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天水秦文化旅遊

天水秦文化旅遊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2:50:14

天水秦文化旅遊(探尋蘇秦村)1

蘇秦村規劃效果圖

天水秦文化旅遊(探尋蘇秦村)2

村口的“蘇秦故裡”标志

天水秦文化旅遊(探尋蘇秦村)3

蘇秦村廟會的戲曲演出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

三門峽市渑池縣,因仰韶文化而聞名于世。而就在渑池縣西南不到20公裡的山嶺之中,隐藏着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村,名曰“蘇秦村”。相傳,這裡是戰國時期著名合縱家、曾佩六國相印,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錐刺股”的主人公——蘇秦的出生地。村中世代流傳着關于蘇秦的各種傳說,而有關蘇秦的古迹遺址也不在少數。

這個崇山峻嶺之中的小村究竟和蘇秦有什麼關系?它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說?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實地走訪了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和河南省曆史文化名村名錄的蘇秦村,探尋蘇秦和這個小村之間的故事。

蘇秦的故事代代相傳

73歲的村民張同年打記事起,聽得最多的就是爺爺告訴他的關于蘇秦的各種故事。說起這些傳說故事,張同年張口就來:“村子南嶺高處有四個大土包,小時候老人們告訴我們,那是五女古堆,裡面是蘇秦的五個女兒,我們也叫她們五仙奶奶。”

張同年說,爺爺告訴他,這個五女古堆是蘇秦當時為避免五個女兒被戰亂牽連而修建的假冢。“那下面其實是讓他女兒們住的房子,大女兒和小女兒住一起,其他三個女兒各一間。四個古堆各自聯通而且都留有氣孔,她們在裡面一直住到老死,也終身未嫁。”張同年回憶說,自幼他便知道,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村裡就有到五女古堆上香祈福的傳統。

據清乾隆十一年編纂的《渑池縣志》卷二十中記載:“蘇秦五女冢在治西二十裡蘇秦村。”另外,該卷還記載:“乃今渑亦有蘇秦村并其五女之冢,或為蘇秦之别業欤?”可見,被當地人稱為五女古堆的五女冢,其傳說流傳已有很長時間。

《史記·蘇秦列傳》有雲:“蘇秦既約,六國以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侯。乃投縱約書于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裡講的就是蘇秦合縱六國共同抗秦于函谷關外的典故。而在蘇秦村西北,就有一處高8米多、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的遺迹,名曰武安寨。

張同年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相傳這裡就是蘇秦當時的封地,“當年蘇秦的軍隊就駐紮在這個地方,防禦着離這不遠的函谷關,因為他是武安侯,所以這裡就被叫做武安寨”。

“我小時候就是聽着這些關于蘇秦的傳說長大的,這些古迹遺址也都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地方。可以說,所有關于蘇秦的故事都是村裡人口口相傳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張同年說,他年輕時從事教師工作,也一直在用蘇秦的故事激勵、教育自己的學生和後代,“這種精神的傳承不能斷”。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豐富的傳說和古迹世代影響着蘇秦村的村民,同樣,傳統文化在這裡也已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在蘇秦村,有一處古迹名曰龍耳寺。據《蘇秦村志》記載,該寺始建于唐永貞元年,相傳此處曾是蘇秦舊宅。寺中現存有金大定十六年石碑,是現存最早的關于蘇秦村村名的實物記載。

據蘇秦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峰介紹,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五,蘇秦村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最早就是為了紀念龍耳寺,早年這個廟會也是在龍耳寺門口舉辦的。相傳蘇秦村當時在修建寺院時出資最多,所以被推選為社首,廟會期間,隻要蘇秦村的社火不到龍耳寺,其他社都不能進場”。

張同年告訴記者,這個廟會由來已久,具體是哪一年開始已無從查證,“據說是有龍耳寺就有這個廟會了”。

這個廟會為什麼能夠延續至今?

張同年說:“我對正月二十五會有很深的感情,因為我的生日是正月二十四,自小就期盼着每年的龍耳寺會,這個古會給了我太多的歡樂和期盼。歡樂的是在會上能看到許多熱鬧玩意兒,例如戲台大戲、高跷社火、紙馬旱船、擡垛、扛垛、小鬼摔跤、耍猴舞獅等大場面,更有吸引小孩子的吹糖人、賣皮老虎、賣琉璃咯嘣、芝麻糖、洋犁糕(一種兩頭尖的小糖果)、柿餅、落花生、炒米蛋這些好玩好吃的東西。雖然當時很窮,但凡有孩子的家長都會給孩子幾角錢去趕會的。我記得小時候買過一個皮老虎——泥捏的小老虎頭,在屁股中間裹一節帶毛的小皮子,一擠一拉,嘴裡就叽叽咕亂叫,很好玩。老想着能天天都有會,多美!”

趕會的人很多,尤其是當蘇秦村社首的社火一出村,更是轟動。龍耳寺離蘇秦村一裡多地,隻聽鐵炮聲聲震響,會鑼執事、鼓樂旗号緊随其後,探馬串鈴由遠而近霎時即到眼前,人們急忙閃開大道,一支數百人的表演隊進入會場。

上午是社火,下午是唱戲,大多時候是一台戲,有一年還唱過兩台戲的對台戲。寺院前東西各搭戲台,兩台戲互不相讓,盡揀熱鬧的戲唱,人們忽而東,忽而西,哪裡熱鬧往哪邊跑。

“目前咱蘇秦村的這個廟會已經吸引了周邊很多村鎮的老百姓,據我們了解,規模可以說是豫西地區最大的古廟會了。”李仁峰告訴記者。

保護規劃正逐步實施

在聊到古廟會的時候,村民們都不約而同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提起了一個人——村民張新峰。張新峰每年廟會期間都會支起一口大鍋,給來廟會的人們免費提供午餐和晚餐。

兩口直徑1.5米的大鐵鍋、700多個搪瓷碗輪番上陣,一頓飯能持續近三個小時。“我第一次發飯應該是在七八年前,第一頓飯就發出去了1800多個饅頭。”張新峰告訴記者。

一碗大燴菜,一個手工馍,熱騰騰的家常味道将正月的嚴寒一掃而光。“也不求别的,就是想讓來趕會的鄉親們和遊客能吃上一口熱飯,吃飽了好看戲。”張新峰笑着說。

現在,張新峰在蘇秦村廟會期間的免費大燴菜已經成了蘇秦村的另一張名片。

張村鎮黨委副書記張起告訴記者,目前蘇秦村整體的保護規劃已經出爐,村裡也已經将省政府批複的保護資金用于重點古建的修複,“目前第一批已經修複完畢。未來我們還會系統地按照保護規劃,從硬件配套、環境整治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再通過扶持我們的廟會,我們村裡的曲劇團,提高蘇秦村的文化軟實力。”

張起說,蘇秦村所擁有的傳統文化和它所傳遞出的有關蘇秦的精神,都應該有更廣闊的空間。“它不應該僅僅屬于這一個村,它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我們理應盡最大努力讓它走得更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