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是子宮頸的簡稱,位于子宮體的下方。到目前為止,子宮頸的生理功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沒有一個很客觀的标準對宮頸的生理功能進行評價。當然也不是一點都不清楚,比如宮頸管内充滿黏液,這些粘稠的分泌物阻止了細菌向上面的生殖道傳播,對保護上生殖道免受感染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但另外一個問題比較複雜,沒有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宮頸在性生活中的作用。學術界提出這個問題的時間比較晚,1987年才有報道。作者們發現保留宮頸的婦女,比切除了宮頸的婦女,術後性生活會更滿意一些。但報道一出,很快就遭到了置疑。因為研究這個問題,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叫(性生活)“滿意”?生理器官好端端的夫婦鬧離婚的多得很,嘴上不好直說,就說“性格不 合”;但很多婦女在切除宮頸後,離婚率也沒有大幅度增高。離婚更多地是與其它方面的因素有關,如經濟、财産支配、婚外情等等。對于隻有一個配偶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更加難以回答。因為誰也不知道别人的性生活是怎麼個“滿意”法,沒有比較,無法回答。而且,這個問題似乎也難以設計出一個“滿意” 的動物試驗來。對宮頸在性生活中的作用,估計還得争論下去。
宮頸這個器官雖小,但病卻不少,最簡單的是宮頸炎,最麻煩的是宮頸癌。先談宮頸炎這個問題,并非宮頸炎問題很大,恰恰相反,這個宮頸炎的問題較小,但過度治療的問題卻很大,也很普遍,所以我想談談。
在舊版《婦産科學》中,有個“宮頸糜爛”,是國内婦女的“頭号公敵”。其實,宮頸糜爛在多數情況下并非宮頸出了問題,而是宮頸管内的柱狀上皮細胞,在雌激素水平的作用下,向外生長。由于柱狀上皮隻有一層,所以看起來腥紅腥紅的,很是吓人。現在教科書已經将這個概念改為宮頸管柱狀上皮外翻(移)。婦女們在生孩子之後,宮頸管多少有些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變得松弛了。做婦科檢查時用窺陰器一撐開,宮頸的上下兩唇就會張開,露出宮頸管内的部分組織。有的醫生不懂,把這種情況寫成宮頸糜爛。其實,什麼問題都沒有,正常得很。在激素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柱狀上皮就做縮頭烏龜,退回到頸管内去,宮頸的外表又恢複到表面光滑的狀态。這種狀态下,宮頸外面的細胞是鱗狀上皮,有好幾層,顯微鏡下有點像我們的皮膚。這個柱狀上皮進進出出,像拉鋸似的,這個地方學術上叫交界處或者移行帶,其下方的細胞在感染人類乳頭狀病毒(HPV)之後,容易發生癌變,成為宮頸癌。
宮頸癌在變成癌之前,一般有個過程,開始是宮頸上皮内不足1/3的細胞變壞,樣子上看起來與癌細胞差不多,學術上叫宮頸上皮内瘤樣病變I,簡稱CIN I;如果對這樣的病變不予處理,60%的這類患者的病變會自己變好,無需處理。但有40%左右的患者沒有這麼幸運,會逐步變壞;當有1/3以上2/3以下 的細胞變壞的時候,醫學上叫CIN II;如果此時還是不處理,變壞的細胞會越來越多,及至宮頸上皮全層細胞的樣子都變得怪怪的,這時候醫學上叫CIN III。由于這個CIN III與宮頸原位癌在形态上難以區别,所以大家習慣于将二者合稱為CIN III/原位癌。其處理原則都是進行宮頸錐切。當然切除之後,還要再做病理檢查,看有無癌細胞浸潤到基底層外。一旦突破了這個界限,就算浸潤性宮頸癌, 需要進一步處理,處理原則要根據浸潤的深度和寬度而各有不同。
由于宮頸癌的癌變過程相對較長,這給了醫生們充足的時間來檢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婦科體檢。Papanicolaou醫生提出了宮頸癌的普查方法,就是利用癌細胞間的連接比較疏松這個特 點,将宮頸脫落細胞塗抹在玻璃片上檢查,醫學上叫巴氏塗片或巴氏染色。由于宮頸癌發生率高,取得宮頸細胞又比較容易,所以這個方法很适用于癌症的普查。這就是婦科宮頸癌普查的來曆。如果在宮頸癌發生之前,也就是所謂的癌前病變過程中發現了,治療上不僅相對容易,而且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很小,花費也不多, 效果很好,對壽命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才開始大規模的使用這項技術,至70年代,宮頸癌患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美國急速下降了 70%以上,功勞很大。
由于巴氏塗片的質量很差,在判讀時對醫生的水平要求很高。即便如此,其漏診率還是很高。1988年,美國人改進了巴氏染色的評價方法,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又創造并改進了塗片技術,将宮頸癌細胞制備成薄薄的一層,制備過程中盡量地去掉一些雜質如宮頸黏液、血細胞等,不僅提高了閱片質量與速度,降低了漏診率,而且還可以查出宮頸的一些其它毛病,比如有沒有患滴蟲、真菌等,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這種方法現在國内多數大醫院基本普及,這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TCT檢查。
PS:抱歉,本人不在這裡平台上直接回答網友的提問。如果有醫療健康上的問題需要咨詢,請大家在丁香醫生、愛問醫生或者知貝健康裡找我,我很樂意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您的理解與合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