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寫了熱病,也寫了偏枯等九種雜病,在臨床上熱病我們往往都是用藥物治療,用針治療的除了放血救急,很少用。我用針治療熱病的臨床經驗也不多,大多是用傷寒的方子,但是在内經裡卻描述很多,主要還是我自己學藝不精,不得其法,所以仔細對這篇研讀,希望以後在臨床上能夠用針來解決熱病的問題。
1.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複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偏枯一般認為就是中風後偏癱,枯是肌肉萎縮之意,沒有言語意識障礙時病在肌肉,益其不足,損其有餘。痱一般認為是周圍神經病,四肢無力沒有意識障礙,像格利巴利,影響言語功能,就是重症,治療困難。病輕就是四肢無力所以起于陽,加重會影響吞咽和呼吸,所以複入于陰。
2.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洩。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熱病三日,氣口為陰,人迎候陽,所以陽邪盛,陰氣不足,所以瀉其熱,實其陰。邪熱用五十九穴,都在四肢末端,所以說“取之諸陽”。身熱甚反而陰陽皆靜,不要針刺了,這是針刺解決不了的,脈症相反,應該是陰液虧虛太過。如果可以治療用針時瀉法,但是由于陰液虧虛可能不會出汗。這種病應該用藥物治療,大量補液。
3.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幹,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這一段說明熱病一周沒好,但是脈還是急促短小,說明熱邪還是比較盛,刺肺經的少商穴魚際穴等。熱病一周脈小,尿血,口幹,說明陰液消耗過度,脈率不齊,出現心陰受損,重症。此時應當滋陰清熱補氣。
4.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複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汗出,但是脈還是躁,這種情況一般都容易再次發熱,如果伴随喘的,說明邪入肺髒,不能淺刺。喘的厲害為重症。在臨床上也很常見,比如重症流感,我們用退燒藥發汗後,脈還是躁動不安的,一般還是會再次發熱,如果好幾天不好,又出現喘,呼吸困難,就影響到肺了,出現肺炎的可能性很大,呼吸困難非常明顯,血氧上不去,就會有生命危險。新冠也是如此。
5.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七、八天,脈象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數,後期看能否發汗,三天後仍未汗出,是正氣已衰,第四日死。這一段說明熱病一周,邪氣衰,正氣也衰,能夠出汗就能好,邪随汗出,如果過幾天還是不能出汗,正氣衰的明顯就是重症了。所以熱病7、8日是個界線,病情一定會出現變化,不是好了,就是重了。
6.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俛,幹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幹,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溢幹多飲,善驚,卧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水,木者,肝也。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癫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先皮膚痛,鼻塞面紅(或腫),邪氣由表入裡,入裡化熱,所以先刺肺經,再瀉火。用的是镵針,瀉陽氣。熱病先身澀,身體緊張活動不利,口幹,屬于皮,邪氣剛入,還是用镵針,瀉陽氣,後轉為風水,膚脹口幹,瀉火效果不好,屬于水,利水為上;熱病溢幹多飲這一段,取之膚肉,屬于脾胃,用圓利針,如果針刺脾經效果不好,可以利濕;熱病面青這一段,肝風内動,用三棱針于四肢末端放血。筋骨無力緊張,目中有水,取肝經,效果不好,取肺經。熱病驚厥,用三棱針放血,取心經,但是效果不好,考慮取腎經,或者滋腎陰。
7.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熱病身體困重,耳聾昏沉,三棱針取59穴,如果磨牙耳朵發青,取腎經,效果不好取脾經或者補脾。
8.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幹,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沒有明确的痛點,耳聾,口幹,上熱下寒,後背熱腹部寒,重症。
9.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汗出,脈症相合,可以發汗,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
10.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脈症汗相合就生,脈症汗不合就死。總結來說,大家都知道,熱病需要發汗,發汗後體溫大多會下降,但是如果脈還是很躁,體溫就會重新上去,如果反而躁的更加明顯,這是說明發汗不對,導緻變成重症,如果脈很躁,發汗發不出來,體溫降不下來,說明也是重症。從現代醫學考慮是由于血容量不足,發汗太過所緻,應該補液,所以多喝水是應當的。
11.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内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聰會一,發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參考彭老師所著《靈樞解難》,總結内經的59穴。
12.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
喘可以取隐白穴,寒留針,熱則不留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