育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市場開拓能力的企業。積極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出去,逐步樹立中國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深化國外消費者對中華飲茶習慣和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部分國家對我國涉茶及茶制品降為零關稅或者大幅度降低了關稅,統一的原産地規則和區域累積有利于發揮區域内各國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這将為中國茶葉走出去和引進來帶來更多便利。

主持人:中國茶不僅密切關系着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傳承着文明古國的優秀文化,更搭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舞台。全面認識當前我國茶産業的現狀、優勢和短闆,才能積極應對,進一步提高茶産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讓中國茶持續在世界舞台綻放精彩。感謝四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分享精彩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