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又是與饞言有關。遭讒毀的人名叫孟子,他是一位寺人(即閹人),為發洩心中怨憤而寫了一首詩《巷伯》,巷伯就是掌管宮内之事的宦官。
孟子看來已不堪忍受讒言的傷害,對此深惡痛絕,所以詩末他鄭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因讒被傷害的像屈原、嶽飛這種仁人志士,我們都為之扼腕歎息。可見進讒者對社會的危害,簡直就是禍國殃民。
孟子在詩中并沒提到讒言,隻是把那擅長搬弄是非的讒人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下面我們就随孟子的詩來見識一下進讒者是一副什麼醜惡嘴臉。
詩的首章極盡誇贊織錦者們就是能工巧匠,織就了花紋鮮明的貝紋錦。以此來形象地比喻那些巧言善辯的小人,把讒言說得天花亂墜,兇狠地誣陷好人。
第二章描述喋喋不休的進讒小人,嘴咧得如簸箕,就像人人厭惡的箕星挂在南天。這些小人搖唇鼓舌的醜态,真是令人可恨可憎。
第三章還是先寫诽謗者們附耳竊竊私語,散布一些害人的謊話,想置人死地而後快。
四章仍然揭露诽謗者想方設法地造謠、信口編些花言巧語,不擇手段地讓聽者信“其實”。好險惡的用心。
第五章可看出,讒人終得志,面對被讒者的失意、憂愁的樣子,得意忘形。
痛心疾首的被讒者,終于忍無可忍,呼唱詛咒“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這憤恨如狂風暴雨般傾瀉而下,這造謠者真是十惡不赦。
詩人在詩的結尾處,鄭重地留下了名字,說明此詩有極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之作。
今天,我用杜甫的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作題目,是因為這句詩表達了杜甫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作的嚴肅認真态度,也是他的偉大之處。而這詩中的小人在進讒言迫害忠良的事上,也是用盡了心思,隻可惜是無所不用其極。
附:
小雅·巷伯
萋(qī)兮斐(fěi)兮,成是貝錦。彼谮(zèn)人者,亦已大甚!
哆(chǐ)兮侈(chǐ)兮,成是南箕(jī)。彼谮人者,誰适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谮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fān)幡,謀欲谮言。豈不爾受?既其女(rǔ)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jīn)此勞人。
彼谮人者,誰适與謀?取彼谮人,投畀(bì)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hào)!
楊園之道,猗(yǐ)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