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部俄羅斯電影——《鍋爐工》。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男主是個燒鍋爐的大爺伊萬。
伊萬的長相非常不俄羅斯,完全沒有戰鬥種族的彪悍兇猛,反而特别像東亞人,瘦弱而斯文。
但是人不可貌相,年輕時的他可是整個蘇聯的英雄,當時作為一名拆彈專家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在阿富汗戰争中的一次拆彈失誤,導緻他留下了腦震蕩,退役後隻能做一個燒鍋爐的工人。
雖然隻是燒鍋爐,但伊萬的精神世界并不單調,他是個文藝青年,在燒鍋爐的間隙還會用一台老舊的打印機寫寫小說什麼的。
很多小盆友也非常喜歡他,經常來聽他講述他所寫的故事。
不過,除了這些一般性的活動以外,伊萬還要經常做一件讓人細思極恐的事——幫助當地黑道大佬毀屍滅迹,燒掉他們殺害之人的屍體。
這是因為,這個黑幫大佬不是别人,而是伊萬的戰友,當年作為狙擊手曾與伊萬緊密配合。
戰争結束後,兩人一直維持着彼此戰友的情誼,所以,當黑道大佬要燒屍體時,伊萬并沒有反對,選擇了默許。
舉個例子,有一次,黑道大佬手下的得力幹将野牛賭博赢了一個人巨款,結果那人跑到鍋爐房找黑道大佬讨個說法,黑道大佬二話沒說就将那人給斃了,伊萬對此不但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妥,反而立刻幫助大佬把那人的屍體塞進了鍋爐。
正是因為這樣,兩人的革命友誼還延續到了他倆的女兒薩莎和瑪莎身上。
薩莎和瑪莎親如閨蜜,有事沒事總泡在一起不說,還合夥開了個皮草店。薩莎出點子,瑪莎出資金,收入五五分成,生意也是做得紅紅火火。
而有趣的是,這一對閨蜜的審美還十分相近,比如說伊萬用燒鍋爐的薪水給薩莎買的高跟鞋,瑪莎就非常喜歡,
回到家後還向黑道老爸撒嬌說自己也要爸爸送一雙。
當然這倒也沒什麼,真正要命的是閨蜜兩選男人的眼光也十分相似,她們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黑道大佬那個手下神牛。
而這個神牛是個堪稱人形打樁機的渣男,屬于有求必應那種,這邊剛薩莎和來了一場生命的大和諧,那邊就跑到了瑪莎的床上,瞬間由神牛變身成了一匹野馬。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有一天,瑪莎去找薩莎時驚訝地發現,開門的不是别人,正是光着膀子的神牛,瞬間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相信看到這裡,小夥伴可能會聯想到國内一些青春片男友劈腿閨蜜撕逼的套路,但是,如果電影真的這樣設置劇情,那可能就有點對不起戰鬥民族的性格了。
真實的情況是,瑪莎雖然對薩莎和自己搶男人懷恨在心,但她并沒有聲張,而是默默地走開,回到家裡憋了一個大招——向黑道老爸吹耳邊風。
她沒有傻到和老爸撒嬌說薩莎搶了自己的男盆友,而是做了一手好菜,先是在老爸面前數落了薩莎的種種不是,比如一分錢沒出卻收取一半利潤、對皮草店的運營根本不用心、一天天啥也不幹等等,然後表示希望薩莎能夠徹徹底底的消失。
黑道老爸自然很清楚女兒是什麼意思,想都沒想就安排手下去執行對薩莎的謀殺行動,而負責這次行動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個渣男神牛。
看到這裡我們才知道,兩家人之間所謂的戰友情和閨蜜情連塑料都不如,完全就是紙糊的。
或許是覺得自己做得天衣無縫,或者是認為即便伊萬發現了真相也不能怎麼樣,刺殺成功後,黑道大佬居然和往常一樣,把薩莎的屍體裝進塑料袋,然後送到鍋爐房焚燒,還謊稱死者是一個混蛋議員的女兒。
然而,伊萬敏銳地察覺到死者穿的那支鞋子,正好和自己送給女兒的一模一樣。
伊萬心裡有些焦慮,但還是覺得很有可能是巧合,不認為黑道大佬能對自己做出這樣的事。直到等回到家徹底确認了女兒被害之後,他才接受了這個事實,遂決定為女兒報仇。
他換下了鍋爐工的衣服,穿上了自己二十多年沒穿的軍裝,一個人來到黑道大佬的家中,随手拿了一支滑雪棍就将黑道大佬和神牛兩人火速團滅。
就這樣,伊萬替女兒報仇的同時,也找回了自己多年來丢失的尊嚴(穿軍裝的意義)。而在這之後,他回到了鍋爐房,在沒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選擇了割腕自殺。
故事到這裡就基本上結束了,荒誕而離奇,沒有類型片的套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表面上看,這隻是一部關于父親為女兒報仇的影片,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它也就不會摘得
在2010年底俄國影評人們頒出的“白象”獎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内的四項大獎了。
事實上,伊萬不僅僅是一名退伍軍人,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雅庫特人,一個俄羅斯的少數族裔。資料顯示,雅庫特人很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後代,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伊萬的長相不那麼俄羅斯了。
在俄羅斯,雅庫特人曾被俄羅斯人看做是劣等民族,在曆史上曾經備受欺淩,多次遭到俄羅斯人的野蠻暴力,男的經受毒打、女的被侮辱是家常便飯。
我前文提到伊萬生前一直在寫的那本小說,其實也是關于雅庫特人被欺壓剝削的主題,講述的是十月革命之後,殺人犯和強盜被放逐到雅庫特人所在的流刑地,在當地奸淫擄掠、無可不做的故事。
所以,隻有我們從族群矛盾切入去觀看這部電影,我們才能知道這場怪誕而詭異的悲劇,其發生實屬必然。
在伊萬這方面,盡管身為雅庫特人,但他卻在戰争時期放下了族群被俄羅斯人傷害的曆史包袱,選擇了為國效力。
可結果呢?不過是獲得了“蘇聯英雄”的虛名,但退役之後的生活依然十分窘迫不堪,族人也依然在承受着壓迫與歧視。特别是在蘇聯解體後,“蘇聯英雄”這個虛名就更顯得滑稽而可笑,于是他隻有在小說中,抒發自己的不滿與失落。
本來,他還以為自己和黑道大佬之間的戰友情是真摯的,至少在兩個人、兩個家庭之間沒有了族群矛盾,所以才一直肯幫助對方焚屍。
直到發現自己女兒被對方殺害之後,伊萬才知道自己過于天真,友誼與和解不過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最終陷入徹底的絕望,在殺掉黑道大佬之後進行了割腕自殺。
而在黑道大佬父女倆這方面,他們對雅庫特人有着本能的不服與歧視,始終并沒有真心與伊萬父女交往,隻有在不對他們的構成威脅或者有利可圖時,他們才會把對方稱之為朋友。
關于這一點,從黑道大佬父女倆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
比如說,瑪莎曾經問老爸“為什麼伊萬是蘇聯英雄,而你不是”,其潛台詞是,雅庫特人算什麼,根本沒有資格代表蘇聯。
再比如說,在瑪莎向黑道老爸吹耳邊風的時候,她曾深深抱怨——薩莎和她找的雅庫特員工把錢給獨吞了,表達的意思即“雅庫特人”搶了我們“俄羅斯人”的東西。
在我看來,正是這些話戳中了黑道老爸的軟肋。他想都不想就派神牛去殺掉薩莎,并不是因為愛女心切,而是内心中族群主義的幽靈在作祟,同那些極端歧視黑人、難民、移民的人心态異曲同工。
透過以上這些細節,我們就知道,無論是角色間的塑料情誼,雙方的殺戮報複,伊萬最後的幻滅,通通都事出有因,并非空穴來風。
總的來說,影片的節奏十分舒緩,全片俄羅斯風情的音樂滿滿當當,輕松而抒情,乍一聽上去與現實主義的主題完全不搭,但實則不然。
比如影片在劇情結束的之後,出現了一段黑白影像,畫面中呈現的正是伊萬小說裡所寫的雅庫特人被毆打的故事,導演在這裡完全抛棄了背景音樂,選擇用幾乎無聲的處理方式,會讓人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
在那一刻,影片深刻的現實指向呼之欲出。而作為觀衆,你會恍然大悟,這原來是一部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導演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完成的原來是對後蘇聯時代俄羅斯内部族群融合的困境與無解的精妙寓言。
或許,這樣的電影看上去有些沉重,但也提醒着我們,一方面一定要破除對其他種族、群體,或者個人的偏見;另一方面,交人交心,對待朋友需要足夠的真誠,如果你總是充滿着虛僞和算計,那下場通常不會太好,這并不是誅心言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