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近兩個月來,一場罕見的野生亞洲象遠距離遷移活動,引起國内外廣泛關注,“全民觀象”盛況空前。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主要分布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3個州市。這群“陸地巨無霸”為何突然選擇遷移遠行?目前它們到哪裡了,人象相處好嗎?下一步,我們将如何安置這群大象?記者采訪了政府部門、專家和群衆,對此進行共同探讨。
遷移近500公裡、跨越半個雲南省
記者從雲南北遷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了解到,象群從“老家”西雙版納一路北上,遷移近500公裡,幾乎跨越了半個雲南省。
截至6月9日17時,象群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活動。獨象離群4天,于6月8日18時30分進入昆明安甯市,在八街街道西南的密林裡活動,距離象群約12公裡,人象平安。
6月8日在昆明市晉甯區夕陽彜族鄉拍攝的象群(無人機照片)。
“無論是亞洲象還是非洲象,遷移、擴散有助于尋找新的覓食地和資源,開展種群間的基因流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生存。”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解釋說。
他說,這群亞洲象來自于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為核心的亞洲象分布區,這一區域是連接版納-普洱亞洲象種群的重要地帶。
“有記錄顯示,活動于該區域的亞洲象種群數量一直在增長。”陳飛表示,随着亞洲象數量不斷增長,象群離開原栖息地向外擴張。由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為便利、可口,且人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象群未受到外界威脅,它們一直在森林和農田間遊蕩。
盯緊象、管好人、理好賠,為北遷之路“保駕護航”
亞洲象的這次“遠行”,是一扇窗口,照見了我們在與野生動物共處路上的不斷探索。
中央和雲南各地采取了多種措施保障人象安全。包括持續用無人機對象群實時跟蹤,沿途有應急人員為象群設置包括香蕉、玉米、菠蘿等食物的投食區以避免象群進入人口密集區,設置防線和路線引導象群遠離人群、進入人煙稀少的林區等。當地還在象群接近人口聚集地時及時對民衆進行預警和疏散。
陳飛說,截至目前,象群所經地區無人員受傷,家中遭到象群毀壞的受災居民也将獲得相應賠償。
一路上,人們給予了象群極大的關心和愛護。“我爺爺和爸爸那一輩沒見過野象,我之前也隻在電視上見過。聽到大象快到我們村的消息,大家都很興奮。”49歲的昆明市晉甯區夕陽彜族鄉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說,他擔心大象吃不飽,主動聯系了鄉政府希望捐出自己種植的玉米幫助投喂大象。指揮部還專門安排專家來考察他家的玉米,确認是适合大象的食物後才拉走投喂。“希望大象們一路有吃有喝,安全回家。”他由衷地說。
從6月2日晚上10點到10日,昆明恒正環衛服務有限公司渣土車司機何國勇和其他車隊一起,在指揮部的安排下不斷轉移地點,前往一些進村入寨的路口進行人工圍擋設障,防止象群進入村鎮。
“已經一周了,我們車隊吃飯睡覺都在車上,可大家沒有任何怨言。我們的工作,避免了人和象的正面沖突。”何國勇說。
全力以赴,确保人象安全
象群還會繼續北遷嗎?“由于象群北移距離較遠,自行回到原栖息地較為困難,繼續遊蕩多長時間無法預測,可能需要打長期消耗戰。但如果象群繼續向北,人象風險都會加大。”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謝屹表示。
他解釋說,現在這些區域或繼續北移區域都不是其适宜栖息地,一旦遇到氣溫變冷或極端變化,可能危及種群安全,特别是象群中的3頭幼象,抵抗這些變化的能力不強,其生存堪憂。由于該族群個體數量較小,如若繼續北移沒有回到其原栖息地,将隔斷與其他象種群的基因交流,近親繁殖、結構單一等問題很可能導緻該族群逐步退化,甚至消失。
象群每到一處,既要調動公安、消防等力量,又要強化群衆安全防範意識,躲避象群避免人員傷亡。象群長期遊蕩,對群衆正常生産生活也有較大影響。
謝屹說,為避免家族小種群滅亡,國際社會通常采取圈圍、活捕轉移等人為控制措施,送其返回栖息地與其他種群重新建立聯系,加強基因交流,優化種群結構,提升物種遺傳多樣性。同時,對擴散出的族群還應當持續組織力量,做好象群遊蕩區域監測預警、群衆安全防範宣傳等,切實維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
雲南北遷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指揮長萬勇說:“我們會繼續密切監測象群動向,根據象群走向研究合适舉措。全力以赴确保人象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目标。”(記者胡璐、趙珮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