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5:55:58

“鬼節”的正式名稱應該叫“中元節”,它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三大信仰體系集中展示的中國傳統節日。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是怎麼來的)1

道教的《修行記》中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日夜誦經”。而佛教則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法會”,依照《盂蘭盆經》所示,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以報父母生養之恩雲雲。儒家則在這天一定要祭祖。

不管是道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雖然祭祀方法不同,但是這個節日主要是圍繞鬼魂設置的,相當于是一個安魂的節日,所以,三種思想中的各種儀式都以此位中心。

“鬼節”的來曆,據說最早應該是出自佛教。《顔氏家訓·終制篇》中寫道:“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可見當時南北朝已經有過七月半的的節日了。不過這段話裡,所說的“有時齋供”與“七月半盂蘭盆”分成兩件事,大概是“齋供”祭祀親人,使祖先不至于在陰間受到凍餓;而“盂蘭盆會”則是借助佛的“法力”,祈求諸佛解脫死去親人在陰間的痛苦,即超度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七月中旬的中元節,雖然有一定的祭祖風俗,但是還未形成一定的儀式,這個節日更多的是為了供佛。

道教的中元節是一個以祈求免罪為主的節日。道教将正月到六月稱之為“天官”,七月到十二月稱之為“地官”,将正月十五稱作“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又将十月十五日列為“後元”,稱作“水官”。北魏時期的道士寇謙之将三元分别附會為三個神人,說一個名叫陳子禱的人與龍王的三女兒結為夫婦,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他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受到敕封,稱之為“三元大帝”,分别掌管賜福、赦罪、解厄三件事,并在世間建三官廟供人朝拜。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是怎麼來的)2

與道教裡中元節的“赦罪”相似,佛教裡在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也是為了死去的亡人解脫苦難的。按照《佛祖統紀》中記載,“盂蘭盆會”始于梁武帝時期。《燕京歲時記》中引用《釋氏要覽》的說法:“盂蘭盆乃天竺國語,猶華言解倒懸也。”所謂“倒懸”,其實說的是堕落于“餓鬼道”的鬼魂,倒挂受苦的意思,“解倒懸”則是解除倒懸的痛苦。

《盂蘭盆經》裡講到,目連修成羅漢後,用天眼看見他的死去的母親生活在惡鬼之中,于是他送飯給母親吃,但飯未入口便化成火炭。目連隻好跑去請求佛祖幫忙,佛祖給他出主意:“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并且要目連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乃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味,以薦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目連隻好聽從佛祖的說法,如法設供,母親才脫離餓鬼之道。目連救出了母親,建議佛祖:“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回答“大善”,從此後世傳為一切孝順子孫都應該作“盂蘭盆會”,誦經施食,俗稱“放焰口”,成為佛教徒追薦祖先的常例。

其實目連救母親于餓鬼道的傳說,以至于衍生出“盂蘭盆會”祭祖的風俗,都在說明佛教中國化的演變,佛教徒在推行“盂蘭盆會”的過程中,已經摻雜本土儒家孝道觀念,這也為後世的七月半以祭祀祖先替代供佛提供了可能。所以唐代時,寺院設“盂蘭盆會”更成風氣。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是怎麼來的)3

《歲華紀麗》裡面寫道,中原地區,“釋氏盂蘭盆盛于此日”。唐代宗非常好佛,王缙當宰相的時候,曾經在七月十五于宮内道場設盂蘭盆,裝飾的都是珍貴的黃金翠玉,耗資數十萬,又設置高祖以下的七個皇帝的神座,備有幡節龍傘衣裳之制,上面分别書各個皇帝的名号在幡上,從宮中擡往寺院陳列,排開儀仗,百僚分官階,排列于光順門等候。幡花鼓舞,近呼道路,成為每年中元節的一大景觀。

到了宋代,“中元節”正式定型,成為糅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間信仰等多種因素,以祭祀祖先,追薦亡靈為主要内容的傳統節日。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的中元節,在節日前幾日,市井就開始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等等以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商品。“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挂目連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者增倍”;陸遊在《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記載:“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組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

節日中,人們都以素食供養祖先,自己也多吃素食。《武林舊事》中記載,祭祀祖先依照慣例應該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彩緞、面棋,有的則要用“麻谷窠兒者”,寓意未報“秋成之意”;雞冠花供養祖先,稱之為“洗手花”。除了家祭祀祖先外,城外如果有新墳的人家,則照例要出城拜掃。

寺廟宮觀在這一天也要普作法事,設置道壇祭奠亡靈。有錢人還要請僧人到家裡,“于家設醮,飯僧薦悼”。寺廟設“盂蘭盆會”時,也要舉行放燈,以照亮陰間,度出幽冥深處的鬼魂。宮廷也舉行放燈活動,同時政府也對僧侶放松管制。此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同圓之日’。自解制後,禅教僧尼,從便給假起單,或行腳、或歸受業,皆所不拘”。

鬼節中元節是哪一天(中元節是怎麼來的)4

明清時期,“中元節”一如前朝,寺廟照樣舉行“盂蘭盆會”,普通百姓則祭祖上墳。《帝京景物略》中寫道京師,“上墳如清明時”,人們“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辄于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不過南北風俗還是有些許不同,在南方,中元節除了祭祖以外,還要祭祀孤魂野鬼。謝肇浙的《五雜俎》中寫道:“閩人最重中元節,家設先人牌位,祭而燎楮陌。女家具父母衣冠祀笏之類,籠之紗,謂之紗箱,送父母家,是夜具齋馄饨楮錢,延坐于市,祝祀捂住鬼神,謂之施食。”

除了祭祖,另一項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便是放河燈。此時的放燈比宋代更有娛樂氣息,少了鬼氣,多了人氣。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中記載:“中元節前,上家如清明,各寺設盂蘭盆會,以長椿寺為盛。晦日,謂是地藏佛誕,供香燭于地,積水潭,泡子湖各有水燈。”《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中元節:“歲中元夜,盂蘭盆會,寺寺僧集,放燈蓮花中,謂燈花,謂花燈。酒人水嬉,漫煙火作凫雁龜魚,水火激射,至萎花焦葉。是夕,梵吹鼓铙,與燕歌弦管,沉沉昧旦。”

中元節的時間,正好是一年中暑氣未能全消,秋風乍起的時節,當經過一天的悶熱,夕陽西下,城内外的各處水面上亮起一盞盞随波蕩漾的荷花燈,千盞萬盞,燦爛如群星,使得明清的北京城少了莊嚴肅穆,多了親民可愛,雖然祭祖依然是主要活動,宗教中超度地獄亡靈還在照例舉行,可是對于普通人來講,已經沒有恐怖的死亡氣息,而是聚會玩樂的生活景象。甚至連飲食上都有各種寓意。譬如廣州,“以龍眼花果相饋遺,曰‘結緣’。而在北京,則是“吃鲥魚,為盛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