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小家庭裡,善良就像基因一樣,從一代人身上拷貝到下一代人那裡,而這個世界也因為她們變得更溫暖。
文 | 馮瑜
張資昕18歲生日即将到來時,她調皮地對媽媽張春紅說:“很快就是我的生日了哦!我想要過得特别一點兒。”
張春紅點了點頭。在他們家,過生日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歲月記錄着時光的流逝,也承載着成長的意義,每一年,張春紅都會為女兒慶生,有時候是買蛋糕慶生,有時候是家人一塊兒聚餐,有時候是邀請朋友來家裡玩。
但18歲生日不一樣,這是一個分界線,一邊是孩童,一邊是成年。張春紅尋思着要怎麼讓這個生日更加豐富多彩。定做最新口味的蛋糕、買來女兒喜歡的零食、買一份她想要但平日裡舍不得買的物品、邀請她的小夥伴一起來參加……出神之際,女兒的話把她的思緒拉了回來,女兒說:“我想在愛心早餐店請環衛工人們吃一頓飯。”說這句話時,張資昕眼中滿是期許,這是她多年來深藏在心中的小心願。
年紀最小的“老義工”
在張資昕出生成長的河南商丘,“商丘好人愛心早餐店”是一個溫暖的地方。這個項目由商丘市義工聯于2016年10月發起,5年多的時間裡,為附近的環衛工人、孤寡老人提供免費早餐多達28萬份。
每天清晨6點30分,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愛心早餐店準時開門,環衛工人們陸續風塵仆仆地走進店裡吃早餐。有環衛工人說:“我幹了5年環衛工人,愛心早餐店的飯菜天天不重樣,我吃在嘴裡暖在心裡。”
由于早餐店是一個公益項目,這裡的“服務員”都是義工聯裡的義工,而運營資金來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為了保證早餐店正常運營,義工聯開設了“日專場”“月專場”“年專場”等多種愛心專場捐助方式,愛心企業和個人可以選擇相應的“專場”,給早餐店提供愛心資金。
在張春紅母女的生活中,愛心早餐店不僅僅是一家有溫度的早餐店,更是張資昕成長的“見證”。
張春紅是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工作人員,2006年,她加入剛剛成立的商丘義工聯,成為第一批義工。
張春紅一直是熱心人。加入義工聯以前,看到有乞丐讨飯,她會掏出零錢或者給他們買熱乎飯菜;看到醫院有病人需要幫忙,會上前助一臂之力;有一回,她在報紙上看到有人得了重病需要錢,回到單位後,她自制捐款箱放在顯眼處,并附上那份報紙,号召同事們“出手相助”。盡管家庭不富裕,她也掏出了200元。在醫院工作的這些年裡,她看到過生病的苦,也清楚沒錢治療的難,她知道對于重病患者,200元隻是杯水車薪,但如果看到消息,卻不管不顧,她于心不忍。
加入義工聯後,一向樂于助人的她有了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15年來,隻要時間允許,她都會參加志願活動。身後的張資昕就像一個“小尾巴”,跟着她幫助有需要的人,用雙手傳播正能量。在媽媽的帶動下,小資昕也加入了義工聯,成為了年紀最小的“老義工”。
這15年裡,母女倆慰問孤寡老人,探望貧困兒童,給福利院的孩子送禮物,幫助農作物滞銷的農民,為汶川地震的災民捐款,也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力量……她們不僅自己幹,還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張春紅在工作的醫院組建了一支志願者服務隊,幫助醫院裡的病人。起初,這支隊伍隻有她和幾個同事,現在,它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有146人,為困難的病人“遮風擋雨”,成為一道溫暖的風景。
張資昕很多同學知道她參與志願者活動,一些同學的家長還主動聯系張春紅,說要加入義工聯,帶着孩子一起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出一把力。每當這時,張春紅都會詳細給他們介紹義工聯的工作,講述發生在義工聯裡的小感動。
早餐店成立之後,張春紅成為了這裡的“員工”。她4點多鐘起床,簡單洗漱,吃點東西,5點多出現在店裡,穿上紅馬甲,和義工們一起洗菜、切菜、擺桌椅、為“客人們”盛飯菜,忙完正好到了上班的點兒。
她喜歡用這種方式開啟新的一天。她說:“堅持,成為了一種習慣。”哪天不過來,總覺得少了點兒什麼。
看到媽媽風雨無阻地往早餐店裡跑,張資昕好奇:這個小小的店鋪,有怎樣的魔力呢?
為了探個究竟,她主動提出跟媽媽一起去店裡。清晨,天還沒有完全亮,兩人便走在了前往早餐店的路上。這麼早起來,張資昕有些不适應,一路上哈欠連連。但來到早餐店後,一下子就來勁了:“叔叔阿姨們幹得真起勁,自己不努力點兒,就要給他們拖後腿啦!”
她幫着擦桌子、擺凳子。張春紅以為女兒是心血來潮,誰知,寒暑假時她成為早餐店的“常駐員工”一幹便是好幾個年頭。
成為“資深員工”後,張資昕還當上了小導師,每當有别的義工帶孩子來早餐店幫忙,她就手把手地指導他們,桌椅要怎麼擺放、餐具要怎麼收拾……看着女兒小大人般的模樣,張春紅咧開嘴笑了:這孩子,還指導得有模有樣。
除了出力,張春紅還出錢。幾乎每一年,她都會組織單位同事一塊兒開設“第四人民醫院專場”。有的時候發了工資,她會先留下一部分錢,捐給愛心早餐店,自己包場一天。
每次包場,無論要不要上課,張資昕都會早早起來,跟着母親來早餐店幫忙,有時候,會比母親起來得更早。
有一天,張資昕說:“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包場請環衛工人吃早餐。”說這句話時,小資昕的個頭兒還沒有張春紅高,她仰望着母親,眼裡滿是暖意,張春紅隻當這是孩子的一句玩笑話,沒有太在意。可是,孩子卻把這事兒裝進了心裡。
所以,當張資昕說出自己18歲的“生日會計劃”時,張春紅猛然想起她昔日的“小心願”,心頭一暖,作為母親,她感到既欣慰又感動:我的女兒要憑借自己的能力,兌現昔日的諾言了。
用善心開啟成年之路
早餐店有一塊小牌子,記錄當天的菜色、捐助人、捐助金額等内容,門口還有一個LED屏,會顯示捐助人的名字。張資昕生日那天,牌子上出現了她的名字,門口的屏幕亮起“張資昕同學生日愛心捐助一天!”的文字在蒙蒙亮的街道上格外顯眼,給深秋的商丘增添了幾分暖意。看到自己的名字,張資昕激動又開心:今天自己成年啦!還做了一件“大人”的事情。
她有一個存放零花錢和壓歲錢的“小金庫”,平時不怎麼使用,但每次張春紅告訴她義工聯組織捐款時,張資昕都會“豪氣一把”,有時候捐幾十塊,有時候捐幾百塊。汶川地震、武漢疫情時,她參加完學校組織的捐款,還會加入到義工聯的募捐隊伍裡。
生日那天早上,“小金庫”被開啟,張資昕小心地拿出了一部分錢,裝進一個小紅包,揣進衣服口袋。出門之前,她還特意摸了一下口袋,确定紅包安然地躺在裡面,才笑眯眯地走出家門。
她要在早餐店正式營業之前,親手把這個小紅包交給值班組長,這是店鋪裡固定的捐贈儀式。兩人的距離不遠,但帶着笑容的張資昕走得很慢,每一步都邁得很穩健,對于她來說,這不是一段簡單的距離,而是從孩童通往“大人”的成長之路。
看着女兒走到值班組長跟前,雙手将紅包遞過去的那一刻,張春紅的淚水沿着臉頰落了下來:這些年裡,她做給孩子看,帶着孩子幹,長久的言傳身教,把善意的種子種在了孩子的心裡,這一刻,她看到了種子發芽的模樣,那個一直跟在她身後的小女孩長大成人,要開啟她的成年生活了。
那天,母女倆除了幫忙準備飯菜,還帶來了一籃子“生日雞蛋”,給環衛工人們“加餐”。按照當地習俗,生日吃水煮雞蛋,有着順利與祝福的美好寓意。張資昕說:“我想和大家一起過一個不一樣的18歲,也希望用這個善行來紀念我的18歲。”
6點30分,早餐店準時打開大門,冒着熱氣的小米粥、紅燒土豆、饅頭和蒸雞蛋一字排開。由于年紀小,張資昕在店裡向來是負責測量和記錄體溫,但這一天,她走到餐車前,為大家盛飯菜。152名環衛工人拿着飯盒,排起了長隊。
張資昕已是店裡的“老員工”,很多環衛工人都認識她,但他們不太善于表達,接過蒸雞蛋時,有人笑着為她送上生日祝福,内容簡單樸實:“祝你生日快樂!”“生日快樂、學習進步!”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張資昕也以笑容回應,這些祝福語,讓她感到意義非凡:助人不是為了得到答謝,而是在做這件事情時,感受到“給予”的快樂。
這些年裡,他們在幫助環衛工人,環衛工人們也在溫暖着他們。
疫情之前,早餐店開設堂食,有一位年紀較大的環衛工人每次來吃早餐,都會幫着收拾桌子、打掃衛生,張春紅招呼他早點吃早餐,别餓着了,他擺擺手,等着最後打飯,幫着義工們關好店鋪再離開。盡管生日當天他沒有來到現場,但每次想起他,母女兩人都會感到溫暖。張春紅告訴記者:“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友好對待他人,他人也會對你溫柔相待。
有一回,一位環衛工人給她們送了一瓶腌菜,說是自己制作的,想用一點兒小心意表達感謝,張春紅領下了心意,但禮物怎麼也不肯收,她知道環衛工人過得不容易,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每天都很辛苦。在她看來,對方送過來的這份好意,比什麼禮物都珍貴。
與環衛工人接觸之前,和很多人一樣,張資昕隻知道他們工作辛苦,卻沒放在心上。來早餐店以後,她意識到媽媽說的那句“職業沒有貴賤之分”的真正含義,義工們很早就要來到早餐店忙碌,但很多環衛工人比義工們起來得還要早。河南的冬天很冷,義工們在店鋪裡忙碌,環衛工人們頂着寒風在戶外工作,他們要趕在這座城市蘇醒之前,将幹淨整潔的環境帶給市民們,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回家後,為城市換上“幹淨的新衣”。
張資昕拉着媽媽說道:“環衛工人們真辛苦,他們是這座城市裡起得最早、下班最晚的人。”張春紅看着女兒,認真地點了點頭,心中湧上一陣暖意:這孩子,會體諒别人了。
這個世界的溫度,是每一個人用行動一點點積攢起來的,這是張資昕成年後做的第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她希望以此為起點,做一個溫暖而善良的人,就像媽媽一樣。
從“小尾巴”成長為公益人
張資昕的善良感染了身邊的人,有愛心義工把這一幕拍下來,傳到網絡上,很快,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播開來,還上了微博熱搜。
有一天,一位朋友找到張春紅說:“我孩子看到你女兒的報道了,纏着我說自己過生日的時候,也要像資昕姐姐一樣,請環衛工人們吃飯哩!”還有一位朋友是一個行動派,當他的孩子說要向張資昕學習時,他們說幹就幹,找到了張春紅,讓她幫忙聯系早餐店,掏出了原本要給孩子辦生日宴會的錢,開設了專場。在未來,她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孩子來到早餐店裡過生日、過成人禮,用善意溫暖世界。
看到身邊出現了那麼多效仿女兒善行的熱心人,張春紅很開心,曾經,她用自己的行為帶動身邊人加入義工聯、參與公益活動;現在,她的女兒也開始一點點影響身邊的人,在女兒身上,她看到了愛心的傳承。
正在讀高三的張資昕還有一個小願望:報考醫學院穿上白衣,走到救死扶傷的第一線。
從小在醫院和義工聯長大的她,看到過太多的悲傷,也感受過很多的溫暖。正是看到了醫護人員的艱辛,她更希望成為其中的一員。她想用自己的雙手療愈被病痛折磨的人,也希望以綿薄之力,幫助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往後的漫漫人生裡,她仍然是義工聯裡的“老義工”,卻不再是跟随在母親張春紅身後的“小尾巴”。她将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公益人,站在母親身邊,攜手走在公益之路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