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書寫訓練?一提到寫作很多人都覺得“頭疼”,别說我們普通人,實際上,就連古代大詩人杜甫這種才高八鬥的人也不例外,李白還以“借問别來太瘦生,總問從來前詩苦”來調侃為作詩發愁的杜甫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同步書寫訓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一提到寫作很多人都覺得“頭疼”,别說我們普通人,實際上,就連古代大詩人杜甫這種才高八鬥的人也不例外,李白還以“借問别來太瘦生,總問從來前詩苦”來調侃為作詩發愁的杜甫呢。
由此可見,寫作這事想要做好确實不易。為什麼呢?
因為市面上絕大多數關于寫作的參考書,甚至語文課堂上的教學任務普遍都在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文字寫好、修改好;
卻沒有解決“如何能快速地寫出一篇文章”以及“如何使你的故事引人入勝”。
現在,有一本《寫作腦科學:屠龍的高效寫作指南》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的兩個問題。
本書作者楊滢是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前顧問,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認知成像科研教授,學而思培優前首席科學家,Ted演講嘉賓,還是微博百萬粉絲的腦科學博主。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作者未花一分錢廣告費,僅用她自己的文字就吸引了百萬粉絲,粉絲們評價她的博文“比小說還精彩,讀着酣暢淋漓”。
和市面上其他寫作幹貨類書籍不同,本書是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先分析人類喜歡什麼故事和文章結構,再來介紹如何根據腦科學原理來迅速構建故事,讓你快速寫成一篇吸引人的文章。
圖片來源婷然實拍制圖
01
一個快速寫作的遊戲:皮亞傑建構
萬事開頭難,很多寫作者苦惱的第一個問題,其實不是文筆不好,而是提起筆來卻遲遲寫不出來一個字,本書作者稱之為“空白頁綜合征”。
為了解決這個“病症”,本書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快速寫作的遊戲,那就是“皮亞傑建構”。
皮亞傑建構是什麼?聽上去就很複雜的樣子,别擔心。本書化繁為簡告訴我們:
皮亞傑建構是指“把一個複雜的任務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務,逐一去解決,最後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個大的任務”。
它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解構”,看大任務怎樣拆成小任務比較合理,每個部分應該怎麼實現;
第二步是“建構”,把拆好的幾部分拼起來,争取能夠拼成大的任務。
我們來舉個例子,就更容易理解這兩個步驟是如何進行的。
假如我們要教幼兒園的小朋友畫太陽和兔子的簡筆畫,可以把教小朋友簡筆畫分解成如下幾個小步驟,如下圖所示。
1.帶小朋友觀察太陽和兔子可以分解成哪些幾何形狀;
a) 太陽:可分解成圓形和直線
b) 兔子:可分解成兩個橢圓(耳朵)、三個圓形(腦袋、身體和尾巴)、兩個點(眼睛)和連個半弧形(嘴巴)
2.教小朋友學會畫點、線、圓形、橢圓等幾何形狀;
3.最後,把這些幾何形狀拼接起來,就是一副完整的簡筆畫了。
其中,步驟1就是簡筆畫的解構,步驟2和3則是簡筆畫的建構。我們隻要按照拆解的步驟一步步教學,就能教會小朋友學會畫簡筆畫。
解構再建構的目的就是讓一個大而難的任務,變得小而簡單。
我們在寫作時同樣也可以進行解構和建構。
本書把“快速成文”分解成一下幾個步驟,隻要我們按照步驟,間隔重複地多加練習,一定能練成一雙“寫作快手”。
02
寫作建構的五步法
建構第一步:名詞與場景白描
《寫作腦科學》指出:能将名詞關聯到名詞就是場景描述的基礎。
所以當我們遇到一個作文題目時,先不要着急寫句子,而是要想想這個主題(或者說場景)可以擴展出其他什麼名詞。
記得小時候,我媽媽也給我做過類似的訓練,我現在也會給4歲的兒子作類似的訓練:
我帶兒子去公園、博物館或者動物園時,都會引導他說“看看這裡有什麼東西呀”“這是幹什麼的呀”“駱駝/大象像什麼呀”。
我兒子就會說“這是一顆大樹”、“這是恐龍化石”、“駱駝的背,鼓起來的,像小山”。
這種訓練就是從名詞到名詞,再後來兒子就很會表達和聯想,說“公園裡有大樹、花朵、石頭,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博物館裡有霸王龍、腕龍、迅猛龍”、“駱駝好大,馬也很大,但是馬背上沒有小山,斑馬也是......”。
這種從名詞到名詞的聯想訓練可以幫助作者進行“廣角收縮”:想到公園的一個場景,我可以想到秋千、花壇、噴泉等,以及關于這個場景我可以描述什麼。
等你看到一個場景就能随便說出幾十個關聯的名詞,場景描述就很容易了。
本書以“長城”為主題進行舉例,按照建構五步法形成一篇短文(段落),我們繼續往下建構。
第1步:長城的聯想名詞
山峰、山谷、天險、信号、狼煙、戰争、冷兵器時代
有了這些聯想名詞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建構的第2步,給這些名詞搭配合适的形容詞。
建構第二步:搭配形容詞
同樣可以當成一個遊戲進行訓練,如圖所示:在正中央的名詞模塊内填一個名詞,聯想與之能搭配的形容詞,發散出去。
同樣回到“長城的主題。
第2步:給長城的聯想名詞搭配精準的形容詞
長城—綿延萬裡 山峰—層巒疊翠
山谷—郁郁蔥蔥 屏障—人工
信号—重要、寶貴 狼煙—四起、烽火
戰争—殘酷 冷兵器時代—血肉相搏
當看到一個名詞就能想到10個甚至更多描述不同性質或狀态的形容詞時,如何進一步找出最合适最精準的形容詞呢?
那就要靠形容詞的近義詞替換了,近義詞替換就是“精準描述”的訓練。因此,詞彙的積累也非常重要。
建構第三步:引經據典與水到渠成
完成上面兩步,我們就有一些名詞和形容詞的詞組,接下來就可以去确定文章的立意。
信息發達的時代,可能所有你能想到的角度,都被人寫過了,如何有新意?
要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學史,唐詩、宋詞、元曲、散文都極有文化,《寫作腦科學》建議我們背誦古人名句,就能幫助我們找到立意。
說到這,肯定會有些作者跳出來了“我想不起來那麼多詩歌典故,名人古話怎麼辦?”這就需要平時的積累了。
輸出的積累在于輸入,寫作的積累在于讀書,所以我們要看書,要背書,要背成語典故,當然,也可借助很多網絡平台和app直接搜索。
就像跳舞要做拉伸,練功要紮馬步一樣,這些基本功必須經常練。
那麼,說回“長城”的例子,有這樣一句古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争時,信息是很寶貴的,信息傳遞就很重要了。杜甫的這個角度就可以成為你的立意。
這樣,關于“長城”的文章立意就有了。
第3步:從詩詞歌賦、成語典故等中找到文章的立意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建構第四步:動詞與畫龍點睛。
腦科學家們早已有研究指出:人腦對動詞特别敏感,而且處理動詞時激活的大腦區域與觀察或者做動作時激活的大腦區域有重疊之處。
這就意味着,我們聽到動詞,就會想象到動作。
因此,好的動詞能夠恰如其分地把幾個名詞連起來。
什麼是“好的動詞”呢?就是越具體、越動态、越形象越好,因為這樣有助于大腦更好地去“想象”動作,産生強烈的畫面感。
比如:
“他痛苦地答應了”,對比“他咬着牙紅着眼睛點了點頭”,後者顯然描述的情緒更強烈;
“我吃了冰激淩”,對比“我舔了舔冰激淩,又在嘴裡咂了下味道”,後者把冰激淩的美味和一個吃貨的表現描述得更生動。
依然回到“長城”的主題例子,我們在那些名詞的組合中都放一個有動态感的詞。
長城——蜿蜒——山峰
長城——蟄伏——山谷
屏障——抵抗來襲
狼煙——傳輸——信号
冷兵器時代——血肉相搏
最後,我們就可以把以上4個步驟的素材整合串聯起來。
建構第五步:把上面的部分結合起來
為了方便對比練習,我們把“長城”主題的前面4個步驟素材放在一起,方便整合。
聯想的名詞和形容詞
長城—綿延萬裡 山峰—層巒疊翠
山谷—郁郁蔥蔥 屏障—人工
信号—重要、寶貴 狼煙—四起、烽火
戰争—殘酷 冷兵器時代—血肉相搏
添加動詞
長城—蜿蜒—山峰 長城—蟄伏—山谷
屏障—抵抗來襲 狼煙—傳輸—信号
冷兵器時代—血肉相搏
中心思想(文章立意)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把上面串聯起來,我們可以寫出如下段落:
綿延萬裡的長城,蜿蜒在層巒疊嶂的山峰之上,也蟄伏于郁郁蔥蔥的山谷中。冷兵器時代,嘗試一個人工屏障,也是一座信号台。匈奴來襲,狼煙便四起。
因此,長城傳輸的是戰時最寶貴的東西:信息與情報。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三金”,古代戰争最寶貴的就是信息了。
這不是一個完美無暇的撰寫,仍待修改,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段落了,對不對?
特别對于“空白綜合征”或擠牙膏般的寫作者來說,能夠用這樣的建構方法來寫作,就非常容易地寫出一個又一個段落,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
03
将五步法用于多場景、多主題式練習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章都無法寫出來,又怎麼能把文章修改好呢?要知道,寫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寫出來一篇文章。
可以說,“快速成文”在如今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的時代,是每一個内容創作者都應掌握的、必備的寫作技能。
《寫作腦科學》推薦的建構五步法則真正解決了我們“空白綜合征”的痛點。
當然,任何一種方法都需要多加練習才能熟能生巧,靈活運用的。
另外,五步建構法除了可以用于上述例子的具象化“長城”外,還可以用于其它任何你需要的場景。
不管是學生考試的作文題目,還是古今中外各種話題,或者其他說明文、議論文、觀點文等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幫助你快速成文。
在《寫作腦科學》裡,作者還專門用了一整個章節的内容,将以往年中考作文題目、高考作文題目、以及古今中外等極其豐富和全面的主題作為建構樣例,帶着讀者一起進行建構練習。
如果你是學生,想要寫出好作文;如果你是策劃,想要寫出好文案;如果你是編劇,想要寫出好劇本;又或者你是電商,想要寫出好廣告......
不論你是哪個角色的内容創作者,都不妨來讀一讀《寫作腦科學》。
相信你閱讀學習後,根據其中技巧反複練習,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從而有所收獲。
圖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