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紅薯窖
在上世紀“糧不足,瓜菜代”的年代裡,因生活條件差,在古懷慶府農村,紅薯種植非常普遍,人們早晚吃的是紅薯。紅薯塊、紅薯幹、紅薯面甚至紅薯葉都被人們所食用。蒸紅薯、煮紅薯、爐紅薯等,吃法也很多。故那時曾有民謠曰:
紅薯面,紅薯馍,
離了紅薯不能活。
早上煮的紅薯片,
中午薯面軋饸饹。
晚上蒸的是紅薯,
清水煮的薯疙瘩。
薯葉野菜包菜角,
拌點雜面捏窩窩。
薯塊薯幹紅薯絲,
蒸煮烤炒做法多。
紅薯澱粉下粉條,
還做涼粉小鏊馍。
紅薯俨然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主食,成了救命的糧食。
紅薯,分老紅薯和小紅薯兩種。
老紅薯,俗稱老疙瘩,也叫掰芽紅薯。相對于小紅薯來說,即種植早一點的紅薯,也叫春紅薯。其采用種(讀zhǒng)薯溫床育苗的方法,在四月份将幼苗栽種,其結出的塊莖比小紅薯要粗、大、圓,所以稱老疙瘩。收獲後主要用來榨取澱粉,以加工紅薯粉條或粉皮。
小紅薯,相對于老疙瘩紅薯來說,即種植晚一點的紅薯,也叫秋紅薯。它是在麥子收割後的6月份從老疙瘩紅薯秧上剪下來的一段莖插入地裡生長起來的,其塊莖比老疙瘩紅薯小且細長。收獲後主要是窖藏食用,以補充糧食的不足。
紅薯收到家裡,怎樣儲存,成了一個難題。勤勞智慧的農民,發明了挖窖儲存的方法。于是家家戶戶都會在樹園内或其他空餘的地方挖口紅薯窖來儲存紅薯。久而久之,在古懷慶府農村,以紅薯窖來儲存紅薯漸成一種習慣。
紅薯窖,都建在三四米深的地下,窖口直徑五六十厘米。挖紅薯窖時,先挖一個圓窖口,順着窖口垂直下挖,大約挖到1米深時,一人蹲在窖筒裡挖土,挖出的土讓另一人用拴有繩子的籃子提到地面上。挖到三四米深時,就開始挖橫洞,橫洞高一米二三左右,寬1米左右,長2米左右,以成人彎腰能前行,身體能轉彎為宜。一般家庭挖一個橫洞即可,有些人口多的家庭,窖内還會挖兩個橫洞,以便能多儲存些紅薯。紅薯都儲存在橫洞裡,不過,窖内儲存的紅薯都是小紅薯,即秋紅薯,專門用來作為主食食用的,一般從每年的深秋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平時吃紅薯時,就要把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子用繩子系住下到窖裡,把紅薯裝進籃子用繩子提出來,此俗稱“拾紅薯”。有的家庭還在洞壁左右錯開挖上兩排腳能踩的小坑,俗稱腳蹬,以方便一個人進窖拾紅薯時上下紅薯窖。
紅薯窖口都高于地面,下雨時還要用石闆或木闆将窖口蓋住,以防下雨雨水灌入,有的家庭還用磚砌了窖口。天不太冷時,一般窖口都是敞開的,窖内溫度也不能太高,溫度太高會導緻紅薯腐爛。冬天若溫度驟降,就用山藥秧或草襻蓋住窖口,以免寒氣侵入,使紅薯内芯發黑而變質。
現在,在古懷慶府廣大農村,因絕大多數農戶已不再種植紅薯,以往随處可見的紅薯窖,在完成了其曆史使命後都被填平,已不見了蹤影。但它将永遠留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深處,不會消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