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河北野長城排名

河北野長城排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21:22:21

河北野長城排名?近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印發大家對北京的長城了解多少呢?我們陸續推出北京六區長城資源介紹,帶大家一起了解北京520.77千米長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河北野長城排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河北野長城排名(北京北齊長城資源存量最多的區)1

河北野長城排名

近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印發。大家對北京的長城了解多少呢?我們陸續推出北京六區長城資源介紹,帶大家一起了解北京520.77千米長城。

昌平區位于北京西北部,毗鄰北京中心城區,為平原與山地過渡地帶。區内北部、西部是山地,中部、東南部是平原,山地與平原界線分明,其中山地面積約60%,平原約40%。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西北部山區以居庸關所處關溝為界,西是太行山山脈,東北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太行與燕山兩大山脈的交會構成了關溝雄奇險峻特殊地質剖面,也成就了依自然天險而成的居庸著名關口,是2000餘年來北京的北門戶。區内溫榆河,古稱溫水,源發軍都山麓,是北京五大水系中唯一發源于北京境内的河流。

昌平區山水格局分析圖

早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祖先在南口鎮雪山村等地繁衍生息。秦朝設軍都縣。西漢設昌平縣,取昌盛平安之意,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是北京地區置縣曆史最為悠久的區縣之一。明代定都北京後,将皇陵選址于昌平天壽山下,成為明朝的京畿重鎮。

昌平區也是全北京市16個區中唯一一個同時有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的地區,其中長城文化帶分布範圍最廣。

昌平區三條文化帶分布示意圖

01

昌平區長城資源總況

目前,經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昌平區長城資源可以用“215”概括:兩段北齊長城、一道明長城、五座關堡

兩段北齊長城分别為馬刨泉北齊長城和大嶺溝北齊長城,總長31.69千米,約占北京北齊長城總長度的67.8%;另外延壽鎮辛莊村北有2座北齊烽火台遺存,是北京六區中現知的北齊長城中最長的區

一道明長城,被大家稱為高樓長城,全長隻有2400米,長城資源認定中包含14段牆體、14座敵台、1座馬面、3座烽火台,1座相關遺存。

五座關堡分别為上關城、居庸關城、南口城、白羊城、長峪城。其中南口城、居庸關城、上關城與延慶八達嶺關城、岔道城共同構成40裡關溝的五道縱深關口。白羊城和長峪城屬同一防禦體系,扼守昌平西部的白羊溝。

昌平區長城分布及重要段落示意圖

02

昌平區北齊長城

馬刨泉北齊長城全長23.5千米,是北京長度最長、最為連續、形制保存最完整的北齊長城遺址。從地理位置看屬于天保七年(556年)所築北齊内線長城的一段。在馬刨泉村東南,高芹路旁北西嶺上可以看到一道蜿蜒于山脊的石牆,走向清晰可辨,這道石牆在清光緒《昌平州志》就有記載。石牆雖然發現很早,但對其修建年代卻一直沒有明确。直到2010年全國長城資源調查時,通過小範圍考古發掘,發現了北朝的“五行大布”“常平五铢”錢币、指捏紋闆瓦、鐵器、瓷碗片及陶瓦後,才确認為北齊長城遺存。

此段長城基本為南北走向,沿今禾子澗路東側山體上貫穿昌平區流村鎮域内的禾子澗村、老峪溝村、馬刨泉村。北端起自與明高樓長城的交會處,與明長城分開,轉向東南。依山體直至昌平門頭溝區界,橫亘于昌平區西部。另外此段長城有四處戍所,戍所與長城牆體相連,戍所内土地平整,周圍環以石材幹壘石牆,與“十裡一戍”的文獻記載相吻合。馬刨泉北齊長城是研究北齊長城最重要的實例。

大嶺溝北齊長城位于十三陵鎮域内,正好位于明代長城的空缺位置。總體呈東北至西南走勢,途經大嶺溝村、邊牆子村(已搬遷)、錐子石村、立石溝村等幾個村落,全長10.05千米。它的東北端與延慶解字石明長城相連,西南端與八達嶺長城相接。大嶺溝北齊長城不是很連貫,保存相對較好最為連續的位于大嶺溝村東側的山體上。

從地理位置看大嶺溝北齊長城屬于北齊外線東段長城。這段長城築于天統元年(565年),向東由古北口再至遼甯省綏中縣萬家鄉牆子裡村附近入海。此段長城是2010年全國長城資源調查時新發現的,後确定為北齊長城。

馬刨泉長城

03

昌平區明長城

昌平區明長城南端為一座敵台,是昌平區最高點,海拔1439米,因此得名為“高樓”。高樓長城由東北向西南與河北懷來縣交界,兩端接懷來縣黃台子長城1段、2段,其北端東南方向有馬刨泉北齊長城。高樓長城屬昌鎮橫嶺路白羊口統轄,嘉靖三十年(1551)初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增修,而其間的空心敵台則為隆慶三年(1569)至萬曆元年(1573)漸次修建的。

隆慶元年(1567),俺答部、朵顔三衛不斷犯邊,塞北局勢告急,整頓邊防刻不容緩。朝廷對北方防禦的憂心日益加劇,不得不在隆慶元年(1567),将在東南沿海抗倭的譚綸、戚繼光先後召入京城,次年(1568) 朝廷對京畿防務人員進行較大調整,譚綸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禦史,總督薊、遼、昌、保軍務;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後兼薊州總兵;楊四畏以都指揮佥事,任昌平鎮總兵。高樓長城敵台始建于隆慶三年,可以說是戚繼光北上總理三鎮練兵事務後,在其大力興建“空心敵台”長城防禦設施建設思想指導下,由昌平總兵楊四畏組織落實修建的較早一批空心敵台。

明代“高樓”長城

居庸關的名稱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居庸關”的變遷卻至今都不是太清晰。記載表明春秋時燕國即利用關溝一帶的險要山川設有“居庸塞”以控扼山口,西漢時期《淮南子》記載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焉。”早期“居庸關”與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明代居庸關是否為同一地點始終沒有清晰的答案。

在居庸關與八達嶺之間有一道關口叫上關,上關北距八達嶺4.8千米,南距居庸關3千米。有記載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建關城,在元居庸關舊址壘石為城。永樂二年(1404)重修,宣德三年(1428),工部侍郎許廓在原關城的基礎上,修築上關關城和關城水門,因此有人提出上關城在元代時即為“居庸關”。上關城所處地勢極為陡峭,加之現代道路建設的影響,關注的人較少。近兩年将開展的上關城考古及維修工程或許會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解釋。

近代上關城曆史照片(來源網絡)

2020年拍上關城地勢

南口城位于昌平區南口鎮南口村,北距居庸關6.1千米,是關溝南端第一道關卡。元代曾于此置司戍守,明永樂二年(1404)建成。此後明、清均有重修。南口城明代屬昌鎮居庸路統轄。

白羊城位于昌平區西部白羊溝白羊口,關城布置在兩山夾一溝之地,牆體依山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形。白羊城為明代軍堡,元代于此設卡置司,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城堡,即今白羊城。白羊城明代屬昌鎮橫嶺路統轄。

2020年拍白羊城地勢

長峪城位于流村鎮長峪城村中。長峪城分為南北新舊二城,相距三百米,舊城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關城同樣是布置在兩山夾一溝之地,牆體依山勢而建,平面呈不規則形。新城具體建造年代不詳,晚于舊城,依西側山體而建,坐西朝東,平面呈方形。長峪城明代屬昌鎮橫嶺路統轄。

長峪城新、舊兩城地勢

昌平區另外還有一些長城資源,在以往關注不夠。

一是昌平區長城設防同樣考慮了縱深防線,即沿長城牆體設有“外口”和“裡口”。資料顯示,沿昌平區山前地帶東西方向有古隘口50餘處,其中31處并不與長城相接,而是向内延伸,設于山前與平原相交之處,即“裡口”,如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雁門口、德勝口、虎峪口、南門口、晏磨峪口、水峪口、譚峪口、黑淅澗口、大枯将口、白羊口、馬刨泉口、溜石港口、新開口、高崖口、小水口等。這些“裡口”或有駐兵,或有守兵,或有防禦牆體,構成了一條長城内側的防線,凸顯出居庸關的戰略布局特點,以及昌平長城對于京城守護的重要作用。目前存有與古代“裡口”相關的村落19座,僅保留有地名的5處。

二是長城與十三陵防禦關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十三陵選址于天壽山南,正是天壽山、大峪山、翠屏山、蟒山 、鳳山 、龍山、卧虎山等山峰圍合着十三陵小盆地。為了明陵的安全,從永樂年間開始即對周邊山口設置城牆、敵台等軍防設施,這些設施中的一部分也是長城軍防體系的一部分。明代在十三陵周邊設有十個關口,分别為老君堂口、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 、中山口、東山口。《四鎮三關志》記載,德勝口、錐石口、賢莊口、灰嶺口均在居庸路下。嘉靖時期,灰嶺口因“不獨為山陵之枕藉 , 抑亦京師之藩蔽也 , 關系最重”,而對敵樓、舊城改建加強,守軍也由10人逐漸增加到了百名。今日,這些重要的關口,多少都還有一些遺迹可尋。

04

結語

昌平區擁有完整連續的北齊長城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北齊長城遺迹。關溝自古便是華北平原與蒙古草原之間重要的交通要道,這裡不僅有軍事的攻守,也有文人墨客、商賈行旅往來其間,人文景觀衆多,更有“關溝七十二景”的美譽,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昌平區政府組織完成了區一級的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居庸路組團(昌平區)詳細規劃,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資料來源: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