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中傳承,傳承中娛樂。我是小音,感謝大家關注 。
提到德雲社,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郭德綱和于謙啦。其他新生代演出也陸續有不少商演。大家去過誰的現場呢?喜歡哪位年輕的演員呢?
有些朋友去過商演現場之後,回來覺得似乎有些不滿足——互動不夠或者覺得氣氛與自己想象中不一樣。
小音在微博和一些渠道也看到有粉絲在吐槽,恰好也在整理之前的投稿,所以也聊聊這個話題吧。
商演和日常演出不同。
首先最直接的區别是場地大小。
場地越大,對演員要求也越高。
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挑戰,另外一方面是氣息控制。按很通俗的說法是,在50平米的房間說話和在500平米的房間說話 要讓大家都聽清楚,且穩定發揮(起碼沒有顫音等基本毛病)已經是件不容易是事情。
盡管我們現在有麥克風,但是面對這種問題的挑戰是一樣的——起碼如何調整與麥克風的距離,聲音等等也是需要經驗和不斷訓練演出才能把控的。
同樣道理,隻要換了場地,演員必須認真彩排也是基于此原因。
另外,有時候一些現場表演車禍,不一定是演員水平,而是不适應場地。
提到這個,得誇一下德雲社栾雲平。他在東北分社做日常演出之前,為了适應場地,他花了整個下午帶着一隊一次次排練。連粉絲都覺得不是很有必要,他依然很認真一直跟了全程。小音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對這個演員更是多了幾分敬佩——他不隻是敬業,而且足夠專業。
第二個直觀區别是人數不同。
心理壓力和緊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人數越多,互動難度越大。
即使都是喜歡郭德綱的,也不是同樣經曆認知的情況,讓這些沒有統一知識背景的人群,同頻共振,這相當有難度啊!
對于德雲社新一代演員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
舉個例子吧,有些觀衆買票去之前,更多是沖着德雲社的牌子而某個演員;也有觀衆是從小園子跟到商演的,還是了解這些年輕演員的表演習慣和風格的;還有一些是之前在網上或者其他渠道看過一些演出才買票進場的。這三類觀衆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演員的表演認可度和認同的點是不一樣的。如何讓這三類觀衆都樂,這是很考量功底的。
當然,讓觀衆樂的層次也不同,這個不在今天的讨論範圍。
還有一個因素是“心理距離”。
場地越大,表演區距離觀衆區越遠,表演難度越大——需要拉進與觀衆的距離。這種情況對于熱場(墊話)要求比較高。而年輕演員經曆的演出數量和打磨自然還是要比郭于少一些,特别是習慣了之前園子或者小場地的距離,突然換到大舞台,調整好自身的“心理距離”感也是件需要時間來磨砺的事情。
綜合直觀的影響來說,德雲社年輕一代在挑梁的路上,還是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是,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以及演出場次的增加,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